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都说高手在民间,这话我信,只是那些高手离我们都太远,而胡振才先生,却是身边实实在在的民间艺术高手。 认识胡振才先生,大约可以追溯到前年的冬天,那是我第一次去古玩市场闲逛,忽然看到一位老先生蹲在地上看一大堆文书地契之类的东西,好奇心让我也蹲下来,只见老先生边仔细翻阅,边和售卖人交谈,看他的神情,已经是很喜欢那些老东西了。几经讨价还价,最后以1000多元的价格买下了那一堆很神秘的文字契约。在我看来,以那么高的价格买下那一堆有些破烂的东西,似乎有些不值。直到他给我讲解起其中的历史文化,我才知道,那一堆东西很物有所值。 说起收藏,胡振才先生侃侃而谈,他说,无论字画,还是瓷器珠宝,都有假的,而假地契却极少,地契、契约有着丰富的古代和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史料和人文信息,它们所包含的信息是其他收藏品所无法代替的。我看过他收藏的所有地契、契约、文书,可以说洋洋大观,从康熙年代一直到1954年,每个时代几乎不落,范围涵盖了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随意地翻开一页,都可以从那些还散发着墨香的毛边纸和文字上寻找到当时的生活印记。看那样的文字记载,常常会把我带进一个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看宅基地的过割地契尚能平静,而看那些因生活难以为继卖儿卖女、过继、战争补契等等的契约文书,则像读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了,有血泪,也有愤慨。另外他还收藏着一些解放初期的“土地所有证”,那是1948年前后中国产党领导下的在中国历史上一次彻底的土地革命,在土地证上,连一岁的孩子都有一份土地,使全国广大农民真正有了自己的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这些年,因为喜欢地契、文书一类藏品,一些古玩商也愿意把一些好的地契给他留着。而他,也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他曾从一堆地契中发现了一份民国十七年山西黎城县政府的民事判决书,判决书用毛笔仿宋蝇头小楷写就,先不说判决书涉及的民事纠纷,只是判决书本身就是一副极佳的书法作品,谁看了都会爱不释手。还有一次,他发现贴在地契上的税票竟是抗战时期的特种邮票,而这些邮票和地契结合在一起,已经远远超出它本身的价值了,而其中包含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更是难得。 他的地契曾吸引过一些藏家的目光,有人想高价全部收买,甚至一些地契的本家后代也想把地契赎回去,但胡振才先生都不为所动。他说,得到的容易,失去的可能就回不来了。 我曾问到他如何发挥这些东西的历史作用,他淡然一笑说,如果能在有生之年办一个契约类收藏品展览就更好了,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地契在以前生活中的重要性。 绘画 在马路上,我常常可以遇到胡振才先生,他推着一辆不太新的自行车,背着一个不大的挎包,里面就有他常常出门不离手的绘画工具:一个速写本、一两支普通的铅笔钢笔。就是这样简单的家当,他却能画出为人称道的画作。 他的画叫什么呢?我还真说不准,不是油画,不是工笔画,也不是素描,就是那样简单的勾勒,竟把身边的村庄和树木画得入木三分。 我很喜欢他的画,从看到第一眼开始,就有些爱不释手,又不好意思索要,只好拍下来,闲暇时欣赏一下,做为对平淡生活的调剂。 他的画,题材多取材于附近的村庄,那些老房子,那些老庙宇,还有那些唠嗑的老头老太,都可以成为他笔下画作的内容。这些年一些农村拆迁改造,一些老房子都消失了,而在胡振才先生的画作中却可以找到它们当年的踪影。提起那些消失的老房子,胡振才先生有些惋惜,他说,怎么看,还是那些老房子有味道。七十年代,他曾给一个老乡画过一副肖像,那老乡去世时,就用他的画像做了遗照。 按说,他的画作已经很不错了,但胡振才先生却很谦虚,往往说,拿不出手。在他的世界里,也许只有那些名人字画才能登大雅之堂,小人物只是自娱自乐罢了。但是他不知道,大家喜欢的,就是有价值的。 泥塑 一个人爱好收藏也就罢了,一个人爱好绘画也就得了,但胡振才先生还会在闲暇时做些泥塑作品。 胡振才先生的泥塑作品多是动物,一群可爱的小猴子,几只健壮的老狼,在他的手下栩栩如生。 说起泥塑,胡振才先生侃侃而谈,从泥土的取材到调制,从造型到设计,每一个细节对我来说都如此的陌生。他的泥土多取自石头缝里多年沉降的红土,那些泥土经过他的揉捏变得细腻而不皴裂。他的作品很多,却被人都拿走了。有一次他拿了30多个泥塑作品给老哥们欣赏,最后被那几个老哥们群起而瓜分,他虽然很无奈,却又很开心,因为大家喜欢的,才能说明泥塑的价值。 闲暇时光,他常常给邻居的孩子们捏一些小动物,他说,能和孩子们在一起玩,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乐器、木雕及其他 在他的房间里,放着很多的乐器:阮、洞箫、葫芦丝,我惊奇于他爱好的广泛,他说只是爱好罢了,当他用洞箫吹了一曲“春江花月夜”之后,我不得不佩服他对音乐的把握了。他谦虚地说,只是喜欢而已,弄不好。 在他的房间里,我还看到很多的木雕作品,也是他闲暇时光之作。太行多奇木,许多枯木树根到了他手里就会变成一个艺术品。都说,艺术的门类是相通的,他以绘画、泥塑的眼光看那些木头,自然就有了不同的味道。每天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连他自己都显得年轻了。 他常常说,现在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一个古稀之人,说出这样的话常常让我辈汗颜,而以他多彩的生活,这样的话并没有多少夸张的成分。他也练书法,钢笔字、毛笔字拿出来,也还有体有型,颇具功力。有时,他常常一个人去乡村野外拓那些碑文,而且品相极好,极具收藏价值,让我既羡慕又嫉妒。 他也爱读书,喜欢文学、历史,还做笔记,说起名人名言,张口就来:知多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读书读人读世界,博学博览博人生;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我自以为喜欢文学,读得书比他多,但谈起这些名人名言和那些六七十年代的世界名著,我跟不上他的思路。 他常常说,人活着要多看阳光面,少想阴暗面。不能左右的事情,不要去想,干自己想干的事,人生没有完美,满腹牢骚不可取。在他的世界里,除了这些艺术作品,便是平和的淡然处世。仁者长寿,说得好像就是他这样的人。 我一直想宣传一下他的艺术天地,但他一直都推脱,说自己只是自娱自乐,但因为喜欢他的作品,还有他的人生观,所以草就此文,算是对一个古稀老者的简介。 (读者如对以上收藏品感兴趣,可以跟本作者联系。) 龙山大街的龙城阁粗粮美食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