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絮】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山乡武侠 2016-06-24

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史絮】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宋仁宗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42年,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好皇帝之一,仁宗时代是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登峰造极的辉煌时代。 他对弱者同情,对世事宽仁的个性特征,既成就了他的个人魅力,也成就了他为帝的业绩。仁宗一朝造就出了许多如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这样名垂垂千秋的大文豪;同时还湧现了如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包拯、杜衍等一大批名臣。史家把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对于仁宗皇帝正史、野史、名人笔迹中有许多趣闻轶事,在此撷取二三事。

一、朝堂争辩,包拯的唾沫喷到仁宗脸上

仁宗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有如今常说的“民主雅量”,他能容忍臣子与自己争辩,不动辄就龙颜大怒“拉出去砍了!”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载: [张尧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久之,上以温成(张贵妃)故,欲申前命。一日将御朝,温成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曰:“殿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岂不知包拯为御史乎?”]

   张贵妃深受仁宗皇帝宠爱,多次请求皇帝让娘家伯父张尧佐进入“宣徽院”,仁宗无奈,答应试一试。仁宗上朝后,宣布这项任命,可是包拯极力反对,说话慷慨激昂,不依不饶,争得面红耳赤,距离又近,竟然把唾沫都喷到皇帝脸上了,直到皇帝收回成命为止。为探究竟,张贵妃还遣小黄门偷偷探伺,知拯犯颜切直,下朝后仁宗去张贵妃宫中,张贵妃迎拜谢过,仁宗此时才“举袖拭面”,把包拯喷到脸上的唾沫擦去。这个故事一般被认为表现了包拯的刚直敢谏和;没有在第一时间擦唾沫,不但表现了仁宗的仁慈虚心,当着张贵妃的面擦唾沫也是对宠妃一种安抚艺术:不是朕不办事,朝堂阻力太大,口水为证嘛!

【史絮】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二、为一个错别字较真

仁宗朝,某年大考,四川考生赵旭,字伯升,才华横溢,文采出众,考官将他的考卷呈送仁宗皇帝,希望点状元。仁宗打开第一卷,阅罢,大悦。说,此卷做得极好,只可惜有一个错字。原来是张旭在考卷中把“唯”字的”口“偏旁写成了三角“厶”。赵旭被宣觐见皇帝,在殿试时,他俯伏在地,惶恐不安。仁宗说,卿所做试卷极好,只可惜中间错了一个字。赵旭伏问何字,仁宗说“唯”字。赵旭听后,小心解释说,这两个偏旁是可以通用的。 仁宗不高兴了,立刻取来文房四宝,愤然写下八个字“私和、去吉、矣吴、台吕”递给赵旭,赵旭看了半晌,终无言以对。仁宗说,你还是回去读书吧。就这样,因为一个错字,把赵旭给刷了。赵旭状元丢掉了,断送了前程,赵旭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等三年后下一次科考,他干脆流落在京都,每日靠替人写字作文为生,过得落魄潦倒。

一日,仁宗微服出宫,到状元坊茶肆,见壁上有二首赵旭词作,想起前因,便让太监找来赵旭,又予面试,赵旭也没认出仁宗皇帝。仁宗问他,为何上科不第。赵旭详细述说了原因,并说:“在下学问不精,苛责不细,自取其咎。”因赵旭是西川成都人,便说四川王制置是自己的外甥,还写了封信,让赵旭去投靠王制置。第二天,两位素不相识的“大官人”,除了给他一封拜谒的文书,还给了他一个仆人,一些盘缠银两。赵旭感激不尽,一路前行。其料不巧,快到成都的时候,一个坏消息传来——王制置已经调任了,四川大小官员正在等候新制置上任。赵旭闻听,不禁大喊命苦。仆人劝他不妨继续前行,看看是何消息。在接官厅上,西川诸官等了三天,也没接到新任的制置。仆人便劝赵旭到接官厅上看看,赵旭不去,仆人不由分说就把他推到接官厅,然后撕开文书,宣布赵旭为西川五十四州新任制置。原来,所谓文书,是仁宗皇帝的一道任命书。 仁宗因为和一个错字较真,让原本可为状元的赵旭流落京都街头;又因为赵旭的才华、诚实和善良,所以再次和自己的一颗爱才之心较真,最终为赵旭导演了一出跌宕起伏的人生大戏。

