分享

恭喜中医湿热病学3班顺利结课!

 ss 2022-04-02
恭喜中医湿热病学3班顺利结课!
学员心得体会

Image


Image

陈宙

Image
庚子疫起,祸乱至今,太湖公行于世的《太阴肺湿热瘟病(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指南》活人无数,尤其在海外,其成功案例数不胜数,而学好太湖《湿热病学》,更能打好其基础,此为其一。

其二、什么是正向核心的学习方法及方向?我个人体会:把六经的框子构建在大脑中,立体状。然后往里面填内容(主证,形气神,合并病,方,药,六经五行生理病理,抓独,标型病机,传变,标本中气三焦,卫气营血等)先构建起来,一点一点丰满、修饰。

每逢临证将病情装入其中,解析。每次解析的过程都是理解修正这个模型的过程。一点点成熟,一点点熟练。最后就成为“手熟尔”的“卖油翁”,这个是太湖的核心心法。

每天拿这个模型去吸收消化所学,临床校正,直到汇通,融通。

每天都在做加法,每天都在修正。每一分钟的学习,都是建模填充的过程。没有其他,也不太复杂,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他的精彩,千变万化由此出。

道生一(模型),一生三(内容),三生万物(各种精彩),由繁至简。在这个模型中,《湿热病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且伏邪、免疫、验方等也与本内容相呼应。

第三、太湖的《湿热病学》还有个特点,是以六经为纲、一一讲解,方便学者将其纳入上述模型当中;并且伤寒、温病对照互参,突出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用药特色等,其中精彩内容太多,不一一赘述。

最后感恩:吴雄志老师、本科教研室成员,刘娟班长,叶炤均计分老师及所以太湖社工的默默付出。     

Image

Image

陈蓉蓉

Image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在春天这个欣欣向荣的岁月里,虽然全球笼罩在疫情的肆虐和俄乌战争的阴影之下,但我们在太湖学堂度过了一段幸福而静谧的学习时光,同时也迎来了春天的脚步,春天的希望。但愿疫情和战争尽快的结束,让饱受战争蹂躏的民众早日获得和平,重建家园!愿世界和平安宁,远离战争和疫情的侵扰!天佑众生吉祥安康!

由于身处南方两广一带,发现湿热病的患者居多,所以萌生了一定要学习温病,吴老师在温病的学术领域和临床上研究了2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和学术价值,太湖湿热病的课程都是吴老师呕心沥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都是满满的干货。经过4个多月的学习,真正的觉得课有所值,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温病的主要提纲:伏邪与新感;温热与湿热;脾胃与肝胆;太阴与阳明。
湿热病的四大症状:汗出、胸痞、苔腻、口渴。

湿热易外发内闭,外发引起皮疹,内闭引起心肌损伤,甚者休克死亡。

湿热病在少阳湿热脉证并治中至关重。湿病要化热,需经过少阳化火,所以湿热病和少阳息息相关。少阳主元气。就是两肾间的元气化生出来的生生之气,“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稿,根本将自生”。少阳三焦为液道、气道和谷道。湿热不在脾胃,就在肝胆。温病的基本方为黄芩汤,而少阳夹湿的基本方有甘露消毒饮和加味达原饮。

吴老师在上述方的基础上化裁和总结出了柴苓汤和银柴消毒丹,为此次新冠肺炎提供了创世纪的最有价值的治疗和预防指南。

湿热病的六经辨证配合三焦营血辩证论治体系更为我们的临床治疗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上焦如雾,非轻不举,上焦宣痹汤
中焦如沤,非平不安,半夏泻心汤
下焦如读,非重不沉,大小承气汤。
蒙上滞中流下是阳明湿热的三个特点。
治疗的方法有:辛开、芳化、苦燥,淡渗、轻下。
湿热病的脉:细滑弦缓。

