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

 掘地的老鼠 2016-06-25
来源: 《求是》 作者: 颜景策 黄小蕙 谢文军

  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日益显示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预测,这场产业革命将在21世纪20年代席卷全球。它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问题,构筑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形成新的国际力量对比,更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作用,将是历史上任何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不能比拟的。

  生物产业的发展将极大地创造社会财富。生物技术是高科技、高效益产业,它不断创造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将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例如,一条基因可形成一个产业,一种基因药物可治疗几千种基因病症,一种重组蛋白质药物可创造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财富。

  生物产业的发展将使资源利用实现良性循环。当今,由于人类过度消费,使世界2/3的自然资源破坏殆尽,35%的红树林、20%的珊瑚礁不复存在;由于过量投入氮肥,大量施用化学农药,普遍采用化学药品,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的硝酸盐含量超标,各种重大疾病频发,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生物技术产业的生产消费流程是生物资源—生物制作—生物食品(药品)—生命健康,其最大特点是可再生、无污染、良性循环、永续利用。因此,它对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生态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生物产业的发展将全面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从根本上揭示各种遗传病、癌症、心血管病、精神病等重大疾病的机理和防治途径。根据基因图谱,可预测出某种疾病发生的可能,提供预防、治疗的措施和手段;组织器官工程、干细胞技术、生物纳米技术和克隆技术,可促进制药工业发展,加快新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用转基因动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用动物器官作为人体器官的代用品,可以像修理汽车那样方便地更换人体器官。生物医药将给医疗保健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开创“再生医学”新时代,为全面提升人类的生活、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开辟广阔天地。

  生物产业的发展将促进农业革命。生物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克隆技术,以及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变革,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增强农产品的营养功能,减少肥胖病、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对农田和环境的污染,加速污染土壤的修复进度。生物技术还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和产业结构。如,利用红薯蕴藏的植物能源,通过发酵、配比等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提炼出大中小型汽车均能使用的汽(柴)油,1亿吨红薯可生产2000万吨汽(柴)油,年产值达2500亿元,相当于建造一座“大庆式”油田,使“绿色能源”替代“黑色能源”成为事实。这对农业工业化、工业生物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生物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工业变革。工业革命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必须用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高科技、高效益的生物技术变革传统的工业生产工艺技术,用生物过滤替代传统采矿方法,用纸浆生物过滤替代传统造纸技术,用基因重组、细胞融合技术生产化工原料和产品,用生物材料发展制造业、医药业、建筑业、信息业、包装业,用生物技术改造废气、废水、废渣,变废为“宝”。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生物技术的广泛运用与发展必然带来工业物质装备与技术手段的根本变革。

  生物产业的发展将为国家安全筑起新的屏障。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极大地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天花、鼠疫、炭疽、肉毒杆菌毒素、埃博拉病毒等毒素的制造和施放,将对人类生命和牲畜构成严重危害;害虫、害草的传播蔓延,将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毁坏。因此,为了保障生物技术的和平利用与造福人类,确保国家安全,就必须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抢占战略技术领域制高点。

  正是由于生物产业具有上述功能,才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力图翘秀于这个领域。为抢先发展生物产业,美国建立了高层协调机制和产业组织体系,实施专项计划,每年投入生物技术研发的经费达380多亿美元,约占民用研发经费的50%,一些州政府也为此出台了不征财产税等优惠政策;为防范生化恐怖袭击,他们制订了耗资70亿美元、为期10年的“生物盾”计划;为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他们规划到2020年,用生物燃料取代10%的燃料油消费,2050年达到50%,相当于减少7000辆汽车排放1亿吨二氧化碳。欧盟为实现用10年时间超过美国的目标,制订了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计划,提出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潜力与优势,强化政府推动,加大资金投入,仅2002年用于生物技术研究的费用就高达175亿欧元,还有600亿的风险投资。

  曾在制造业中崛起但在信息技术时代落后了的日本,大力实施“生物产业立国”战略,将科研重点转向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大幅度增加政府对生物技术研发的投入,力争领先世界生物技术研究水平,把生物产业建设成为仅次于汽车和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一些生物技术实力并不强的发展中国家,也发挥后发优势,力图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生物产业具有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