【史絮】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三、节制自律

由于宋代经济文化繁荣,东京酒楼的热闹喧哗,甚至让皇宫都显得黯然失色。据宋笔记《北窗炙录》载,“一夜,(仁宗)在宫中闻丝竹歌笑之声,问曰:‘此何处作乐?’宫人曰:‘此民间酒楼作乐处。’宫人因曰:‘官家且听,外间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曰:‘汝知否?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市井的繁荣将豪华的皇宫衬托得冷冷清清,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吧,在后来的朝代也极少听说了。更难得的是,宋仁宗明白,唯有权力保持节制,民间才能维持繁华。

【史絮】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四、百姓钱,岂能妄用  

 “仁宗尝与宫人博,才出钱千。既输却,即提其半走。宫人皆笑曰:‘官家太穷相,既输又惜,不肯尽与。’仁宗曰:‘汝知此钱为谁钱也?此非我钱,乃百姓钱也。我今日已妄用百姓千钱。’”

(南宋施德操《北窗炙輠录》)

据宋人笔记,那时的千钱可买一顶青纱帽,而买套衫裤要花万钱。仁宗和宫人赌博,输了还要耍赖,以其钱乃百姓血汗故也。宋代之富之所以能为历代之冠,与宋帝这样的观念当不无干系吧?

【史絮】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五、对“恶毒攻击”者,特与科名

【史絮】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嘉佑中,苏辙举贤良对策,极言阙失,其略云:“闻之道路,陛下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考官以上初无此事,辙妄言,欲黜之,仁宗曰:“朕设制举,本待敢言之士。辙小官,如此直言,特与科名。”]

苏辙参加进士考试,仅凭“闻之道路”,就对皇帝无端进行“恶毒攻击”,皇帝不仅没有将苏辙撤职查办、绳之以法、打进入牢,反而“令史官编录”,作为传之久远的史料记录在案!

【史絮】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六、写反诗举人,反得录用。

《曲洧旧闻》记载:[仁宗时,一举子献诗于成都府云:“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知府械其人,表上其事,仁宗曰:“此老秀才急于仕宦而为之,不足治也。可授以司户参军,处于远小郡。”其人到任,不一年,惭恧而死。]

把守剑门,烧毁栈道 ,煽动四川叛离大宋,成为独立王国,明明是十恶不赦的叛国罪,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即使不按“谋大逆”严惩,起码也得按“危害国家安全”治罪,仁宗不但不治罪,反而给他安排一个职务为国效力,其“宽仁”可见一斑。

【史絮】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七、此人劝我拒谏,岂宜置左右

《曲洧旧闻》载:[仁宗一日朝退至寝殿,不脱御袍,去幞头,曰:“头痒甚矣。”急唤梳头者来。及内人至,方理发次,见御怀有文字,问曰:“官家是何文字?”帝曰:“乃台谏章疏也。”问:“言何事?”曰:“淫霖久,恐阴盛之罚。嫔御太多,宜少裁减。”掌梳头者曰:“两府两制,家内各有歌舞,官职稍如意,往往增置不已。官家根底賸有一二人,则言阴盛须减去。只教渠辈取快活。”帝不语。久之,又问曰:“所言必行乎?”曰:“台谏之言,岂敢不行。”又曰:“若果行,请以奴奴为首。”盖恃帝宠也。帝起,遂呼老内侍及夫人掌宫籍者,携籍过后苑,有旨戒阍者,虽皇后不得过此门来。良久降指挥:自某人以下三十人尽放出宫。时迫进膳,慈圣(皇太后)亟遣,不敢少稽。既而奏到,帝方就食,慈圣不敢发问。食罢进茶,慈圣云:“掌梳头者,是官家所爱,奈何作第一名遣之?”帝曰:“此人劝我拒谏,岂宜置左右。”慈圣由是密戒嫔侍勿妄言,无预外事,“汝见掌梳头者乎?官家不汝容也。”](《 邵氏闻见录略》同 )

