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寓言特色探究 郭沫若曾将韩非子誉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一”(其余三大家为孟子、庄子、荀子),由此可窥得《韩非子》散文之一斑。而《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意义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首位的寓言故事。其中,《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我们组在阅读《韩非子》中的寓言后,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发表了看法。大致总结为:对于战国散文纷纷采用寓言方式的原因的阐释;从寓言的选材看韩非子的实用主义价值观;从寓言的形象谈《韩非子》寓言特色;《韩非子》寓言的语言风格四个部分。并且在其中穿插了《韩非子》寓言与《庄子》、《孟子》中寓言的对比。 应该说,《韩非子》寓言部分十分生动有趣,激起了我们的研究兴趣,但是我们的研究并不十分深入,只是浅尝辄止地谈一点看法。希望大家在阅读《韩非子》后能与我们进行讨论。 一、 在进行论述韩非子寓言特色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寓言”这个概念的定义和范畴做一个简单的界定。由于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外都有出现,但我们主要是讨论韩非子,因此参考世界对寓言的定义,立足于本土,得出一个稍微明确的范畴。下面是一些参考。 “寓言”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习淇父者也”。清人王先谦注曰:“寄寓之言,十居其九,意在此而言寄于彼。” 《辞源》:“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后称先秦诸子中短篇讽喻为寓言,因为文体之名。” 《辞海》: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生物,甚至是无生物。主题多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得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中国寓言研究》胡怀琛:“寓言的形式,是从修辞学中比喻滋长发展而成的一个故事”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通常为散文体写的简短故事,有时也采用诗体形式,大多数具有讽刺、劝喻或教训的寓意,因而称为寓言。借喻是寓言的重要特点,它向读者暗杀寓言所蕴含而未直接表露的思想。” 《世界寓言通论》陈蒲清:“寓言是作者另有寄托的故事。” 《寓言文学概论》吴秋林,认可了莱辛对寓言的定义:“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从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这个普遍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就是一则寓言。” 1、 2、 3、 4、 我们将基于以上这些定义,进行浅略的探讨。 二、 其次,这些故事非常形象生动,譬喻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使道理深入浅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1、韩非子:重历史 2、庄子:重神话 3、孟子:重生活故事 从寓言选材看韩非子的实用主义价值观 《韩非子》一书中极少用神话或动物寓言。“韩非把寓言故事与神话分离开来, 《韩非子》中援引《左传》的历史故事大多有杂糅,部分历史故事经过较大改动后,已经很难在《左传》中发现其本来面目。本小组成员曾试图在《左传》中寻找《说难》篇中的宋武公为伐胡,弥子瑕受宠和失宠,《外储说左上》中的齐景公探望晏子,《外储说右下》薄疑谓赵简子君之国中饱等故事相对应的史料,但是都并未找到相关确切记载。只有弥子瑕受宠和失宠在左传中有所提及,但卫公对于同一件事前后的不同反应《左传》并未描摹。 韩非还时常把古人的言论“张冠李戴”或凭空臆造,假托其名,创造寓言来用于自己的说理论证。例如《外储说右上》中有关于孔子的寓言故事:季氏相鲁,子路为邱令,子路用自己的俸粮做粥分给挖沟的民众来吃。孔子听后让子贡覆其饭,毁其器, 由此可见,韩非借助古人的权威来阐明法家的观点。韩非不是历史学家,我们也不能用史官的标准去对他严格要求。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韩非的历史观:历史应当为人所用,不应当纠缠于其中的细节,只要对说理有帮助,就可加以改变创造。韩非所叙述的历史故事也被深深打上了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烙印。 从寓言的形象谈《韩非子》寓言特色 相对于《庄子》而言,《韩非子》所展现的是一个平凡真实的世界。