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核心要点:养阳去湿。 《黄帝内经》里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很多人问:三伏天这么热,为什么还要养阳呢?因为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而三伏天天气酷热,人们喜欢一切寒凉的东西:食冷饮,吹空调,洗冷水澡;总之怎么凉爽怎么做!不仅阳气耗损虚亏,并且埋下病根!体内阳气弱了,寒湿之气就上身了啊,不病才怪!特别是人体五腹六脏里的寒湿之气是万病之源! 三伏天,是一年中酷热的开始,也是一年中“风、寒、署、湿、燥、火“等六淫最旺盛混杂的时候;也是冬病夏治最好的时机!这段时间在一年中是最坏的时间也是最好的时间---是最容易留下病根的时间;也是治病的最好时机!三伏养得好,往后一年无病害;养得不好,那就百病缠身咯! 关于三伏天: 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更替,如环无端。 自然界通过什么样的机制使得炎炎夏日变成金色秋天呢?那就是“伏”。 先看看《康熙字典》的解释:《释名》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注》夏至後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後初庚为末伏。 所以,“伏”是伏藏的意思,庚金伏火的意思。通俗些说三伏就有些像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解放军得道多助,天时地利人和,经过三次巨型战役,轰轰烈烈滚烫炙热之后,换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安宁。同样道理,三伏天就是在夏至以后,秋金借助天时地利人和,通过三个庚日的努力,最终将夏火伏住,完成了使阳气收敛下降的任务。当然了,没有一番炎暑郁蒸的较量,又怎么可能降伏一团烈火呢,所以,夏至后,三伏发动,暑热的感觉正是我们今天的体验ing。不过,八月八日立秋,后四日庚金再来,末伏发动, 事不过三,那可真就“天凉好个秋”了。 三伏天的大忌: 1,忌吃任何生冷,喝温热水;2,少吹空调;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的温差不要超过5度;3,忌一切耗损阳气的行为。 适合三伏灸的人群: ▲各种体质虚弱之人,如手足发凉、自汗、盗汗等; ▲适宜儿童、老人提升体质,用来预防冬季发病。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久咳及一切痰饮病证。 ▲寒湿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闭经、寒湿腹痛、妇人病等。 ▲适宜心、肝、肾引起的浮肿、水肿、黄疸等。 ▲慢性胃炎、久痢、久泻、易发呃逆、**、呕吐、泄泻、痢疾等胃功能不佳者。 ▲适宜用于防衰老,保健防病。 不适合三伏灸的人群: ▲患有恶性肿瘤、溃破性皮肤病、肺结核、急性咽喉炎、感染性病等病患者; ▲小于2岁半的儿童和孕妇; ▲正处经期且月经量多女性患者; ▲有严重过敏体质的患者。 【熹艾灸】2016年三伏灸时间安排: 初伏加强:7月07-16日 初伏:7月17-26日 中伏:7月27-8月15日 末伏:8月16-25日 末伏加强:8月26-9月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