 一天,仁宗退朝回到寝宫,因为头痒,没有脱皇袍就摘下帽冠,呼唤梳头侍女进来替他梳头。侍女梳头时见仁宗怀中有一份奏折,问道:“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折?”仁宗说是谏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侍女说:“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还要增置。陛下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仁宗没有接口。又问:“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采纳吗?”仁宗说:“谏官的建议,朕当然要采纳。”侍女自恃一贯为皇上所宠信,就不满地说:“如果采纳,请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仁宗听了,顿然站起呼唤主管太监入内,按名册检查,将宫人29人及梳头侍女削减出宫。事后,皇太后问道:“梳头侍女是陛下多年的亲信,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将他也削减?”仁宗说:“她劝我拒绝谏官的忠言,我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呢!”

【史絮】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八、担心侍从受罚

仁宗春日在宫内散步,多次回头看望,侍从不知何意。回宫后,立即对宫女说:渴死了,快拿开水来!宫人说:怎么在外面不让他们给您拿水?仁宗说:我几次回头都没有看到负责带水的人,如果我问他们要水,负责供水的人就要受处分了,所以我只好忍着。(《东轩笔录》)

【史絮】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九、皇帝批条子无用,被撕毁,“笑而遣之”

一位宫人好久没有提拔,多次向宋仁宗请求。仁宗说:你要提拔,还不符合规定,朝廷不会同意的。宫人说:如果您批示了,谁敢不办?仁宗笑说:你不信,我就写个字条试试看。有关部门见了,认为不合规定,无法执行。发工资时,宫人出示仁宗亲批的纸条要求增加工资。有关部门也不予执行,宫女一起来向仁宗诉说,并且当面将仁宗写的纸条撕毁,发牢骚说:原来这东西也没有用!仁宗“笑而遣之”。(《清波杂志》)

【史絮】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十、尊重行政主管部门的自主权

在行政上,仁宗尊重主管部门的自主权,既不越俎代庖,也不刚愎自用。据宋人《渑水燕谈录·卷一》记载,夏竦死后,仁宗打算给他一个谥号“文正”,夏竦曾两度担任枢密使(相当于军委副主席),并有《文庄集》行世,也算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帝管干部”。不料,负责官员考核的刘原父说:“给谥号是我们主管部门的事,我们挺负责的,皇帝怎能侵犯我们的权利?再说,夏竦也不够格。”司马光也上书,说:“文正”的称号太高。于是,仁宗收回成命,同意将谥号改为“文献”。

皇帝想给“帝管干部”一个“荣誉称号”,都要受到下级的干扰和非议,要是搁在其他朝代,大臣都会争夸“皇上圣明”呢,没准儿还会年年纪念圣谕发表多少周年。 

【史絮】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十一、仁宗去世,邻国皇帝为之痛哭。

    《邵氏闻见后录》记载:“仁宗皇帝崩,遣使訃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扶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指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宗皇帝所赐御衣,严视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一个国家的皇帝死了,让本国黎庶哭得涕泗横流的事,屡见不鲜,引得邻国百姓和皇帝痛哭,实在是凤毛麟角。 事实上,仁宗既没有太祖赵匡胤的雄才大略,也不像宋徽宗那样多才多艺,他的过人之处,仅是对臣僚、对百姓比较宽容,即“仁”。

《宋史·仁宗本纪》“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这确实是对宋仁宗实行“仁政”的颇有眼光的诠释。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敌国,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直到700年后,自命“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

 英国汉学家汤因比有句名言:“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史絮】宋仁宗轶闻二三事 - 宇闻 - 宇闻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