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探

 取经的兵 2020-12-26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鲜明的法规依据。阅读共有的是符号,而不是含义。含义始终是属于个人的。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得来的。不管对什么人来说,一个符号的意思总比字典上写的共同含义要多得多。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解释正是阅读个性化的规律性的反映。个性化是阅读的显著特征,对中小学生来说,也概莫能外。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肢解文本一套标准到底,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活跃,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让不少的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原来学生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有时比教师还懂得多、钻得深,甚至不少生成性问题还不时令老师猝不及防,不得不与学生一道讨论、分析、探究、查找资料……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起、思维一旦被打开,语文课便精彩起来。

我们在为它一路高歌的同时,也应该对它进行一些冷静的思考。原本就是为了表演给大家看的公开课自不待说,就是平常的课堂,不少教师为了做到平等对话,体现尊重学生差异,常常使整堂整堂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结果学生一无所获,教师也一头雾水,将尊重简单化、庸俗化,其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如原来的一讲到底,学生还可多少被动吸收点知识,故而不少教师慨叹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甚至对新课程改革也持否定态度。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二。

第一,不少教师、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因个性发展需要而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生却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一堂课只要有这么一个问题,七嘴八舌争个不休,这堂课就算玩完了。

第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未能全面吃透,片面地将个性化作孤立的理解,导致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民主有余,集中不够,放得有余,收得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改革有余,继承不够,这与课程改革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同样是相左的。

为了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以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搞好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我们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的阅读,阅读教学变成了简单的分析课文,即分析写作背景、结构层次、文章主旨、写作特点,一篇篇优美隽永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的体无完肤,何美之有?一句句简单的语言,却硬要牵强附会分析出复杂的含义。更有甚者,直接就把课文编成若干考题,先预设好答案,然后牵着学生的鼻子半猜半蒙,猜对了,皆大欢喜;蒙错了,自然由老师公布答案,你只需牢牢记住即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现代阅读观认为,一半以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可见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并非阅读活动的唯一目的,由阅读获得审美体验,获得愉悦同样是阅读的一大任务。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每个主体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现代文艺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所以,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没有权利把自己创造完整的哈姆雷特强加给其他人,每一个读者都有在原作基础上再创造的权利和能力,哪怕他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要求自己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引导鼓励学生做阅读的主人,不要为所谓的标准答案牵着鼻子走。在阅读教学中,我尊重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

1、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消除学生的顾虑。读过的作品,即使有个人的独特见解,生怕说出来会贻笑大方,总要求得个十拿九稳,于是就不敢交流,这是虚荣心在作祟。久而久之,导致心理痼疾,越怕说越不敢说,越不敢说就越怕说,个体的、独到的甚至哲理性的顿悟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遮遮掩掩中消弭殆尽了。阅读教学必须让阅读主体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原初寻绎理解上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我思故我在,专家教科书的结论并非惟一。

2、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在学习中,学生应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而老师很大程度上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助手。根据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阅读教学中,老师首先应站对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任务,作学生阅读中睿智的引导者、忠实的倾听者、由衷的赞美者。老师和学生之间应消解尊卑长幼之间的师道尊严,在课堂阅读层面上,双方的地位应该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能理解的,学生并非不能理解,学生不明白的,教师不一定就能明白,教师的优势在于首先占据了教学资源和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化程度。——之思和——之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为平等对话关系,——为顺从奴役专断。平等对话的心灵之约,原创思维火花自成燎燃之势;奴役横蛮的绝对接受,个性压抑在劫难逃。

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教师常担心阅读教学讲不到位,追求面面俱到,结果,完美的结构肢解得零乱破碎,丰赡的美感弄得枯燥乏味,学生再也没有阅读的兴趣了,这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对阅读教学非但起不到帮助,反而还导致了厌听厌学情绪。试问,从小学到高中,所学课文几百篇,学生步入社会后,哪还记得哪一篇哪一段老师是如何讲解的呢?如果说还有印象的话,这个印象也只是朦胧的记得某篇文章曾经读过。唯有交流,思想与思想交锋,观点与观点撞击,学生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才会刻骨铭心。交流需要三方面的保障:一是时间保障,课堂务必留给学生13的时间;二是舞台保障,要让学生有交流的场所,有活动的范围,有任务的定向;三是机遇的保障,人人都有大显身手展示风采的机会,要调动绝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二、预设充分,引导得力

