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一体三面,不可分割 任鹏杰 常见的教学设计,对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大都分而述之,把三维目标割裂成三个部分的目标,即所谓“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样做,似乎不 虽然,“三维目标”作为独特的中国造,由于缺乏阐述和界定,加上有程式化之嫌,在一些人看来它显得有些蹩脚,也容易引起误解和争议。不过,既然已经这么定了,还得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阐释吧。何况,撇开其不足,在我看来“三维目标”,的确又有其绝妙之处,那就是它用“关键词”的方式,提示人们在课程、教学、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上,必须重视“完整性”。从根本上看,这种完整性是期望把学校教育建基于“人”的完整性之上,换句话说就是把学生成“人”——学生的成长、进步、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并坚定不移地指向人的“健全性”。 所谓健全,就是指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完整。健康、完整的人,必然需要健康、完整的教育,而健康、完整的教育不能仅有“知识与能力”,也不能仅仅借助“过程与方法”,更不能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浑然“一体”,或者说“一体三面”,而不是三个部分或者三个部分的“凑合”。 扯远点大而看之,每个人本来就是他(她)自己的整体,古今中外很多哲人都不得不承认“人是小宇宙”,这在另一种意义上,显然隐指“人非孤岛”。每个人要生存、生活和发展,就必须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与大自然交往,就天然地既需要情感又需要理性,既需要知识、能力又需要态度、信念,而获得这一切的过程和方法,无非就是每日每时的生活本身,教育给他(她)的,应该是他(她)能够在生活上日益趋向整体而不是部分,日益趋向完整的“小宇宙”而非“支离破碎的世界”(比如人格缺陷和精神分裂症即是“人”的支离破碎)。如何猜得不错的话,三维目标的根本用意,应该不外于此。因为,生活是多维的,教育不能狭限于某一维,或者连一维都没有,比如只要“分数”就可能哪一维都谈不上、哪一维都没有。 何况“教育即生活”,反过来说“生活即教育”也没错,因为教育与生活一样,无处不在。生活的持续过程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因而教育的真谛,毋宁说就是帮助人完整地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亦即“服务人生”。然而必须明白,教育是有两面性的,在“善”的一面它有益于我们的人生,倘陷入“恶”的一面,它会有害于我们的人生。所以,教育之于人的命运,虽不能决定,却有改变之助。好的教育,对“人”必有帮助、改善和发展之功,断然无疑要“弃恶扬善”。有了这一观念,那么一个不可割裂的、完整的“三维目标”就显得很有意义、特别重要,尤其其中无法用灌输达致效果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维。 所谓“三维目标”,其中的“维”,就是维度,就是角度;“三维”,就是三个维度或角度。三维目标,就好像一个东西的“整体”从三个角度去看,看来看去还是同一个东西,也总是同一个东西,而不是把一个东西分割成三部分去看,分割了就不是那个完整的“一个东西”了,而是成为“三个东西”了。一个东西变成三个东西,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整体”意义。 仅从知识的类型角度看,三维目标本就不可能分割,也不宜分割。习于俗见,我们过去对知识的看法往往是狭隘或有漏洞的,应该更新和健全。关键要明确三点:(1)概念(定义)是知识,这叫做“概念知识”(知道“是什么”);(2)方法(程序)也是知识,这叫做“程序知识”(知道“怎样”);(3)态度、信念(类似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知识(知道“为什么”),这叫做“态度信念知识”或索性称之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也行。前两点大家都知道,后一点我们的认识往往不到位。“态度信念”常被认为是很虚的东西,怎会是知识?我说它当然是知识,而且是颇为重要的知识,重要到每日每时不可或缺。 比如,商鞅在变法时“坚信”只有树立政府的信誉,故有“徙木为信”举错,这样做才使人“坚信”变法是来真格的、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这是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我们看来很虚的“态度信念”,在商鞅那里却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和“能力”,假如他没有这样的态度和信念,那商鞅就不会使用那样的“方法”,变法的实施(“过程”)也就可能变成另外一种样子。 同样,作为老师,你“坚信”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你每日每时对学生抱有这样一种爱的“态度”,并把这种爱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概念知识、程序知识、态度信念知识的日常教学“过程”当中,那你就有可能是一位“有效教师”,你的日常教学也因此会臻于有效,这便是你的“能力”。倘若你没有这样的态度和信念,那你的教学效果就值得怀疑。关键在于,你得拥有这样的“态度信念知识”,然后才会运用其他类型的知识实施教学、展现课程。 用西方的课程观点看,我们的“三维目标”,其实某种意义上正是课程的如下三个层面:①“阐明的课程”(教师根据“课标”阐明并设计教学);②“展现的课程”(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③“体验的课程”(学生感受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既表现在“三维目标”的完整性上,也体现在课程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中。这些观点,是值得我们在课改中加以借鉴的。 一般地说,无论“三维目标”观,还是“三维课程”观,有效的教学过程,概念、方法、态度信念等多种类型的知识,它们基本上是同时发生,几乎没有先后之分,也不可能在学习概念知识的过程中排斥方法和态度信念知识,或者先学习这个后学习那个。毫无疑问,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需要借助“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需要借助“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更离不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支撑。通俗地讲,其特点必然是“我他中有你”“你他中有我”“你我中有他”,谁也离不了谁,谁也和谁分不开。 今天我和赵亚夫、张汉 根据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对某某某课的教学做如下设计: 一、采用某某某方法导入,吸引学生静气凝神,他们在上课伊始就能投入学习,并在伊始就比较清晰地了解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习“心中有数”。 二、某某某(人或事)是必须记住的历史知识,采用某某某方法(比如借用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某某、某某事例做比较、比喻等),便于学生在理解中记住。 三、某某某是教学重点,预计用时某某某分种,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及其差异,有针对性地用某某某办法,目的是举“重”若“轻”,便于学生扎实地思考、理解某某某历史,建构正确的历史观并能够在生活中加以迁移运用。 四、某某某是教学难点,本班学生对此类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普遍某某,因此拟采用某某某方法(如交互协商)效果应该更好,当然视课堂前期的“生成”情况可做适当调整,故预先准备另外两种方法以便需要时采用:一是某某某方法;二是某某某方法。 五、历史观的改变很重要,学生如何看待历史,也就会如何看待生活,把历史观转化为人生观。为此,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中,我特别准备给学生多一些角度和观点,这些角度和观点是否正确,学生只有自己动脑思考、独立判断才可得出结论。本课拟从如下几个角度和观点激发学生思考,期望他们能够获得更多学习体验:1. 某某某;2. 某某某;3. 某某某;4. 某某某。 六、把发展性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中,用恰当的时机和语言随机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一般用比实际表现稍微高一点的评价),关键是保护他们的自尊,他们能够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并在纠正错误认知和建构正确认知上发挥效力,有能力保持自尊和学习能力且能够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 七、本课结束前,了解一下学生对重点难点的学习情况,然后决定是否留作业。预计学生在某某问题上不反复琢磨思考,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预备了几道题供学生思考训练:1. 某某某;2. 某某某,3. 某某某;4. 某某某。经了解全班学生已经普遍理解了,就只供学习思考作参考、可以不交作业,否则就得交作业(作业我会细加批改,并准确地回馈我的看法),究竟采用哪种办法到时视实际情况而定。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