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男人,丑成万人迷

 汉青的马甲 2016-06-27


点击“更成都”二维码  一键关注“二更”旗下新媒体





把川剧带给更多的人

就是我的价值所在

——沈巍





在戏曲界的行话里,素有“无丑不成戏”一说。而沈巍,主攻的就是川剧里的文丑。不过,他的舞台不在气势恢宏的剧院里,而是随着人迹流动。


他每日骑着电瓶车,辗转于成都各个菜馆、茶馆、火锅店,为游客和当地戏迷表演川剧。川菜、川酒、川茶的浓烈,在寻常巷陌间腾起的旺盛烟火气,要加上他的这川音,才算够味。




沈巍刚毕业的时候也循规蹈矩地待过川剧院团,但资历尚浅的他只能跑跑龙套,一个个年轻人卯足了劲儿却无处发挥,因而只能将目光投向别处。


现如今,只有26岁的他已在川剧江湖上闯荡了12载,那些与年龄不符的皱纹见证着过去这些年岁对他的磨砺。而他也在日复一日的表演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沈巍在生活中就是大家眼中的“活宝”,所以扮演“文丑”一角对他来说无异于本色演出,他总能将四川男人的瓜、嗲、俊丑等特色拿捏地十分到位。尤其是在经典川剧《滚灯》里,扮演剧中的男主角“耙耳朵”皮金成了沈巍的招聘曲目。


四川人“耙耳朵”(妻管严)大概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而在四川,皮金算得上一个典型代表。皮金痴迷于赌博,却对老婆又爱又怕。在台上,面对泼辣犀利的川妹子,皮金用自己的小聪明化解着“家庭危机”,而沈巍接地气又身手不凡的表演也逗得观众忍俊不禁,还让他收获了自己的“粉丝”。




虽在饭馆茶肆里演出,但在练功夫这件事上沈巍丝毫没有松懈。他每日练功,以保证身段柔软而灵巧,在成百上千次的练习过后,完成顶灯钻凳这样的动作才能显得手到擒来,万无一失。


民间戏班子要存活下去并不容易,往往人人都身兼数职。在一隅舞台上沈巍不停地变装、更换着角色,最多时一天上台29次,而在台下他还要端茶递水、迎送客人。但他却不觉辛劳,能为更多人表演川剧,能做着台上的主角,心中甚是满足,言语间尽是四川人特有的那份豪气和洒脱。




但在闯江湖的这些时日里,沈巍和他的潘家班并非没有历经过无助和挣扎。虽然川剧早在唐代便有“蜀戏冠天下”的美誉,但多数人对川剧的认知仅限于神秘又变化莫测的“变脸”绝活。


许多游客来到四川以后只会走马观花似地看个变脸吐火、滚灯杂耍,很难有人能沉下心来听完一出剧目。所以他们在尝试了一些较晦涩难懂的川剧收获惨淡反响之后,转而走向市井江湖。



而实际上,川剧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四川人的诙谐风趣、耿直洒脱、喜乐愁烦都化在川剧的连珠妙语和写意的程式化动作中。所以沈巍同他的草根戏班子的尝试,也可以说是一种质朴的回归。




川剧既沉淀了百年的文化精髓,又容纳了巴蜀民众的生活杂成,它早已与四川人相依相随,休戚与共,密不可分。尽管川剧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看起来日渐式微,但是仍有一群人在阵痛和困厄中以自己的方式使得川剧得以保留,并在市场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也许,就是原本生长在草根的地方戏曲,应该回归的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