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出与三不去 作者:吴涛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之中,男性处于婚姻的主导地位。为了保障男人在婚姻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古代有所谓“七出”之说,规定了在七种情况之下男人可以合法地休掉自己的妻子。 形成于汉代的一部儒家典籍《大戴礼记》最早详细记载了七出的具体内容。这七种情况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 第一种情况是不孝顺父母。这里的父母,指的是公婆,而非女性自己的父母。女性结婚以后,就是男方家庭的一员,孝敬公婆是女性的首要义务。一旦出现不敬公婆的现象,女性不仅会被休掉,而且也会给自己的娘家带来很大的耻辱。在女孩子出嫁前夕,她的父母一再叮嘱的就是要“善事尔舅姑”。因为中国古代很多婚姻都是姑表亲,所以这里的“舅姑”说的就是公婆。但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婆媳关系了。要想做到孝敬公婆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女人也只有成了婆婆才能熬出头。 第二种情况是无子。在古人的观念之中,婚姻的意义在于“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济后世也”。结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人也就是生育的工具,万一她不能生育,她也就失去了在男方家庭之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这里所说的无子,一定指的是男孩。即便是生了女孩,也是不安全的。 第三种情况是淫。这里的“淫”不仅指的是说女性放纵自己的欲望,“淫”字的本义是过分的意思,如果一个女人来到男方家庭以后试图执掌家庭的大权,也会被休掉。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之中,一个家庭要是由女人说了算,那是“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母鸡打鸣,这是一家庭要败落的征兆。所以,《大戴礼记》解释说“淫”为什么一定要休掉的时候说:“为其乱族也”。据说鲁国有一个叫公慎氏的人,“妻淫不制”,怕老婆。等到孔子当了鲁国的司寇以后,公慎氏立即就把老婆给休掉了。 第四种情况就是妒。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名义上是一夫一妻制,实际上男子多妻现象非常普遍。儒家经典之中就有关于不同等级的男人应该享有多少女人的记载。最低级的贵族士人,也有权一妻一妾。《孟子》一书中甚至提到一个齐国的乞丐竟然都有一妻一妾。男人四十而无子,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纳妾。如果女人反对丈夫纳妾,或者不能与丈夫的妾室和睦相处,就会被以“妒”的罪名而休掉。 第五种情况是有恶疾,也就是说有恶性传染病。在古人的观念中,有了恶性传染病是不能参加宗庙祭祀的。因而,有了恶性传染病,也会被休掉。有学者研究认为,这里的“恶疾”特指麻风病。麻风病的确是需要被隔离的。 第六种情况是口多言。在人们的观念中,长舌妇就爱播弄是非,张家长李家短,破坏了家庭的团结和宗族的和睦。《清平山堂话本》中收了一篇小说《快嘴李翠莲记》就描写了一个快嘴姑娘被休掉之后出家为尼的故事。 第七种情况是偷盗。当然,如果一个人手脚不干净,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假如真的出现这种情况,被休掉倒也无话可说。 看到这里,很多女性朋友会觉着愤愤不平,中国古代的女性也太悲惨了吧?中国古代虽说是有“七出”之说,但是同时也有一些保障女性权力的规定,规定在三种情况之下,不能随意休妻,这就是“三不去”。 第一种情况是“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也就是说如果女方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如果被休掉以后将生活无着,这是不能休妻的。 第二种情况是“与经三年丧不去”。中国古代的丧礼之中最重的就是三年丧,父母去世都需要服丧三年。如果妻子在男方家里服侍公婆直到他们离世,为男方家庭做过重要贡献了,就不能休掉。 第三种情况是“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俗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很多人有了钱再看自己的结发妻简直就如同黄脸婆,总想着换个新媳妇。但是,儒家典籍之中却一再强调“糟糠之妻不下堂”。 不仅如此,孔子的孙子子思还曾经主张,如果一个男人三次休妻,这个人应该被从本乡土中赶出去! 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的婚姻中男人始终占据着主导权,即便是没有犯七出之条,也不意味着女人就不会被休掉,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千奇百怪的休妻,容我慢慢讲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