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提问与理答

 初见了了 2016-06-27

一、提问的价值

教师的有效教学是一种对话的教学——高度互动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而不是由教师来主演。要形成一种对话的教学气氛,教师有效使用问题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问题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思考并形成答案。提问是教学的一部分,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互动的中心。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让学生学会提问和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课堂提问,而是要追求一种有效的教师提问。

教师提问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学生做些什么、如何做的暗示。提问能力被视为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是一种有智力参与的心理特征。在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环节过渡、了解学生理解水平时都需要教师的提问能力。郭华曾观察了每节课为40分钟的19节课,在这19节课中,教师共提问387次,平均每节课提问约20次,第2分钟提问一次。

有效使用问题联结了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反映,它将焦点由教师转向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弱化了教师的角色霸权和话语恒真。有效使用问题的功能在于:从学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数量、质量、水平和学业成就;能促进思考,激发求知欲和探究欲;能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帮助学生组织他们的思想;能增进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就某问题相关的内容与教师或同学沟通交流的越频繁,他们习得的知识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过学业考试。从教师方面看,采取有效的提问能力,便于教师监控学生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管有效使用问题有如此诱人的优点,许多教师似乎不能如我们所愿的有效使用问题。大部分教师在提问时通常出现这些问题:给出一些与教学无关或模棱两可的问题;一次提出多个问题;不知道如何回应学生的答案。

那么,作为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提问,究竟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呢?在深入实际教学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将提问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获取答案,有效理答,来对此进行探讨。

二、提出有效的问题

(一)根据目的提出适宜的问题

在建构和提出问题时,必须根据想要获得答案的性质及对学生思考水平的要求来考虑问题的类型。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类型或水平,并指向不同的目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盖泽尔斯按问题产生方式,把问题大致分为三类: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创造型问题。本文将问题的类型分为聚合式的和发散式的,内容性的和加工性的。

1.根据为获得正确答案而进行思维的方向可以将问题分为聚合式的或发散式的。在回答聚合式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从已有信息出发转向一个狭隘或明确的答案。问谁、什么、什么时间、在哪里以及对错、是非都是聚合式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师强化课堂上具体、重要的知识点。发散式问题要求思维从狭隘或明确的信息转向各不相同但又合理的答案,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激活思维。在数学教学时很容易发现聚合式和发散式问题的区别。比如当向学生呈现6×9这个算术题。聚合式的问题可能是“6×9等于几?学生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也是一种低层次的问题。但是这个算术题可通过问你可以用多少种不同的方式来算出6×9的答案?转化为发散式问题。为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会发散思维,使用简单的加法、交换率、混合运算法则、或其它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来解答。

2.问题可能强调内容也可能强调加工。内容性问题是指直接关注所学知识和处理所学的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都可以从文本中找到,而且通常教师已在脑海中有了正确答案。教师所提的问题中80%都是内容性问题,它常与低层次的认知过程相关。但由于它强调学习内容,所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而教师使用加工性问题则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尽管此类问题也要处理课文内容,但它们不太强调答案的正确性,更多的是关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创造性的或复杂的方式来思考课文内容。这类问题的使用频率比内容性问题少,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联度也较之低一点,但它们的确能够提高学生高水平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常加工性问题也是高层次和发散式问题。

教师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并注意将所提问题的类型和水平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匹配。大部分教师都依赖于低层次、聚合式的问题,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较低时,用低层次的问题就行了;但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时,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整合加工性的、高层次的和发散式的问题。

(二)注重问题的预设性和启发性

1.问题的预设性

我们反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全然现场生成性,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学生的一些奇怪想法和问题会在课堂中突然冒出来,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预料和感知的,但教师不能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走。所以应把一些重要的问题写到教案当中。

2.问题的启发性

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花哨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一类紧随反应问题closed-respond)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即使学生在回答紧随反应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学生创造出更加深邃、精确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紧随反应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此外,教师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或自己直接回答问题。

此外,我们发现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次问一大串问题。结果导致了两个问题:第一,学生对那个最初问题的思考被打断了;第二,改变措词后的问题常与原来的问题大相径庭,从而使学生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还要注意一次只能提少量的问题,并用简洁易懂的言语表述出来。

