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龙形拳之“功劲”

 LKJHGFDDAZXCVB 2016-06-27

论龙形拳之“功劲”

“东江老虎”林耀桂那“克已让人非我弱,存心守道任他强”的龙形摩桥拳法,以进步疾如风,落步如铁趸,出手如钢刀,动欲猛虎出林,退如灵猫伺鼠,刚柔并济,势若游龙攀云,以独特的硬朗功劲而著称武林,遍撒于粤、港澳及美洲、澳洲各地。
功劲为拳法之根,犹如弦上之箭。门派功架、功法是弓,功力为弦,劲力是箭,技法是镞。强弓硬弩出快箭。“功夫”到家,自然得心应手。龙形摩桥的“劲”发于桩势,“功法”在“摆桩”、“扭马”、“迫步”。其“摆桩”、“扭马”、“迫步”,是讲求气势、吞吐分明,头、眼、身、腰外五形与神、志、意、气、劲内五形合一,内练精、气、神,外练腰、桥、马的龙形拳入门功夫,也是龙形拳别于其他门派的特色之一和掌握发挥龙形拳威力的精要所在。
龙形拳的功架桩势:形似盘龙待飞,势似紧弦待发。下盘宽松稳重,步不丁不八”,沉肩坠肘,三尖相对(拳尖对鼻尖,肘尖对膝尖,膝尖对脚尖),收肚藏腹,腿微曲内钳前弓,成圆、偏、扑势。从架势上,“不丁不八”步,既不象“四平”座守中门,又不是“子午”全进偏侧,而是前脚弓膝形成了三角力学的“支撑点”,后脚微曲成为蓄劲的弹簧,可消承外力于无形,反弹却可发千钧之力;“四、六”与“六、四”的重心转换,既稳重灵活且形藏于势,解决了进退换马架大露形而迟缓之弊,使攻防自如;“沉肩坠肘,三尖相对”,坠肘以肘护中,又成短桥蓄劲势。沉肩势必自然前冲,正好补了曲肘回手之距。因而每出手就桥短力猛灵快。并因沉肩加曲肘之蓄劲,又比手直长桥之蓄劲来得势猛劲沉快速,此为搏击致胜之精要。但此式若不加注意势必腰紧前扑失去重心变形。而龙形桩势的肚腹内收,敛臀收肛,则精气内敛,气聚丹田,加之收肚藏腹,两膝则成微内钳,支撑力点更稳固灵活,因而形成了双膝护裆,双肘护胁,双拳护中,随着身形的进退起伏吞吐,全攻全守,立于“圆、偏、扑”之势的龙桩式,有一动牵全身之功,具“动如神龙流太空,静如玉女守深闺,有形有势法万千”之气势。这就是龙形摩桥的“手从心内发,劲从腰腿生”之秘诀真义。
家藏硬弓必有强将,有一个强劲且科学的法门,就如手持一张优质的弓箭,要把这强弓硬弩拉满弦,就要有气有力有章法,有一套科学而有效的练功方法。力从何来?直观常识就如打铁一样,紧握大锤死命直打,就算用尽平生之力也起不到很大作用,因为这是缰直的“死力”,搞不好还会被反弹起大锤。但如果不是平直打下,而是抡起大锤甩过脑后,借大锤抡起的冲力,旋腰挥臂渡锤打铁,力量、功效自然高出几倍。这是弧圈蓄劲的常识,但并非猛打圈就是功力大,如果找不到重心和着力点,同样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就有了一个渡力发力的学问。武学上就是腰、膊(腰、桥、马)的配合了。龙形摩桥拳法的演练,招招式式千变万化,其实都是随着弧圈的大小,角度的转换,都随着身形的起伏,带动着整个人的腰膊,而腰膊又促进着每一下手法的攻击着力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龙形拳法中的“空中旗,浮水木,卷扬风,常山蛇”这“龙形四劲”的特点。势若游龙的招式变化,稳如盘龙待发的下盘龙桩,始终象满弦的弓,随着步马进退,腰、桥、马方向转摆,大圈小弧,黐、摸、化、打,尽是蹬腿、转腰、进胯、出招同时协调一致,似游龙攀云的龙桩势在不断地输送内力承消着攻来的外力和反击,这就是龙形拳的入门功夫“扭马”的奇效。
龙形摩桥的“扭马”,是龙形拳入门必练的功夫之一,也是龙形拳中所有套路、招式中的功架,更是龙形拳练五形合一,精、气、神三通的实战必用基本功夫。其练法是在龙形桩势下,蹬三角步进退,(前脚先外点,后脚前上步),前脚踏稳即转腰、扭胯、蹬腿、甩肩(送拳),马步不丁不八,(初入门练时的是双手叉腰,只甩肩不出手,练熟了就抱双阳拳,肘不贴身,进退时作左右锋、卫手转换,则:前拳割(抽)、后拳撞互换。)连续动作的一起一伏,一吞一吐,去练腰桥马的协调、蓄劲、出手外发劲。因其“扭马”要求腰、肩、腿发力协调,下肢沉稳、自然和进退时身形不变(上马身不起,胯动身不动,即腰、桥、马一齐动),通过蹬腿(发力)转腰送胯(以V75度的左、右方向腰胯转换、身形吞吐起伏作弧圈蓄劲发功。)练腰、桥、马配合和练黐摸(掤捋)化打各劲力点的接送;含胸拔背(收肚沉肩,提肛敛臀),使丹田开合,蓄劲促力,练精、练气、练神,练力和练五形合一、身手配合)。其要求:上马胯不松,架不变,(即上步手不回),下肢沉稳自然。转腰、蹬后腿、弓前腿、送肩要同时协调,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两拳护中、两肘护胁,),三尖相对(两腿护裆),内外五形合一。做到逢桥有势,眼到手到,手到马到,身手腰马合一,出拳如射箭,退守如弓弦,有虚有实,能攻善守。
从人体科学与搏击原理来讲,龙形拳的发力特点,是要借助蹬腿、吞腰的压缩反弹作用,把力吐出。劲起于腿腰,发于四梢。龙形“扭马”其要求轻松、自然地将腰插下去,稳固下盘,将小腹提起气聚丹田,前膝弓出,后腿微弯,自然内钳,胸凹敛臀,其腰松马小,轻灵稳固,进退转换藏形而自如,加之曲肘从而形成了一个圆、偏、扑之势。其势就如拉紧了的弓弦之势。其时每一点的拳脚发出并不是机械性地人工将拳脚伸出去,而实际上是由整个人体的每一个关节连动起来,将拳脚弹出去,因此势猛而劲大,怎个弹法呢:转腰时腰膊齐出,再加上前腿配合着腰膊攻击而向前猛一弓,前腿的弓势带动了微弯的后腿着力前撑,因而发出的拳脚就已不是单纯的一拳一脚之力,而是加上了腰力,膊力和前腿弓,后腿撑劲,就是整个人之功劲,实战迎敌时加之上步架不变,立定腰即转之功法,则前锋手黐、摸、掤接敌攻来之力时不是死顶硬接,而是立稳桥马,顺势转腰换胯捋化敌势,并趁势借力趋劲,加速吞腰转胯蓄劲促力出手之弹劲。此时攻出的也再不是单纯的手桥之力了,其功劲比通常的要大出好几倍,这正是龙形拳势凶力猛之源。因此就有了“手从心内发,劲从腰腿生”和“借力打力”之理论术语。龙形门之“扭马”虽简单却功效大,科学性强,但要真正掌握收放自如,凭的还是“勤”与“练”。此法练得好坏,开拳演练效果立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