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东吟诵——所见

 寒龙cc3a2ufypu 2016-06-27


【原文】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白话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吟诵指导】

所见写了作者在乡间所见的一个小景:小小牧童歌声清越忽然看到了鸣蝉欲捕而戛然停止的场面。整个场景在诗人眼中清新欢快,充满了童趣和生活的气息,吟诵的时候要用轻快雅致的语调来处理。

诗歌的前三前两句如同特写镜头,直接描绘了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心情舒畅,表情得意,且行且歌,歌声欢快,嗓音嘹亮,好像是他的歌声把整个树林都给振动了一样。那高坐牛背、放声唱歌的得意劲,是何等的自由散漫而得意放肆。这两句都是二一二节奏,吟诵的时候注意语音要轻快自在,散漫得意。牧和樾都是入声字,要注意发音短促。

后两句内容一转:写刚刚唱歌的牧童想要捕捉鸣蝉忽然闭口停下来站立在了牛背上了。刚刚还欢悦愉快放声高歌的牧童怎么就忽然有了捕捉鸣蝉的想法了呢?那一定是因为正在唱歌的他忽然听到了树上有一只蝉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高声唱歌,自己的歌声没有鸣蝉的叫声大,这让牧童有点懊恼又有点羡慕,怎么办?直接捉下来!于是小牧童忽然就闭了口而且站立了起来,全然不顾牛背上稳不稳,也不管站起来是不是能够得着……第三句依然是二一二节奏,最后一句则是二二一节奏,欲、忽、闭,立均是入声字,表明牧童动作变化的迅速和坚决,吟诵的时候要注意语调的轻悄,要注意体悟作者暗中观察的那份稳稳的喜欢。

本诗是入声字做韵,所以韵字不能拖长,这一点吟诵者要特别注意。



【创作背景】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诗词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