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的流派、风格多样,其两极可归为具象和抽象,再现主客观世界、表达情感或揭示本质是绘画最根本追求。艺术家莱勒·卡尔哈尔德教授的绘画似“抽象艺术”(AbstrakterKunst)或更贴近“构成主义”(Konstruktivismus),而他认为自己的绘画应属“具体艺术”(KonkreteKunst),与传统具象绘画不同的是更强调精神层面的“本质”,追求绘画“媒介”自身价值存在,而非描述式再现自然世界或特定象征性内容的形式呈现。他运用形与色这一对绘画造型最基本的要素,以最纯粹的方式构建一种新的思维及美学思考的纬度,但他并不排斥传达个人情感。据我所知他每一幅作品既源于他的哲学思考也源自或印记着他创作时的特有情境,而“和谐与平衡”始终是他绘画的核心。他的作品中那些最基本的形和色以一种数理逻辑关系被排列组合,获得直观的深刻和有序的丰富,其构成法则即是在对立、平衡中趋向一种和谐,是对一种普适性价值和精神的彰显和诉求。这就是画家的内心夙愿: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观点,通过交流而获得相互理解产生新的认识。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在多元差异中寻求平衡趋向和谐。这也是宇宙之规律,万物在对立统一的运动作用下构成了一个平衡的整体,达到秩序与和谐。 对话组合的4个层面3 布面油画 40厘米×40厘米 2007年 一直到天亮 布面油画 128厘米×128厘米 2005年 双重对称 布面油画 162厘米×162厘米 2003年 蓝色中国夜 布面油画 80厘米×80厘米 2003年 还没有熄灯... 布面油画 128厘米×128厘米 2005年 彩色十字go/bv1 布面油画 120厘米×120厘米 2012年 彩色十字hgr/dr1 布面油画 120厘米×120厘米 2012年 十字结1 布面油画 200厘米×200厘米 2016年 和谐的十字5×5 布面油画 80厘米×80厘米 2008年 1988年在德国学习时我有幸结识卡尔哈尔德教授,在学习和生活上他给予我很多的指导与帮助,他既是导师也是挚友。他朴实、善良、直率,理性而富有激情。教授自幼喜爱阅读和思考,这使他执着于对哲学的兴趣,关注生命与精神、个人与社会、自由与责任、理性与情感之关系。画家的艺术之路深受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的影响,他就读名校慕尼黑艺术学院,却选择追随包豪斯毕业的德国“具体艺术”家弗里兹·温特(FritzWinter),他承袭了前辈大师热衷于对精神本质的追问,但他敢于探新,建立了自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这就是他对“和谐与秩序”的纯粹绘画诠释。他的作品具有明显序列和系列性,这种特性既存在单幅作品中也存在多幅作品的组合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他的作品始于西方称为“幻方”的古老模型的借用,他以数十年的探索建构了一套体现和揭示“和谐-秩序”的形与色之数理后,他在印度、阿拉伯文化中发现有类似数理,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他获知这些是源自中国数千年前的“洛书”,他的“和谐数理”排列完全对应“洛书九宫”时,他的兴奋与震撼可想而知。他多次对我感慨:“我的探索与发现与多国古老文化相契合,说明探究‘和谐秩序’具有跨时空、跨文化的共性,我与中国不解的情缘也许来自于这种冥冥之中的注定!”我突然觉得,我们之所以可感知可理性研读莱勒·卡尔哈尔德的绘画之妙,是否也盖源于此? 和谐 Reiner Kallhardt的建筑雕塑 鲁晓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