辨湿热病脉症并治:
清化分消:太阴阳明
肝脾分治:少阳厥阴
外发内陷:太阳少阴〈外发见皮疹,内陷引发心肌损伤,甚者休克昏迷〉
五行内藏阴阳,太阴阳明,阴阳异性,体用不同。阴阳易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升降纳运,润燥喜恶,寒热虚实。阳明多热证,太阴多寒证,阳明多实证,太阴多虚证。所以脾虚之人到了长夏,升阳除湿是湿热病一个治疗大法,可用东垣的清暑益气汤;过了长夏可用补中益气汤;湿热在脾胃,热在阳明,湿在太阴。湿热褪去后,不是阳虚就是阴虚。湿热病后期的转归和治疗要着眼于补肾阳和肾阴。

湿热湿蒙上焦的基本方:宣清降浊汤,即宣痹汤+三香汤+栀子豉汤+越鞠丸+小陷胸汤构成;桅豉升降饮等。

湿热湿滞中焦的基本方:半夏泻心汤,三仁汤,加味达原饮,十四加甘露消毒丹等

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化裁出了吴门验方〖五行化浊汤〗:黄连(火)黄芩(木)半夏(土),杏仁(金)滑石(水)甘草。
湿热在下焦基本方:柴妙饮,调气饮,宣清导浊汤,九味黄芩汤等。
湿热病痹症的基本方:加减木防已汤,当归拈痛汤,湿热侵入经络脉遂方等。

湿热病万变不离其宗,其套路如下:
苔腻:达原饮
口渴:知母。
热从营血往外发:芍药丹皮。
转出少阳:黄芩,芍药,甘草,柴胡。
转出太阳:羌活
转出阳明:石膏
湿滞中焦:三仁汤
外热一陷,里络即闭:石菖蒲郁金
湿滞上焦,正心下按之痛,脉浮滑:小陷胸汤
湿郁三焦伴身痛:在藿香正气散的基础上加防已,通草,薏仁。
湿热病引起的EB病毒感染:麻杏薏甘汤加大青叶黄芩丹皮
湿热病见舌两边肿胀:郁金配黄芩化热(吴鞠通套路)。
《黄帝内经》病机第十九条对湿热病的解析: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此条阐述了湿热入于经络隧道。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此条阐述了白细胞跑出来变成脓细胞,邓西医说的炎症。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此条阐述了阳虚气虚之人也会有急性炎症。

吴老师从寒温一统,内外一统,中西一统,内经与伤寒一统,诠释了湿热病的病机病理,用六经来统寒温、统脏腑三焦、统卫气营血,在六经的基础上考虑到脏腑三焦卫气营血的特点,用六经更好的去分析和解读疾病的传变过程,并且梳理了湿热病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和不同经络的脉证并治,为我们在临床上提供和摸索出较为精准的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达到病症证有机结合,形气神一起同调的思维体系。

此次虽然获得了毕业优秀证,但我深深地认识到,这仅仅是我中医道路上的另一个新起点,面对卷帙浩繁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我将永远是入门者和探索者,力争用所学所悟的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普惠众生,救死扶伤。

最后感恩吴老师的无私传道授业!感恩刘娟班长和叶绍钧老师的辛勤付出!感恩各位湿热病三班的学友们共同学习和交流!

Image


Image

詹瑞珍

Image
湿热3班辗转又到了尾声,感觉这几个月在这一个班里学习很开心,因里面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可以提供病案上的指点和分享,感觉学习就是特别有冲劲。当初为何会加入这个班是因为马来西亚在去年的八月爆发新冠肺炎有始以来最严重的疫情导致死亡率高,有者就是那样的猝死,身为医者必须掌握好治疗新冠的方法。那时治疗这种疫情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治不好感觉生命就此流失,就算那时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也感概难治。那时记得自己除了看完各家的治疗方案还漏夜读温病论,因为以往就是比较注重伤寒而忽略温病,过后就毅然报读这个班。没想到吴雄志老师教温病是如此的精彩,有条有理,把如何区分伤寒和温病详细分解,并且指导如何运用方中的套路,如何记取重要的套路,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把感觉枯燥的温病变成有趣的多。并且课程还有字幕,老师讲课清楚,笔记也容易写得多。

