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书笔记

 易良义 2016-06-28

去年我从冰城的一所大学研究生毕业,到今年,恍然一年过去了,自己也在帝都工作一年了。

要说这期间的体会吗,就是原来的计划都没实现,例如理财和游览北京的古迹。公司工作也不忙,正常的一周两天休息日,就是想不通自己也没怎么闲着啊?为何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呢?

直到自己看到这本书《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完之后自己才恍然大悟:我太专注于手头的事情,以至于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抬头看看前进的方向。结果自己一直埋头,都不知道自己走到哪里了。


稀缺封面图

想改变这种状态,就要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既然我知道了自己的症结所在,就要彻底找出元凶,来摆脱这种状态。

穷忙的元凶——稀缺

说到稀缺,有人会说“这种状态不稀奇啊!”是啊,不仅人类世界存在各种稀缺,例如资源有限了;自然界稀缺更是常态,小时候看《动物世界》,有一次出现了食腐动物吃尸体的画面,此时赵忠祥老师的声音响起:自然界不容忍浪费存在。

然而作者所指的“稀缺“不仅仅是客观条件的稀缺,更是一种心态的稀缺状态。人只要一进入到稀缺状态后,那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稀缺导致我们只能想着稀缺之物,从而影响我们大脑吸收和处理其他重要信息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下降也意味着我们处理信息能力的下降,致使我们缺乏对事物的洞察和前瞻性。结果就是一步错,步步错。

稀缺怎样摧毁我们的判断力和自制力的?

这里稀缺是通过以下几步,一步步发挥作用的。

第一步:稀缺,让你专注于当下。我们听过“击鼓传花”这个游戏,古代的读书人也这么玩,不过他们比较风雅,在击鼓传花中作诗,诗是一篇接着一篇的出来。如果不是这种环境,很难如此高效。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资源上。”上面的例子就很好说明了这个。

第二步:管窥,专注的结果。书中有这样的例子:当消防员接到报警,开车奔向救火现场时,不小心出车祸离世,死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没有系安全带。而他们所受的培训上是反复强调系安全带的必要性,不过为何他们没有这样呢?

原因就是他们因为时间紧迫,忘记了这件事,而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不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专注于某件事的后果——管窥——专注于某一事物,忽视了其他事物。

这类作者用“管窥”这个词,意在表示“人们的视野会因稀缺问题变得狭窄,形成管窥之见,即只能通过‘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体,而无视管外的一切。”

第三步:稀缺还会降低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而作者用“带宽“这个词来表示”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首先介绍一下”带宽“,这个词源于计算机术语打个比方,假如你的电脑只运行一个程序,那肯定可以轻松地操作;而如果同时运行好几个程序,电脑肯定会变卡。人脑也是类似,稀缺状况下,它会不断处理潜意识里的事务,而不是针对当前的情况。

正是因为稀缺的这些作用,所以作者下了一个结论:稀缺状态下的个人,都会心事重重,这样他们的带宽下降,例如分心、容易忘事、缺乏自控能力。

说的这么热闹,那稀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开门见山: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这里还拿书中的例子:设想一下你出门旅游,肯定要带旅行箱。如果是个大箱子,就会游刃有余;若是小箱子,那你可能要权衡一下,看看哪个东西不用带?

当你在权衡时,就会被你权衡的事物吸引,也就陷入了前文所说的专注状态中,对此事物念念不忘,而你的大脑就很难看到其他事物或信息了。

而余闲可以改善这种状况。为了证实这一说法,有研究者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设想你有一个很紧急的论文要完成,而此时你看到了有位你仰慕已久的人要来办讲座,此时的你会怎么选?研究结果表明40% 的人禁不住“诱惑”,去听了讲座;实验人员又在“听讲座”这个选项中增添了一个有诱惑的选项,例如看电影。而选择的结果出乎意料,竟然高达80%的人坚持去图书馆。

针对这个实验结果,可以有不同解读,例如我就会联想到营销的一个案例——给顾客太多选择,反而会让他们无所适从。而放在这里,大多数人为了麻烦,还是选择去图书馆。

在这里,多种选择就是余闲,而“余闲能让我们轻松地避免选择负担。“作者如是说道。

正如作者一再强调的:稀缺不是一直以客观状态存在,它也是一种主观存在。而只要稀缺存在,我们就会权衡,此时就会陷入一种困境,加剧大脑的负担,减少带宽。

回到本书中,既然本书的副标题是“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那就让我们分开讲一下稀缺在”穷人“和”富人“中怎样起作用的吧。

稀缺如何“戏耍“穷人?

