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谢朓诗歌意象的色彩与类型当中国历史的长河缓缓淌进齐梁时期,已然发展壮大的门阀士族势力却正在向皇权政治过渡,而恰为与之对应的,讲究声律和对偶的新体诗开始在诗坛渐渐活跃起来,并涌现出以诗人谢朓为代表的另一派清新流丽的山水诗大家。 身处南齐永明时期的谢朓在士族势力走向衰弱之际,吸取南朝民歌语言流畅、注重景物状态的特点,摆脱了玄言的成分,以文人化的意象和清丽的语言风格推动了永明体诗风的新变。尽管文学批评家钟嵘曾在《诗品》的序言中不加修饰地点评道:“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朓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朓劣得‘黄鸟度青枝’”,也不乏关于其诗歌结尾生硬、结构散乱和诗人地位“名不副实”等的种种批评和质疑,但不得不承认正是在其笔下,雅俗两种文学的传统之长得以融合,并营造出了独特的诗歌意境和语言风格。 谢朓诗风的成就,既是东汉以来五言诗逐渐文人化过程的自然结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诗人自身家世地位和生平遭遇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因素与诗人主观的诗艺技巧、思想情感的相互作用,今天读者看到的,是谢朓独具一格的清丽诗风,是其诗歌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意象之色彩及雅趣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从意象的色彩、类型以及雅趣的体现等方面深入分析谢朓诗歌中的意象。(YYL) 意象的色彩: 我们说谢诗中流露出的清新流丽的诗风,与诗人对意象色彩的选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详细看看谢诗中的色彩与情感的表达。 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将明丽的色彩附着于诗句之中,读来令人感到真切的明朗和温暖,用雅致的笔调呈现所见之景,绝不拖沓。 再如《王孙游》: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我们能直观感受到的,是其诗中体现的光彩横溢,色泽明丽的艺术境界。在诗人谢眺的笔下,青山与白雪,苍江与丽日,绿草与红花,朱祗与黄旗,无不搭配有致,形成明朗鲜丽,色调和谐的画面,清秀而又明艳。 《夏始合刘孱陵》: 春色卷遥甸,炎光丽近邑 《奉和随王殿下》其五: 累榭疏远风,广庭丽白日。 意象的类型: 竹: 自古文人好竹,谢朓也不例外。在他的二百余首诗中,有两首是单独咏竹的: 秋竹曲 娟绮窗北,结根未参差。 从风既袅袅,映日颇离离。 欲求枣下吹,别有江南枝。 但能凌白雪,贞心荫曲池。 咏竹诗 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疎已密,风来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 但恨从风萚,根株长别离。 《秋竹曲》前四句写竹子经历四季变化后依然亭亭而立的姿态美,但是最打动作者的,并不是它娟秀姣好的身影,而是它“但能凌白雪,贞心荫曲池”的精神力量。谢朓从单纯的写景中抽象出了竹子独特的意象美。 《咏竹诗》中,作者开篇用一个“奇”字点出了竹子给他的印象,而后从叶、枝、笋三个方面来描写。在作者看来,竹子有两“奇 ”,一是青翠的形态美,二是在它成长过程中经受的萚与竹剥离时的悲壮美。这样的视角和眼光可谓是诗歌史上独一无二的。 谢朓的《秋竹曲》和《咏竹诗》被认为是开创了咏竹诗的先河,把竹子的自然特性与人的高贵品质结合起来——自观物取象而比德于君子。自此,竹子作为君子的象征,千百年来不断为文人骚客所吟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琴: 在谢朓笔下,琴或者作为背景的一部分出现,烘托气氛,如: 寂寂深松晚,宁知琴瑟悲。——《铜雀悲》 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 挥袂送君已,独此夜琴声。——《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诗》 琴瑟徒烂熳,姱容空满堂。——《秋夜讲解诗》 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离夜诗》 或者把琴作为描写的主体,如: 琴 洞庭风雨干,龙门生死枝。 雕刻纷布濩,冲响郁清危。 春风摇蕙草,秋月满华池。 是时操别鹤,淫淫客泪垂。 和王中丞闻琴诗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谢朓笔下的琴最大的特点就是清,悲。古琴之声本就陈郁悲凉,极易挑起听者心中的郁郁之情,而诗人更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清丽的氛围。以《和王中丞闻琴诗》为例,前四句中“凉风”“月露”“圆景”“清阴”“蕙风”等词营造出了清凉静谧的秋夜,清和淡雅的琴音在山林中回响,带领听者远离尘嚣,进入清逸高雅的境界。琴声带给了作者以美的感受,使他产生了隐居的意兴。全诗从清静的环境,到清和的琴音,再到清逸的隐居意向,一个“清”字贯穿全文,充分表现了谢朓清丽圆美的诗风。而“琴”这一极具风雅的意向的使用,使他的诗自然中又增添了几分雅致。(YJ) 月: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同王主簿有所思》“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移病还园示亲属》 “兴以暮秋月,清霜落素枝。”——《将游湘水寻句溪》 “月”这一意象在谢朓诗歌中高频出现,思妇的焦灼“徘徊”与“月出行人稀”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皎洁的月光洒满田野,顿时烘托出悠远静谧的气氛,驱散所有喧嚣,渲染出一幅月下相思图。第二句中,“凉月”即秋月,诗人在秋夜抚琴之时被东升的明月所吸引,不禁伫立赏月,浸浴在清明的月光中,引发无限遐思,幽静之意油然而生。尾句亦描写秋月,本是萧瑟的晚秋,诗人却依旧能发觉到令人神往的好景致,尤其是清冽的月光。 “月”之意象在谢朓的诗作中大都被视作宁静清幽之象,自然营造出宁静悠远之意境。 飞鸟: 一听春莺喧,再视秋虹没。——《冬绪羁怀示萧谘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诗》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春思》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 谢朓诗中的飞鸟,有一种别样的盎然生机,“一听春莺喧,再视秋虹没。”将飞鸟之鸣叫视为季节更替信号,即使没有鸟之形象,但以听觉代视觉则更显灵动,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体察更加体现了他内心的怀春与回味之意。第二句是谢诗写景名句,草长莺飞的绿洲上春鸟鸣和不息,灵动气息跃然于眼前,赋予静景无限动感美,在下一句中更是如此,“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将“鸟”的雀跃交鸣之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鸟”之意象,“春”之意象,与诗人内心喜悦之情的自然融合,足显情景交融之境。而末句中的“鸟散”与“花落”,更加彰显诗人对于景物的细致观察与闲适情趣,转瞬即逝的飞鸟与落花,却渲染了一幅清雅秀丽的山水画,谢朓清新明丽的诗风得以彰显。 “鸟”在诗中作为意象,虽缺乏大鹏搏击般的雄姿,却默然牵动人的思绪,这种冲然渊远的飞鸟情节,给人留下淡淡的却难以忘却的审美意致,颇值得探究一番。 [1] (YL) 舟: “招招漾轻楫,行行趋岩趾。”——《始之宣城郡》 “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 “回舟方在辰,何以慰延颈。”——《新治北窗和何从事》 “方舟泛春渚,携手趋上京。”——《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 “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和江丞北戍琅邪城》 略读谢诗,我简单地把其中“舟”的意象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种用“舟”寄寓诗人的闲旷与欣喜、自适之情,如例诗第一句“招招漾轻楫”,轻舟飘摇之姿烘托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淡然,表现诗人终于仕隐合一的欣喜;第二句迷蒙江景中的“归舟”,与“云”、“江树”一道构成江天一色、迷漫无涯的送别图,虽有离别之情,但因仕隐之愿终于得以成全而更多的体现出诗人闲旷自适的心境。 第二种是寄寓诗人的离愁别绪。如第三句中,(友人何从事即将乘舟归去)用“回舟”来寄托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怅叹牵挂与思念将无以消解;第四句中“方舟”意指并行的舟,表达诗人送众友在春江水暖之时归京的依依别情。 第三种如第五句诗,诗人欲从戎(“抚剑”)报国,可惜没有机会。“轻舟”有敏捷、矫健的特点,以它比喻从戎报国之道。 河: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叹息东流水,如何故乡陌。”——《和别沈右率诸君》 “茹溪发春水,阰山起朝日。”——《春思》 “荒城逈易阴,秋溪广难渡。”——《临溪送别》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始之宣城郡》 谢诗中“河”作为意象经常出现,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如前四组例诗,以河寄寓诗人的思乡怀归之情或对友人的不舍。第一句色彩绚丽,意境宏阔,极言日暮时分江景之美,烘托诗人对京邑的依依不舍;第二句想象诗人赴任之后看到江水东流,自己却无法东归的惆怅,以江水奔涌东流之状烘托诗人思乡情切;第三句春水之美触发诗人内心的思归怀旧之情;第四句秋溪难渡,友人此去便难再归,面对奔流的溪水送别,徒增故人将归的怅惘与难舍。 第二,象征诗人内心持久的不安与忧虑。第五句诗中,诗人被谗召回,内心充满了对前途的不安与忧惧,大江日夜不停地奔流,渲染诗人内心隐隐不息的忧惧不安。 将“舟”与“河”做对比可以发现,“舟”作为意象承载的感情更为多元,随具体诗境而渲染不同的感情,可喜可悲。而“河”则比较固定地承担迁逝流变、怅惘不舍、思想怀归、不安忧惧这类悲伤地感情,在诗人的笔下出神入化。(ZL) 读谢诗时,眼前不自觉会浮现淡雅清新之画面,以暖色调为基底,白、黄、红、浅绿、赤色,绘清新流丽的画面,以多种意象为点缀,舟、河、月、鸿、琴、竹,常见却不平凡,经诗人细腻感受力和丰富感情之浸润,为我们营造了绝妙纯净的诗歌意境,而灿烂丰润的意象色彩将诗歌清丽之风渲染至极,因而获得了“诗中有画”的评价,而谢诗中呈现的超越前人的情景交融之意境,也与他对意象敏感的感受与灵活运用密切相关,诗人在酝酿诗篇时,移情入景,心境变化与风景同步,一声琴,一鸟鸣,一叶舟,都能引起他心中波澜,一挥而成这篇篇佳作。(YL) 谢诗中意象之色彩明丽、选取之文人雅趣,正是铸造谢朓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的关键。 通过对其意象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说“谢朓作为得风气之先的开创者,是一个标志,是从诗歌内涵和表现手法方面指引后来诗人挣脱古体诗藩篱转向近体诗新天地的标志”。 [2] (YYL) 参考文献: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卷二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年版 《谢朓诗论》 魏耕源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山水诗选》 罗时进编选 凤凰出版社 2012年版 《谢朓 庚信诗选》 杜晓勤著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5年版 《诗传谢脁清》陈庆元 《南齐文运转关与谢眺诗风新变》 魏耕原 魏景波 《从观物取象到比德于君子——谢朓的两首咏竹诗解读》 李浙红 李映杏 《谢朓 庾信诗选》 杜晓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