一开始吴老师就教如何区别温病与伤寒,重点是白燥苔分布在舌边,颗粒状,并且有细小裂纹,舌底是红的。没有明显的卡他症状,并且恶寒时间可以很短然后迅速化热。感谢彭老师反复指导如何看温病舌苔和用药等。吴老师在温病提纲还说了几个重要的区分,要分清楚伏邪和温病;湿热与温热,湿热病的还要区分湿在脾胃还是肝胆;若湿在脾胃,还要区别太阴还是阳明为主。在这个课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湿热浸入经络脉髓方,用于湿热导致的关节不利,也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个方子,不然以往可能只懂用葛根汤。还有元米汤,治余邪滞留经络,这个经常发生在新冠病人的后期。有趣的是老师还教导如何煮。

在小班的学习是挺重要的,除了互动多,也学习病案分析,加强分析能力,感觉比较容易进步。这点要感谢班里老师的互动,尤其是陈宙老师反复提醒除了六经辨病和辨证外,其中病机也是非常重要。还有其他老师提供的病案和分享,如焉老师治糖尿病的经验分享很受用,简直是无私的分享,非常感激。最后也感谢班长的带领和记分老师的劳苦功高。

Image


Image

孙亮

Image
能够在这里书写我的毕业感言,我很激动,首先感谢我们的刘娟班长等后勤老师的辛勤付出,更感谢吴雄志老师将他宝贵的医学知识、医学经验传授于我们,作为太湖学子,我们真的很幸福!在太湖小班里,大家积极做思考题,加强记忆,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讨论临床医案,各抒己见,学习氛围很浓。还有分享自己的临床医案,其他老师会为你指点迷津等等,参加小班学习,感觉真的很棒!

我是科班出生,中西医结合专业。在院校教育的模式下,毕业后几乎不会看病!只会背一些方歌,来一下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临床疗效很一般!有时候都挺羡慕西医的。临床时间久了,发现西医对某些疾病,如囊肿,息肉,结节,慢性疾病等,就是定期复查,或者是终身服药,最后控制不住了,把病灶给切除。过几年,再切除一个,……最后,人就给没了。我认为这不是最好的办法。我觉得还是得靠中医。从整体阴阳平衡来调理疾病才靠谱。

通过学习中医湿热病学,使我对湿热病有了基本的治疗策略。吴老师从六经来论述湿热病的脉证并治。体现了寒温一统的无门思想。我一边学,一边临床,使用湿热侵入经络脉隧方治疗一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效果很好,当时真的,差点就要上激素了。因为我想的是,尽量用中药治疗,使邪气不至于潜伏下来。治好此患者后,我觉得购买湿热病学已经很值了。后来又看到陈师姐使用此方治疗一腰椎狭窄患者,收获良效。也是体会到读书不能把书读死了。要活学活用。三仁汤和甘露消毒丹,是湿热病的主方。我临床上使用很多。治疗肺炎,咽炎,发热等效果很好。芍药汤,宣清降浊汤,使用频率都很高。通过学习,尤其使我对即清湿热又不伤阴的药物,如芦根,糯稻根,谷芽等,还有抗病毒的药物,薏苡仁,淡竹叶,竹茹等,影响很是深刻。当然也还有很多知识没有领悟到,还需加油,大胆的尝试到临床中去。才能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回想起4个多月的中医湿热病课程的学习!我也曾因工作生活中的忙碌,而拖延了学习的进度。但后续又挤时间把落后的作业补上了。不光是想着能赠送课程,关键还是因为学习太湖知识能提高我们的疗效。学完中医湿热病学,感觉自己的医术又上了一层台阶。感谢班长及记分员等后勤老师的辛勤付出。更感谢吴老师无私的把他的知识传授给我们,我们一定会把中医传承下去!感谢太湖,感谢吴老师!感谢太湖的义工!