  我国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远在7000年前,始祖神农氏就开创了人类种植粮食和中药材的历史。据统计,目前,全国高等植物有30000余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占世界总种数的10%和14%。药用植物有12800多种,牧草4200多种,经济树1000种以上,陆地生态系统599类,种子植物17300多种、真核微生物2000多种,其品种和数量之多,堪称当今世界之最。

  我国已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我国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生物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并不很大,不少科研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水稻基因组研究居世界第一;基因组测序能力是世界最强的国家之一;生物芯片、干细胞研究、组织工程蛋白质解析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自主原创的基因治疗药品重组腺病毒-p53抗癌注射液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抗虫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药物35种。全国现有生物企业约7300家,2003年广义生物产业产值6000多亿元,其中现代生物企业28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40亿元。

  我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物医药年均递增率20%以上,1980—2003年,销售量增长25倍。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生物产品市场需求规模将达到3.5万亿—4.3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医药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临床研究费用只有美国的1/10,研制一种新药的费用只占发达国家的1/20—1/50。

  但也要承认,我国生物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全国生物技术企业年销售额不及美国一家大公司多;有的政府部门还没有把生物产业摆到战略地位,投入不足,政策不配套;有的地区设置壁垒,市场分割,保护落后,资源整合不起来,致使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原创品牌少,缺乏竞争力。

  我们要抓住当代世界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采取有力措施,主动迎接生物经济时代,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使我国跻身世界生物行业的领先地位。

  要把发展生物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但资源禀赋较差,人均占有的耕地、森林面积、淡水资源分别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40%、20%、25%,面临着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保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是我国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应设立专门的生物产业战略发展机构,制订生物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名院名企名品发展规划,完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指导区域、产业、企业联合;设立国家专家委员会,为国务院决策提供服务;组建全国性的生物产业行业协会,促进政、产、学、研、银结合,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发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省、地、县可建立相应的生物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策划区域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宏观指导本地生物产业的发展。

  要依靠自主创新,走科技兴业之路。2004年,我国外贸出口超5500亿美元,但绝大多数是外商在我国生产的产品。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在当今一些国家和跨国公司试图垄断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甚至以此作为控制、垄断国际事务的“杀手锏”的情况下,核心技术别人决不会奉送,花钱也买不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自主创新,胜人一筹,先人一步,牢牢把握生物技术发展的主动权,抢先占据生物核心技术的制高点。为此,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企、学、研、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以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为主体的团队建设,完善以爱才、用才、富才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实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保护知识产权,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智慧和奉献精神,创造一大批拥有自主专有技术知识产权的品牌,以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要在全国培育10家左右生物技术龙头企业。面对当代世界超级跨国制药企业加速联合、兼并、重组的形势,我们要建设生物经济大国、强国,如果没有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的积极参与和运作,是很难成功的。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市场控制力和竞争力为目的的战略重组,力争到2020年培育10家左右特色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主营业务过1000亿元的特大型生物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推进技术进步,创造优良市场环境,保护合法权益,使之成为我国生物产业的中流砥柱或航空母舰,在国际生物产业革命中发挥作用。

  要用生物产业带动山区经济发展。我国山区占国土面积约2/3,山区人口占总人口的2/5。近年来,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山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地区以开发山区生物资源为主导产业,形成了经济“倍增点”。如山东省沂源县是个地处沂蒙山区的贫困县,山东环中制药公司在该县发展药材种植业,仅桔梗一个品种就年销韩国7000吨,创汇2800万元,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成都恩威公司在川藏高原建药材基地,选择适合高海拔、低气压、冷季长、暖季短等自然条件生长的贝母、冬草等珍稀、名贵、濒危药材,发展种植业,仅犍为一个基地就实现年产值1.5亿元,种植工月工资350元,承包户年收入8万元。

  这说明,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生物产业,就能够将那里的农民引上富裕之路。

  要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当前,我国生物技术企业税负较重,大多数企业享受不到政策优惠。为加快生物产业化进程,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应将国务院批准支持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优惠政策,同样用于生物技术企业。对利用自有资金进行科研、技术改造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和税收减免等优惠。对防治重大传染病的生物制品实行即征即退政策,为推进生物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创造环境。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