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

 火米119 2016-06-27

万杰清,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管病组组长,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擅长脑血管病的治疗研究工作,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动脉狭窄的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有独到之处,已成功治愈各种复杂性脑血管病3000余例。目前主要负责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和显微外科治疗,包括急性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的显微外科手术,以及颈动脉内膜切除和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等。已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7篇。目前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诊断和治疗协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脑血管病介入学组专家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脑血管病介入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委员兼秘书,缺血性脑卒中组副组长。


椎基底动脉

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临床预后差,病死率很高,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旁路手术风险高、疗效差。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介入材料的不断更新,血管内再通技术成为颅内外闭塞血管可能的治疗方案之一。颈总、颈内动脉闭塞再通安全性较高,患者预后良好,而椎基底动脉闭塞是否同样可行血管内开通?其安全性如何?患者预后又如何?

 

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科共收治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9例。

  病例1  

患者:男性,59岁,主诉“头晕伴行走不稳3日,言语含糊1日”。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史多年。

查体:构音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左偏,左侧指鼻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左侧肢体肌力Ⅲ级,肌张力增高。

实验室检查:

甘油三酯为3.68mmol/L↑,总胆固醇为6.62mmol/L↑,空腹血糖为6.86mmol/L↑,低密度脂蛋白为4.56mmol/L↑。


头颅MR

术前DSA

2013-12-13


2013-12-27


术后仍残余部分狭窄,但头晕明显缓解。


术后3个月复查时予行支架内球囊扩张,狭窄改善。


 

  病例2  

患者:男性,60岁,主诉“头晕2年,加重伴言语含糊2天”。

现病史:阵发性轻微头晕、复视2年余;入院前2天头晕加重,伴恶心、呕吐、乏力,行走不稳,言语含糊。

既往史:吸烟30支/日*40年。

实验室检查:

甘油三酯为3.8mmol/L↑,总胆固醇为6.67mmol/L↑,空腹血糖为6.85mmol/L↑,低密度脂蛋白为4.76mmol/L↑。

 

入院MR

神经内科保守治疗。

入院第三天,病情转差。

查体:构音障碍加重,右侧肢体肌力下降(近端Ⅱ级,远端0级)。



开通

出院情况:头晕症状消失,构音障碍缓解,进食无呛咳,饮水实验(-),右侧肢体远端肌力恢复到Ⅰ级。

 

  病例3  

患者:男性,60岁,主诉“头晕伴行走不稳1个月”。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年。

查体:左面部感觉减退,咽反射消失,左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阳性,右侧肢体肌力Ⅳ级。

 

术前DSA

术中DSA

术后DSA


 

>>>>
再通技术简要步骤

1.微导丝探查、穿过闭塞段(轻柔!)

2.微导管过闭塞段后必须造影确认在血管真腔

3.交换微导丝,撤出微导管

4.球囊预扩(原则:缓慢充盈,从小到大)

5.支架成形(保证系统稳定)

注:释放支架前及术后3天严格控制收缩压<>


 结  论 

亚急性、慢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中,可选择性行血管内开通术,手术安全性较好,越早手术成功率越高,术后患者预后较好,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率明显下降。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 


编辑  黄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