Image

 
Image

Image
湿热课程结业了,并且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有幸获得了证书,感谢湿热三班群里的各位老师,是大家的病例分享让我有机会参与讨论收获成长。

爱好者嘛,学习湿热病最主要为了实用,回想有一次家里小朋友发烧给用柴桂汤打底还加人参治疗的场景,那个折腾历历在目,把温病当伤寒治疗,无知无畏半知不解也令人后怕,好在现在学了湿热病那次的治疗错在哪里疏漏了什么,总有些判断能力了。今年元旦的流感,给小朋友用中药就很快就控制住了。总归学了就心里兜底很多,漫漫而求索吧,战场瞬息现在不需要自己开疆扩土老师给总结好的经验还是要用心学一学的。

老师的课程无论听多少遍都会觉得还有细化的内容需要记忆,湿热病篇中老师经常提到套路,“伏邪新感,湿热温热,脾胃肝胆,太阴阳明;杏仁薏仁蔻仁,杏仁滑石通草,薏仁竹叶;...”套路之外,如何来鉴别呢,我简单介绍一下课程中的舌诊内容吧,其余的瑰宝还是希望大家自己在课程里寻找。

察舌在湿热病中尤为重要,舌要看舌苔舌质还有唾液。舌苔白,但浓而干燥的就是温病,一定要和伤寒的舌白薄鉴别,或者苔白薄但是有微小裂纹,这个也是温病并且伤阴了,芦根花露之类就可以加上;苔白但是“舌下红”的也是湿热,湿遏热伏在里。白干燥,白,颗粒状的白细胞团,一般在舌两边没有苔的地方,干燥,温病唾液减少。还有苔白厚黏腻,湿热气聚,达原饮佩兰之属。苔黄,可薄可浓滑,湿热在气分,有裂纹的哪怕苔厚也可以甘寒轻剂养阴。舌绛,传营,可兼气分黄白苔,可纯绛无苔,要注意“外热一陷里络即闭”,菖蒲郁金开其闭。舌见芒刺者,以芒刺部位用药,即心肺热重还是肝胆热重。当然湿热病的诊断不光是舌诊,脉、证以及六经论治老师讲的都非常清楚,我站在爱好者的角度浅做分享,所阐述的不过窥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大家都能亲自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一定会所获更丰。  
 

Image


Image

张艳棠

Image
我没有学习湿热病之前认为中医湿热病学相当于中医的传染病学,研究治疗伤寒,痢疾,乙脑,水痘,新冠之类的传染性疾病。

学习了老师的这一套湿热病学课程,才明白风寒暑湿燥火,只要既有热邪又有湿邪就可以认为有湿热病,不仅外感有湿热病,内伤也有湿热病。

临床上遇到一个温病,首先要区分新感与伏邪,其次再区别温热病与湿热病,再次区分湿热在肝胆还是在脾胃,最后如果湿热在脾胃,要辨出湿重还是热重,也就是太阴和阳明哪个为主。

没有学习老师这门课时,只知道湿热病要三焦分消,但老师把湿热并放在六经的框架下,一层层的为我们抽丝剥茧地讲解。把内经,伤寒,温病,各家学说的理论融为一炉,放在六经的框架下,呈现给我们知识的盛宴。比如老师在讲辨太阳湿热病脉证并治时讲了湿在表分有六个证:一,疼痛。二,沉重。三,皮疹。四,风水。五,肺病六,暑湿外感。因为都是太阳湿在表分,所以治疗大法都要解表清热利湿。每个证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理解不同证后面的病机,才能抓住治病的关键。在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篇,老师讲了蒙上,滞中,流下,在辨为阳明湿热之后,再从这三方面去辩证,按照套路去开方,临床思维就会更加清晰准确。

湿热病3班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班级,每天能看到同学们的分享,讨论,图片,病案,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恩后勤老师、班长及同学们的陪伴。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Image


