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州医院副主任药师黄蓉提醒:注意!这些药物可引起骨质疏松

 lccdclzw 2016-06-26


还记得2003年的非典事件吗?非典疫情导致全国恐慌。当时SARS病毒爆发,糖皮质激素被大量用于非典紧急治疗。诸多患者病愈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症状。大部分人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最严重者已更换股骨头关节。


  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有骨质疏松、自发性骨折甚或骨坏死(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但是不只有糖皮质激素能引起骨质疏松。今天,州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黄蓉对可导致骨质疏松的药物进行了总结。

1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药源性骨质疏松。这类药源性骨质疏松症常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腰痛或背痛,轻微损伤可发生骨折。糖皮质激素所致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与一般骨质疏松不同,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老年人;

(2)使用时间长于3个月;

(3)骨质疏松家族史;

(4)低钙饮食和维生素D缺乏。

2抗凝药

(1)华法林:长期口服华法林所引起的骨质疏松常发生在脊柱、髋骨和桡骨远端,也见于肋骨。

(2)肝素类药物:肝素主要应用于防治静脉血栓,其诱发骨质疏松的机制可能是抑制骨形成,促进骨吸收,或上述两方面的共同作用。肝素引起的骨质疏松常发生在脊柱和肋骨。肝素引起的骨质疏松主要与剂量大,长期使用有关。普通肝素引起骨质疏松的风险高于低分子肝素。


3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种相对较新发现对骨骼有负性作用的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引发的骨质疏松常位于椎体和髋部。目前认为质子泵抑制剂服用的骨折和骨质疏松危险因素为:至少若干年的质子泵抑制剂服用史、年龄> 65 岁、近期骨折史、骨质疏松、绝经后妇女。

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均可增加骨折风险,且绝经后女性人群及伴随应用利尿剂的男性人群尤其明显,风险升高比例呈剂量相关性。由其引起的骨质疏松常表现为全身骨骼受累,多见于女性患者,骨折部位常见于上肢,累及肱骨和手部,下肢骨折多在足部。

5甲状腺素类药物

其引起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为:

(1)直接与成骨细胞细胞核受体和膜受体结合,抑制成骨细胞活性;

(2)通过细胞因子的介导作用,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时,骨转换还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关,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较高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倾向更高。

6强效利尿药

呋塞米等强效利尿药抑制钙离子的吸收,增加肾脏的钙排泄。长期的负钙平衡可使骨密度减低。由其引起的骨质疏松常累及全身,多见于髋部等非脊柱部位。

7芳香化酶抑制剂

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等芳香酶抑制剂。其引起骨质疏松作用机制可能与药物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雌激素可促进破骨细胞凋亡,抑制骨吸收并促进成骨细胞分化。骨质疏松常发生在下颌骨和脊柱部位。

8蛋白酶抑制剂

利托那韦、茚地那韦等蛋白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逆转录病毒的感染。由其引起的骨质疏松常发生在髋骨、脊柱和肱骨远端。

9抗癫痫药

抗癫痫药物需要长期服用,而长期服用可致低钙血症,高碱性磷酸酶血症,骨矿含量降低,一般统称为抗癫痫药性骨病。抗癫痫药引起骨密度减低在皮质骨最明显,多见于股骨颈和腰椎。导致骨质疏松最明显的是苯妥英钠,其次为卡马西平,而丙戊酸钠则影响少。

10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骨质疏松为其常见不良反应,多发生在脊柱部位,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显著增加骨吸收有关。


  就如俗话所说“是药三分毒”,药品不良反应是药物特有的属性,我们不能因为药物有不良反应就一味拒绝服药。因为药物还能治病。只有正确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监测,防范,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才是应有的态度。


如何关注

①复制“qxnzrmyy”或”qxnzyyzsjy',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黔西南州人民医院】或【黔西南州医院掌上就医】号码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