社会学上贫穷分为两类:绝对贫穷和相对贫穷。一般第三世界的贫穷是绝对贫穷,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贫穷是相对贫穷。既然讨论稀缺,那就极端一点,直接讨论绝对贫穷状态。

这里还是借用社会科学的一个名字——生存理性。此时人的状态就是要活下去,至于明天什么打算,我才不管呢。针对这一状态,作者就举了印度小贩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这些小贩挣的是辛苦钱,早出晚归。他们的毛利是10%,然而利润中的一半要用来支付贷款利息,即便有剩下的,也要有一些人事费用,例如婚丧嫁娶,人情往来之类的。

正是因为有这些“干扰“,他们才不能为未来打算,不能存钱进行资本积累。

那发达国家的穷人就好过了吗?答案当然不是,他们同样陷入了困境。例如一个普通工薪族,要还房贷和车贷。结果有一天他被告知公司要裁员。这样他陷入了担忧,担心自己会不会被裁,如果被裁,房贷和车贷还不上了怎么办?要不要提前做好打算,找工作……种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就会占据他的大脑,这样的他,还会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手头的工作吗?

稀缺也不会“放过“富人

在时间管理上,有个著名的“时间管理四象限“,就是依据事情重要程度和急迫程度,将之分成四个象限,看看下图,大家就可以明白了。


时间管理四象限.jpg

而一般富人的时间是宝贵的,因此他们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扰,尤其是紧急的事情。而最后的结果是他们忽视了不紧迫但重要的事情。这样下来一次两次还不要紧,但长此以往,不好的结果就会出现。

例如注意饮食、锻炼身体、重视家庭,这些都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然而我们都可以想象到忽略这些事情的后果。

怎样摆脱稀缺状态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稀缺状态,以及我们为何陷入其中?接下来这部分就来讲述作者是怎样摆脱稀缺状态的。

1) 穷人怎样摆脱稀缺状态?

如果仅靠穷人自身,是很难摆脱稀缺状态的,这里作者主要介绍社会及组织怎样帮助穷人?

第一是包容穷人的不当行为。穷人一直会穷,很大原因并不是其主观不努力,而是他们陷入了稀缺陷阱中。因此他们的种种行为会让人们不解,此时社会要做的就是容忍他们的行为。例如针对穷人的技能培训,要容忍穷人的迟到和其他事情。这样就等于给穷人提供了一些余闲,确保穷人不会因为一些小错误而真的放弃培训。

第二是打好提前亮。社会福利救济是有一定年限的(美国的是5年,即人一生最多只能接收社会救济5年),然而很多受接济的人并没有这一概念,“只有在临近时才有紧迫感”。而当人们知道了稀缺对人的影响后,就可以这样做:总的救济时间不变,只不过把“以年为单位”改为“以月为单位”,这样让穷人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是政府可以构建带宽。当穷人手中有余钱时,此时他们相对来说不易掉进稀缺陷阱中,此时政府可以开发一种金融产品,劝导穷人将手中余钱进行储蓄,然后再平摊到每个月,从而提高他们生活的确定性,降低他们的生存理性。

2) 怎样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稀缺?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忙碌和疲于奔命,归根到底是我们被眼前事物羁绊,忘记看看前方的路。比如一般开会,刚开始时基本是商量不出什么结果的,一般到会议的中后期,大家才抓紧时间,试图商讨出什么结论。而书中作者讲了一个解决这种困境的很好方法,就是设置“稀缺防御。”

“稀缺防御”类似于高速公路上的减速带,用来时不时提醒我们真正的目标。

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中。例如储蓄是一件很重要的时期,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忘记了这件事,作者设想,:如果此时有一枚卡片,上面写着人们的储蓄目标,诸如为了家人等,人们就会想起,可能会去储蓄。

利用默认允许功能。这个例子也有很多,例如还信用卡的时候,为了避免忘记,你可以设置自动还款。有的银行同样也有自动储蓄的功能,每个月的发薪日,就会把工资的一部分自动储存起来,这样也是利用”默认允许“功能。

在带宽充裕时行动。当带宽下降时,人们就会陷入管窥中,流体智力和自我控制力严重下降。作者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为了写这本书,他们设置一个写作时间,严格遵守,即使开会也不能阻占用这一时间,这就为写作这件事提供了带宽和余闲。

针对组织中的稀缺问题,作者也试图解决,大致思路同上文一样,增加余闲和带宽之类的。

看到这里,我自己的问题——缺少储蓄,以及都不知道周末都在干嘛——这些问题应该得到解决了。

首先是缺少储蓄。那就利用银行的自动储蓄功能呗,节省带宽,这可能是我目前想到的最容易的办法啊。

其次是周末不知把时间花在哪儿?这里可以借用另外一本书的方法,列清单:无论什么事都列清单,在行动之前先看看是否符合清单。这里清单就是“减速带“的功能吧。

感谢这本书,感谢作者,现在的我,都迫不及待想行动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