韩非把寓言和神话分离开来,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所以《韩非子》的寓言形象可大概分为两类,一是历史人物,而是普通民众。其中,历史人物中又以上层人士为主。如尧、舜、武王、齐桓公等君王,管仲、商鞅、吴起等大臣。例如《齐桓公好服紫》: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上行下效。作为领导人或具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可见,韩非通过历史故事的人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告诫后人。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寓言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姓名是真实的,但故事可能传说附会,即借用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躯壳,赋予新的灵魂以宣扬自己的观点。如《难二》中孔子表扬赵襄子奖赏高赫,韩非又把孔子当成了批判的靶子。如“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实际上,据资料考据,事情发生在孔子死后二十一年。 除历史人物外,《韩非子》寓言故事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一些无具体姓名的普通民众。如脍炙人口的《郑人买履》、《自相矛盾》中的郑人,楚人。这些主人公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所做的事是现实中可能发生过或类似的事,只是在某些情节上有虚构的成分。由此看来,《韩非子》的寓言更富生活气息。 《韩非子》寓言的语言风格 一 《韩非子》寓言语言平实,主要取决于它的选材、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作者替法家立言的思想,这一点在前文中已经有所叙述。 除此之外,语言的简练是《韩非子》寓言故事中最大的特色之一。 《韩非子》的每一则寓言大多字数不多,但是寥寥数字却总能在清晰完整地讲述故事之余让我们于字里行间感受到韩非子的态度以及想表达的道理,给人以“一字不可再添,一字不可再减”的感觉。不同于《庄子》寓言中大量的比喻、想象、夸张,以及《孟子》中形象化、感情化的描写,《韩非子》寓言以一种没有渲染,看似不带有感情色彩的笔触对寓言故事进行理性的叙述。如著名的“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我们可以与孟子的寓言故事对比: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虽然寓言故事的内容不同,但我们可以借此看出,《孟子》中的寓言对于前因后果讲述的非常详细,并且对于人物的动作、神态有传神的描写。而在《韩非子》中,并没有形象化的描写,只有平铺直叙,但是故事情节非常的完整。这种简练固然缺少了生动性,却让作者的表达意图更加明晰,虽然不加一句褒贬然批评态度显然。充分表明了其现实主义的特点。 二 《韩非子》中的寓言主要存在于它的寓言群之中。寓言群的存在也使得《韩非子》中的寓言以一种严谨整齐的形式存在,并颇有宏大壮阔的感觉。 寓言群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在经文后对应的阐释中作为例证出现。每则寓言不单独解释其中的道理,而是几则寓言作为一个整体来阐述经文中的一条哲理。比如《内储说》、《外储说》。《十过》与此类似,只是才用了一问一答,以寓言作答的形式变化。 二是先写寓言作为例子并在每一则后面进行小的阐释。这种情况属于《喻老》,用寓言说明老子的思想的正确性。 三是通篇为分立的一则则寓言,每则寓言有它内在的教育意义,合成一部寓言专集。这些寓言并没有统一的具体的中心思想。如《说林》。 这些不同的结构实质上是韩非子在表达观点中不同的论证方法。即先讲述论点再举例论证、先举例子再以例子总结哲理以及仅仅用例子启迪读者的思维,让读者自己体会哲理。 无论哪一种结构,都是由大量的寓言组合而成,它们或并列,或递进,或相互对照,气势宏大,形成极强的说服力。 《韩非子》寓言的直白与其语言的平实简练关系紧密。而这种直白也使得在讽刺性寓言故事的刻画中,有着诙谐幽默的特点。如《内储说 “齐人有谓齐王曰:‘河伯,大神也。王何不试与之遇乎?臣请使王遇之。’ 短短几十个字,没有作者评论的语言,甚至没有相关人物情态的描写,只有故事本身,我们却能从中看到作者对于齐王相信“河伯”这种鬼神的辛辣的嘲讽。故事的结尾齐人随便指认一条大鱼说是河伯,也让人感到非常的好笑。这种诙谐幽默的特点,辛辣的嘲讽,让《韩非子》的寓言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并更能启发人们进行思索。 以上为我们小组结合自己阅读体验和参考一些论文而总结的想法(按顺序为严、孔、甄、梁),因为是选取个人感兴趣的部分,所以显得不够条理。其中的意见仅供参考。诸子散文十分博大厚重,这里只是走马观花地浅谈,烦请多多指教其中问题,或还可共同探讨。 参考资料: 公木 沈芳 闫丽红 张晓梅 谭家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