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述】陈忠实:生命里的书缘

 静雅轩345 2016-06-24

每日一述


  米兰·昆德拉热遍中国文坛的时候,大约稍晚加西亚·马尔克斯几年。从省内到省外,每有文学活动作家聚会,无论原有的老朋友或刚刚结识的新朋友,无论正经的会议讨论或是三两个人的闲聊,都会说到这两位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基本都是从不同欣赏角度所获得的阅读感受,而态度却是一样的钦佩和崇拜。谁要是没接触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就会有一种落伍的尴尬,甚至被人轻视。

  我大约是在昆德拉的作品刚刚进入中国图书市场的时候,就读了《玩笑》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等。先读的哪一本后读的哪一本已经忘记,却确凿记得陆续出版的几本小说都读了。每进新华书店,先寻找昆德拉的新译本,甚至托人代购。



  我之所以对昆德拉的小说尤为感兴趣,首先在于其简洁明快里的深刻,篇幅大多不超过十万字,在中国约定俗成的习惯里只能算中篇。情节不太复杂却跌宕起伏,人物命运的不可捉摸的过程中,是令人感到灼痛的荒唐里的深刻,且不赘述。

  更让我喜欢昆德拉作品的一个因由,是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决然不同的艺术气象。我正在领略欣赏魔幻现实主义的兴致里,昆德拉却在我眼前展示出另一番景致。我便由这两位大家决然各异的艺术景观里,感知到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里的作家对各自民族生活的独特体验,以及各自独特的表述形式,让我对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发生了新的理解。用海明威的话说,就是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个“句子”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文字,而是作家对生活——历史和现实——独特的发现和体验,而且要有独立个性的艺术表述形式。仅就马尔克斯、昆德拉和海明威而言,每一个人显现给读者的作品景观都迥然各异,连他们在读者我的心中的印象也都个性分明。然是,无论他们的作品还是他们个人的份量,却很难掂出轻重的差别。



  在马尔克斯和昆德拉的艺术景观里,我的关于小说的某些即有的意念所形成的戒律,顿然打破了;一种新的意识几乎同时发生,用海明威概括他写作的话说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只有寻找到不类似任何人而只属自己独有的“句子”,才能称得上真实意义上的创作,才可能在拥挤的文坛上有一块立足之地。

  在昆德拉小说的阅读过程中,还有一个在我来说甚为重大的启发,这就是关于生活体验与生命体验的切实理解。似乎是无意也似乎是有意,《玩笑》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两部小说一直萦绕于心中。这两部小说的题旨有类似之处,都指向某些近乎荒唐的专制事项给人造成的心灵伤害。然而《玩笑》是生活体验层面上的作品,尽管写得生动耐读,也颇为深刻,却不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那样让人读来有某种不堪承受的心灵之痛,或者如作者所说的“轻”。

  我切实地感知到昆德拉在《生》里进入了生命体验的层面,而与《玩笑》就拉开了新的距离,造成一种一般作家很难抵达的体验层次。这种阅读启发,远非文学理论所能代替。我后来在多种作品的阅读中,往往很自然地能感知到所读作品属于生活体验或是生命体验,发现前者是大量的,而能进入生命体验层面的作品是一个不成比例的少数。我为这种差别找到一种喻体,生活体验如同蚕,而生命体验是破茧而出的蛾。蛾已经羽化,获得了飞翔的自由。然而这喻体也容易发生错觉,蚕一般都会结茧成蛹再破茧而出成蛾,而由生活体验能进入生命体验的作品却少之又少。即使写出过生命体验作品的作家,也未必能保证此后的每一部小说,都能再进入生命体验的层次。


来源/阳光天明
作者/陈忠实
原出处/人民文学出版社
主编、监制/振华
副主编/晓洁
责编/张燕
制作/兰宇、跃升

版权声明:【阅读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