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http://epaper./lygrb/html/2016-06/27/content_179168.htm?div=-1,id:0
前几天听了两节语文课,上得都很精彩,虽然说不上白璧无瑕,尽善尽美,但在我看来也是无可挑剔的。无论是从知识的传授,学生的领会,还是课堂的气氛,学生活跃和参与的程度,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上,与以往的课堂比较,都不可同日而语。老师谦和的教态,循循善诱的启发、引领,恰到好处的点拨,与学生幽默风趣的交流互动,图文声像的呈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好课,虽然近年来也听过一些,有的还是大腕、名家,但真正能够把课做实的,还不多。 听课,让我看到,也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高效学习的背后,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着他怎么去做;有一张无形的口,在教他怎样去说。他们能用很专业的语言回答老师的提问,精辟的分析和解答令人叹服。学生真的学得这般好,对课文理解如此到位吗?不用说学生,有的就连老师也未必能有着那样深刻的解读。当老师稍作追问,稍作盘查,他们便露出了马脚,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了。因为他们讲的、做的是从网上或者书上看来的,他们并不真正理解其含义,最多是一知半解,甚至“半解”还要打些折扣。所以有时老师的刨根问底,就会使他们招架不住,窘态百出。 现在是网络时代,信息几乎是开放的,只要人们有所关注,就会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阅读已经覆盖了书本阅读,切切实实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但稍有不慎,就会将它演变成一种不良的“应对”方式。用不着责怪我们的学生,老师们自己写论文,不也有从网上“荡”来的吗?网络阅读无疑对学生的学习会有所帮助,但也更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懒惰、巧取,不肯吃苦学习的坏习惯。可以肯定地说,那些回答精彩,做事近乎完美又相对比较敏捷快速的学生,多是“有准备”的,他们并没有真正去领会问题,自己也没有对问题做过怎样深刻的思考,往往是完全照搬了网络上、书本上,或别人的东西,挣得了体面。老师不应该为这样的学生点赞,应该点破他,使其有所醒悟,哪怕让他有些挂不住面子,甚至使他愧赧脸红,我想也都是必要的。不然对他今后的成长不利。 老师有责任对他们做出必要的正确引领,对他们的成长负责。如果我们默认了个别学生的这种对自己是不负责任,对别人是欺骗,对利益人是伤害的行为,就是打压了正能量,放大了负面影响;任其滋长、膨胀,后果不堪设想。对此我们教师应有所重视,做到时时监控,设法让学生真正回归到学习本位上来,不为浮躁之风所动,不为虚荣所诱惑,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生只有回归到学习本位上来,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去获得知识,才能打造美好的人生。学习之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更没有“取巧”可言,到达知识顶峰的人,永远属于那些脚踏实地,勇于攀登,不断进取的勇士。 来源: 连云港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