必须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是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逐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志趣,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

1、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艺术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显示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好的、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也正体现在课堂导入语的设计之中。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挑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学习,来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来将学习进行到底。这时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激发,得到了训练。

 2、 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质量。所谓问题意识即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的根据自身的体验、感受进行深入思考、联想与探究,提出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尤其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更应以提高问题质量,提高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和思维的深刻性为核心,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始终。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是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航灯的指引下顺利的航船,志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在吃透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进行探究。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在评价中引发学习的激情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如此,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为任何他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的阅读感受。个体的禀赋、素养,时代文化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会暴露无遗。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教师作为阅读结论、反馈的中介和评价者,所传达出的信号必须是真诚的,负责任的,激励的和向上的。

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研习了,思维自然会得到历练和激活,创新之火就会时有闪现,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信息要思考要筛选要组合要表述,结论也许几近乎对或几近乎错,这些都无关紧要,不能因为结论的对错而棒杀棒杀,只要出于至诚,饱蘸真情,阅读个体的收益和感动远比单纯某一个结论重要得多。激励赏识是学生向上的助推器。鼓励好比春天的阳光,禾苗感到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愉快的成长。一个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时时企盼的就是对个体阅读价值的肯定。在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地向上成长,轻易否定,犹如含苞待放的花蕾突遭严霜摧残,它再也无力绽放,自此会打蔫凋谢。学生是发展的主体,韩愈说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时此地,学生看问题或许有些片面、偏激,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悖于真理,岂能就做出彼时彼地他就得不出真理性的结论呢?人的发展潜能巨大,盖棺尚才定论,因为个性化阅读体验是无法复制的体验,它的珍贵就体现在是个体的是独特的,因而静止绝对地看问题,当然会走偏锋,会得出错误结论。

四、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大量阅读,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的实施要靠学生去完成,阅读的效果要通过学生接受的情况来检验。所以,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验也告诉我们,兴趣能大大激发我们做事的积极性,提高我们做事的效率,使我们做事的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对于不感兴趣的事,尽管迫于种种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效果却总不尽人意。阅读也是一样,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阅读成果产生于有兴趣的阅读过程中,读到一定的程度就自然而然产生,必有顿悟。只不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个人得到的成果有所不同,但只要学有所得,就值得肯定。

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育的阶段,青春年少,对未知的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渴望通过阅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人生。这时,如果我们还是以老的思想观念强制性地去要求学生只读一些与时代气息不太协调的作品,主观地把阅读神圣化,势必使课外阅读形同虚设,造成学生不阅读或地下阅读的状态。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真正从课外阅读中受益,就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除了一些规定的中外名著,还应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时代感较强,学生乐于接受的作品,同时,要允许学生拥有一定的阅读自主权。在这方面,老师只能引导,不能强制。只要内容健康,尽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选择。如近年来涌现出的韩寒、郭敬明等一批少年作家的作品就因贴近学生生活而备受他们的青睐。

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等于完全放任自流,教师应作阅读中的领航者,而不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做科学的引导,使班级内的课外阅读内容形成一个主流,由老师的引导带动文学欣赏水平较高的学生,再由这部分学生带动其他多数学生去鉴别、挑选课外读物,确定阅读内容。另外,在主流的基础上发展各条支流,容许多种读物并存。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这种学生之间的相互推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阅读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以课内阅读实践来指导课外阅读,教师也可适当做一些方法的指导,但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尊重学生不同层面的独特体验。学生阅读后,考虑到他们的认识往往较为感性,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开一个小小研讨会,举办一次朗诵会等。以此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学生理性的思考,实现阅读的终极目标:认识社会人生。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怎样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再长远,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为实现语文教学神圣的终极目标——培养一个文化人而共同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