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日吃三枣一辈子不见老

 民生民情 2016-06-25


169、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这句话本是相声段子中的一句脍炙人口的绕口令,因其诙谐有趣而为人们津津乐道,现已成为一句有名的养生格言。


 

    葡萄是我国常见而营养丰富的水果。葡萄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及其他成分。葡萄还是一种能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常吃葡萄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有补益。特别是葡萄干富含铁和糖分,是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


 

在我国,人们吃葡萄一般要吐葡萄皮,而欧洲人不仅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而且连葡萄核也嚼碎了一起咽下去。科学证明,葡萄皮中含有大量的白黎芦醇。而白黎芦醇有治疗癌症的作用;葡萄皮中含有一种物质,对降低血压的效果明显。在葡萄籽中含有油脂、焦性儿茶酚、儿茶精等成分,具有降低胃酸和利胆、止泻的作用。


170、日日吃三枣 一辈子不见老

    枣,又称红枣,为五果之首。

 

    枣的品种甚多,一般分为大枣和小枣。除鲜枣之外,干枣主要有直接晒干的红枣和经棉子油、松烟煮熟,再用烟炎熏烤而成的黑枣,两者功效相同,只是黑枣更具补血效果。我国民间将枣既作为吉祥之物,年节、婚典、祝寿等喜庆场合少不了它。在日常生活中,它既是食品,又是强身健体的滋补品,并有'常吃大枣,抗癌防老'、'一天吃个枣,一生不知老'等说法。


 

    经常吃枣对健康大有裨益,能使许多疾病尽快康复,还可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枣是好东西,但食用也有以下禁忌:忌食腐烂变质的枣,以免其腐烂变质后产生的微生物、果胶酸和甲醇危害健康;枣与黄瓜、萝卜、葱、鱼相克,同食会令人内脏不和而致病;服维生素、苦味健胃药、退热药时不宜食枣;糖尿病患者、胃脘满闷及湿痰盛者不宜多吃;小儿积食、有肠道寄生虫或牙常痛者不宜食枣。

 

171、核桃山中宝 补肾又健脑

    核桃,是一种常见的坚果,其核仁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钾、锰、锌等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其他有利于人体的成分。据测定,一斤核桃相当于五斤鸡蛋、九斤牛奶的营养价值。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认为核桃仁是滋补佳品。


 

中医认为,核桃仁性温、味甘,具有补肾固精、温肺定喘、润肠通便、利尿消石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须发早白、头晕耳鸣、肺虚久咳、尿路结石、肠燥便秘等症。核桃仁中含的丙酮酸,具有溶解、消退和排泄等功能,对胆结石有特殊疗效,所以又有'欲治胆石症,常吃核桃仁'之说。核桃仁中所含的不饱和酸及优质蛋白质等具有补脑作用,是治疗神经衰弱、健忘、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的良药,故民谚称'核桃健胃又健脑,常吃身体好','小小核桃是个宝,补血润肺又健脑。'每天早晚各吃一两个核桃,增强记忆,抗衰老,尤其对老年人头晕耳鸣、健忘失眠的疗效较佳。一次吃三四个核桃能治便秘,并有助于保护心脏和血管。

 

172、常吃花生能养生 吃了花生不想荤

    这句谚语道出了常吃花生对维护身体的好处,以及它的美味可口,人们一旦吃了花生,连肉都不想吃了。


 

    花生在我国是集营养、保健和防病功能于一身的大众化食品,享有'长寿果'之美誉。花生的滋身益寿之功自古以来就得到了民间和医家的重视。


 

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花生是一种高热能、高蛋白和高脂类的植物性食物,不含胆固醇和脂肪酸。它含有13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E、烟酸、维生素B1的含量丰富;它还含有镁、钙、铜、钾等26种矿物质及微量营养素。花生与花生油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固醇具有预防心脏病及肠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功效。花生对防止营养不良,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等具有显著作用。据有关媒体报道,美国已将花生定为航天食品之一。

 

171、果中 最有益

    这句俗语是赞扬栗子的营养丰富。


 

    栗子又叫板栗,历来是人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和最爱吃的干果,享有'木本粮食'的美誉。据传慈禧太后爱吃栗子,除将栗子当零食外,御厨们还将栗子磨成粉掺在新鲜的玉米面中做成小窝窝头等食品,以供慈禧一年到头都能享用到栗子。栗子中淀粉的含量达60%~70%,蛋白质含量达5.7%~10.7%,脂肪含量达3%~7.4%,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其维生素C、B1和胡萝卜素的含量高于一般水果。中医认为,栗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能养胃健脾,补肾强腰,对患脾胃虚弱所引起的反胃、泄泻、肾虚腰膝无力等症者及小儿筋骨不健者有较好的滋补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栗子有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作用,常吃栗子还有养颜保健作用。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