Image

焉学超

Image
几个月的湿热病学习结束了。收获的快乐总是陪伴着学习的辛苦。

带着对新冠的恐惧,和对温病的懵懂,加入了湿热3班。一路抗疫,一路学习。在班长和同学的鼓励声中彻底弄清了,温热病与伤寒的关系,湿热病的特点,及临床鉴别。搞懂了温病各家之间,在理论体系上的关系,解决一直困绕着我的问题。弄清了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禁忌。尤其是通过对湿陷少阴脉证并治篇中,三黄汤的学习,一下搞懂了,伤寒论中惜字如金的张仲景,在论述少阳病机中强调血弱和气尽的道理,弄清了对应的临床病理变化及对应的方药,初步体会到了伤寒论的魅力。有了这份意外的收获,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更增加了临证的信心。才在防疫的繁琐中,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决心。

感谢各位后勤老师和学友们的支持和鼓励,
祝太湖越办越好,与大家一起共勉。
 

Image


Image

李中美  

Image
好艰难获得湿热病病课程的B证,感谢班长刘娟老师多次给机会。对我这样低水平的民间中医爱好者来说,能有缘分学习吴老师的课程已经是很大的福报,而小班学习的好处是,我可以像一块海绵一样吸纳师兄师姐们分享的经验与知识,把它们都记录下来以备套用。

回想起来,自己第一次治疗感冒失败的就是温病,当时用了很多伤寒的处方都不见效,吴老师的寒温一统,湿热病课程的学习让自己明白了很多。伤寒发热是汗出、身凉、脉静,温病是汗出热不退、身不凉、脉不静。湿热病有新感与伏邪之分,新感是从卫分到气分、营分、血分,伏邪是由营血分到气分、到卫分。湿热不在脾胃就在肝胆,在脾胃的代表方是三仁汤,在肝胆代表方是甘露消毒丹,所以湿热病主要表现在太阴阳明、少阳厥阴。

新冠肆虐,吴老师在世界各地的学生使用吴师的防治指南救人无数、大放异彩,在新冠疫情期间学习湿热病,彭鹙婵老师紧密结合临床多次讲解新冠的舌诊,分享防治指南处方方的使用心得,也使自己受益匪浅。感恩太湖、感恩吴老师,感恩各位师兄、师姐!
 

Image


Image

张秀敏

Image
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之际,学习了太湖课程中医湿热病学,受益良多!

 在这门课程中,吴老师用600多张PPT,引用古籍30种,以湿热病篇为核心,带领我们,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论,瘟疫论,温热经纬,寒温条辨;脾胃论,丹溪心法;吴门伏邪,脾胃研究,方药研究吴门验方诸多湿热病相关知识进行了学习与复习。这些知识内容丰富且深入,整个课程贯穿了寒温一统,古今一统,内外一统,中西一统的汇通思想的知识体系。

通过六经辩证湿热病的学习,掌握了湿热不在脾胃,就在肝胆。湿邪容易弥漫三焦,上扰下注。湿热容易外发内闭。脾胃湿热,实则阳明,虚则太阴;阳明多热重,多实;太阴多湿重,多虚等重要特征。同时也搞清楚了处理温病的重要问题:伏邪还是新感,一个是从外往里传,一个是从里往外发;一个要截断,一个是要托它出来,治疗思路就是反的。温热与湿热,伏邪以湿热病为主,温热病以新感为主;湿热病,湿的特点非温不化,而温热病不能够轻易用温药,两个治疗方法完全不同。湿热不在脾胃就在肝胆。湿热在脾胃,太阴湿重,阳明热重,太阴是虚证,阳明是实证。这些知识使我茅塞顿开,指导我的临床应用,让我对工作又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热爱。

感谢吴老师无私奉献,将一身绝学倾囊相授,感谢吴老师的大爱。
感谢湿热3班班长及大咖百忙之中的耐心指导与疑问解答,让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感谢默默工作的后勤老师,记分老师,您们辛苦了。感恩太湖,感恩吴老师,愿太湖培养出更多优秀医生,造福百姓,造福社会。愿太湖越办越好。
特别鸣谢ImageImageImage
温病教研室主任周曙光老师、袁平老师。
湿热病学3班班长刘娟老师,记分员叶昭均老师,APP评分员袁平老师、朱亚甲老师,杨光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