三、获取答案

(一)使用候答时间

在提出问题之后,许多教师都会急着让学生迅速回答,中间没有候答时间wait-time),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无法有效的回答,一部分学生会由此失去信心,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所以教师要有效使用候答时间以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候答时间就是有效教师提出问题后到学生回答问题前所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是提问与回答之间的暂停时间。对候答时间的研究表明,那些310秒钟的暂停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和重要的结果:学生回答的内容更富逻辑更深刻;学生回答的认知水平更高(如他们展现出更多的分析、综合和评价);学生自愿用更多的信息来支持他们的答案;学生对他们所作回答的信心更高。此外,由于候答时间的延长,有更多的学生会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从而有探求答案的机会,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增加了,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增加了。

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候答时间呢?我们建议教师们可以做这些事:第一,制订政策以防止学生把答案脱口而出。允许学生脱口而出将有碍于你对提问后暂停长度的控制,从而减少候答时间,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逃避思考问题。第二,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在心理默数5个数,同时扫视全班,然后叫学生回答。第三,在提出问题之后,不能重复和增加问题,除非已经过去了几秒钟,否则就会打断学生的思考,干扰他们的反应能力。第四,在学生还没有回答完之前,即使他们完全错误也不能打断他们。他们回答完之后,暂停,用几秒钟时间想一下他们的答案,允许其他学生对该回答做出判断,并考虑如何最好的反馈和进行下一步。第五,候答时间的使用与教学进度和任务相匹配,即教师必须将候答时间和所提问题的水平或难度相匹配。一般而言,低层次、聚合式的问题所要求的暂停比高层次、发散式、加工性问题来得短一些。

(二)扩大课堂参与

如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教学活动是获取学生答案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学生课堂参与的绝佳时机。德士马等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课堂参与机会的次数和回答问题的次数相关。提问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和参与情况,衡量教学成功与否,所以教师必须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对问题做出反应,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回答的平等机会。

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将增加学生对问题及课堂的参与度。有效的提问应该是问一个问题,暂停,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然后选一个同学来回答,特别是没有自愿举手的学生。但是,多数教师还是让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就导致了问题的不公平作用和回答的不平等机会。

为了保证问题发挥平等的作用,让每个人都有课堂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用些叫答技巧。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张小卡片上写下每个学生的名字,然后随机抽一张卡片来让学生参与,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和教师交流并取得成功的机会,并且也为教师提供了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的机会。同时为了维持他们对课堂的参与,要让所有学生都保持警觉,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叫到,变一下叫答模式以随机叫学生来回答下面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四、教师理答

在获取了学生的回答之后,就进入了提问的第三部分:理答。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是紧随学生的反应(follow-up students respond)。教师的理答反应,直接关系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是否成功,并影响教师的长期教学效果。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理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质量的指标之一。实验表明,有效理答都直接与学生回答成正比关系,即教师的理答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中。

总体而言,在学生没有正确回答或缺乏自信的回答时可以用理答技巧。理答可以分四种类型:提供正确答案;追问;转问;澄清。提供正确答案仅在学生因为粗心大意而回答错误时才能使用。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三种有效理答方式。

追问,即向回答问题的学生提额外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回答正确或提升回答水平。很多时候,要说明原问题的重点或要引导学生取得正确或全面的答案,教师要追加好几个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回答的水平。追问常用的方法有:让学生解释一下他为何这样回答,让学生举个例子来说明他的回答,让他们描述一下如果原问题的重点变了,那么他们的回答会怎么变化。

转问,即让另一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在学生回答错误但又不需要追问时,教师可使用转问。这种理答方式对于成就动机很强学生非常有效,他们受到挑战会更加努力学习。但是,转问对于那些很爱面子的学生来说,效果并不理想,他们可能感觉受到了伤害甚至是侮辱,从而导致其自我概念、学习动机、课堂参与和学业成绩的下降。所以教师要慎用转问。

澄清,即用不同的术语重新陈述同一个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时,常常是因为原问题的措词不当,学生难以理解。所有的教师都会有意无意的问一些表述不清的问题,这就必须借助澄清使原问题变得清晰、简单或使学生关注问题的关键点,在使用澄清时应避免衍生出新的问题。提问时应避免使用澄清,因为这既是无效问题和低效教师的一个反映,也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因为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课堂交流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它创生一系列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将整个提问过程的顺序归为:提问、暂停、叫学生回答、暂停、反馈和理答等。

可以说教师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提问能力,有效提问能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只有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才能不断精进,而一个不会有效提问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位有效的教师。此外教师还要关注提问与后续教学行为的衔接,在随后的教学中应用或提及学生的答案,以使学生看到自己对教学的贡献,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使整个课堂教学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