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如何防治生理痛

 菩萨娘娘 2016-06-28
西医叮咛:止痛之外,还要找原因
1.服用止痛药:生理痛痛到受不了或是影响到工作或作息时,建议可以先吃止痛药之痛,常用的止痛药有普拿疼(panadol)、非类固醇类消炎药(NSAIDs)或是进阶的抗发炎药物等,当然还有更强的吗啡或是止痛剂等,不过一般都用不到这么强的止痛剂。不少妇女对止痛药即爱又怕,有人担心止痛药会愈吃愈重、愈吃愈依赖,所以即便经痛很厉害,也难得吞一颗止痛药止痛,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观念。止痛药的合理使用并没有抗药性,亦不会成瘾,甚至在经痛还没有发生前一、两天或是才开始痛之际,就先投予止痛药,先将发炎反应压下来,止痛效果会愈好。但如果经痛是有原因的,例如确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其他疾病所诱发的经痛,则服用止痛药的剂量愈形增加时,吃止痛药的频率及剂量,最好就医跟医生讨论一下,因为很有可能是因为疾病的加重而造成经痛的加重,进而造成服用药物的加重,所以听取专业的建议会比较好。
         经痛在止痛之后,还是要去找出可能造成经痛的原因,例如是否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或是长了“子宫肌瘤”,并对症下药给予处理及治疗。
        如果平时来经时,并没有感到疼痛,但这次来经时却痛得特别厉害时,就要小心,例如是否可能同时遭到细菌感染引发骨盆腔发炎,其除了止痛药之外,还需要抗生素治疗,一旦没有适时予以处理,易有不孕的困扰。
2.服用避孕药:临床上亦常使用避孕药来调控经痛,让经期的出血量减少,进而使经痛降低;然而,对于避孕药,不少人仍存有迷思,认为吃多了会不孕及增加乳癌风险,但事实上,反而有不孕者吃了避孕药调经后顺利生下小宝宝。相关研究亦不断指出,吃避孕药并不会造成乳癌风险增加,但有凝血功能异常、过度肥胖或35岁以上吸烟者的妇女要特别小心,因为服用避孕药会增加血栓的风险,是否适合服用避孕药,最好先跟妇科医生讨论。
3.经期间不要吃冰:来经时最好不要吃冰,相关研究统计发现,有些人会因为吃冰,可能使得子宫反射性收缩增强,进而产生疼痛,所以在月经来时,最好不要吃冰是有道理的。

中医叮咛:耐心调理可以改善
        经痛有分虚实,即“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实证多为气滞、血瘀及寒凝,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绞痛或刺痛,同时伴随有血块及经前乳房胀痛等症状;虚症则多见气血虚损、肝肾不足,临床常见腹部隐隐作痛、腰酸、伴随月经量少色淡或后期不来、点滴不易干净等症状。有时经痛并非绝对是实证或是虚症,虚症与实证交杂的情形亦是十分常见的。临床上经痛的病人来中医求诊,仍需辨别是属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发性是骨盆没有病变,而继发性则是因为子宫或是卵巢的病变导致,例如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或是骨盆腔感染等,必须要先确认经痛类别,才能对症下药调整改善经痛的问题。
1.以中药来调理:中医主要是根据月经周期来调经期的不适,服用中药调理的好处是除了可以减少西药的使用、调理生殖内分泌系统,最终目标是希望能有健康的身体,却不需要靠药物也可以有平顺的月经。若属偏实证者,可使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中药,例如香附、延胡素、桃仁、川芎、红花及柴胡等;偏虚则可以在月经结束之后使用四物汤加减来调补气血,例如当归、川芎、白芍、地黄、黄耆及人参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中药的使用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要先请中医师确认自己的体质后,再选择调理的中药。
2.防止下半身受凉:要特别提醒的是,月经期间,全身抵抗力较弱,不易抵御外邪,容易受凉感冒,所以要注意身体的保暖,避免寒冷的刺激,特别是要防止下半身受凉,例如洗冷水澡、淋雨或坐凉地等,这些情况容易引起骨盆腔脏器的血管收缩,经痛会加剧。
3.经期间不吃酒食:月经常拖延很多天不干净或是经血量过多的女性,在经期尽量不要食用加有酒类的食物,因为酒属热性,有促进循环的作用,可能会“迫血妄行”,造成月经点滴不净或经血量更大。
4.勿熬夜:经痛与生活作息相关,如果经常熬夜,以中医的观点是会伤“肾精”,而肾精与生殖内分泌功能相关。
5.纾压:情绪及压力有关,压力则易造成肝都气滞而致气血不顺。平时可以多运动,运动可以调气、补气,有助于压力的释放及气血的循环。
6.不吃冰品、辛辣物:最好不要吃冰冷及刺激性大的食物,例如冰品、辛辣食物,因为,“寒主收引”,可致经血排出不顺,而辛辣的食物则可能迫血妄行。临床上,常见经痛妇女在经期吃冰或吃了生冷食物后症状加重。


生过小孩就比较不痛?
      女性生理痛,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年龄层区分,但年轻人有稍多的情形。常有人说,女性生过孩子以后,生理期会比较不痛,但其在统计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也有人生了孩子之后经痛反而更痛,其中可能因为有些妇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怀孕之后反而造成了子宫腺肌症,经血组织跑到子宫内壁或是子宫外面,结果引发经痛。然而,倒是有些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如果能早一点怀孕,在怀孕期间由于荷尔蒙分泌休息,减少刺激,反而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