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cqyuanye 2021-08-07

你好,欢迎来到小帮听书。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做《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穷忙”,又贫穷又忙碌,是很多现代人面临的最大困扰之一。但你有没有想过,贫穷和忙碌,有时候可能是一体两面呢?

其实,“穷”和“忙”这两种状态,尽管表现不尽相同,但本质上都是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它们背后有着一个共同的核心——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和永远还不完的账单,都是由于某种资源的稀缺导致的。只不过一个缺的是金钱,一个缺的是时间。

《稀缺》这本书,为我们指出了稀缺的本质和稀缺心态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同时也提供了克服这种状态的方法,帮助我们摆脱稀缺陷阱。

为了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也将在书中被反复提到。

第一个概念是,稀缺俘获大脑。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活中,缺钱、忙碌、饥饿、孤独等等,都是稀缺的表现。当我们处在这些状态中,某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就会一直占据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决策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是大脑被稀缺“俘获”了。

第二个概念是,带宽,也就是心智的容量,它包括两种能力: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稀缺会降低带宽,也就是减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当我们面对稀缺情况倍感无力的时候,其实就是“带宽”受到了限制。就像计算机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会降低运算速度一样,稀缺也会让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捉襟见肘。当我们被迫把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投入到眼前棘手的事情的时候,就难免忽视其他重要的事情,这也会对未来产生更坏的影响。

第三个概念是,专注红利。这个概念是说,虽然稀缺会占据我们全部的注意力,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

你一定听过一句话,叫做“deadline(截止日期)是第一生产力”,当我们意识到deadline 迫在眉睫的时候,就会拼命输出,产出效率也会显著提升,这其实就是一种“稀缺红利”。

那既然 deadline 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如果我们骗自己,设置一个比实际期限更早的deadline,会对我们完成工作有帮助吗?答案是并不会,因为自己设定的 deadline 完全没法像真实的“燃眉之急”一样吸引我们全部的注意力。

最后一个概念是,管窥。意思是,当我们专注于某一件事时,就会忽略其他事物,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同时兼顾不同的任务。

你可以想象一下,从一根管子里面看东西,视野就变成小小的一个圈。虽然这个小范围里面的东西看得更清楚了,但是管子视野外面的东西就看不见了。当某一件事占据了我们全部精力的时候,就像被管子框住了视野一样,让我们无法兼顾其他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就是“管窥”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

好了,理解了以上这几个概念,我们就不难理解整本书的内容了。接下来,我会分三个部分,为你讲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稀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第二:稀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带宽”的?

第三:如何摆脱稀缺陷阱?

一、稀缺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看,让大家这么头疼的“稀缺”状态,到底是怎么来的,它的根源是什么。

顾名思义,稀缺指的是某种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状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稀缺几乎无处不在。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金钱数量都是有限的,就算是最富有的人也买不起世界上的所有东西。

不过,作者却在书中指出,虽然稀缺是无处不在的,但对稀缺的感觉却并非如此。那么,稀缺的感觉来自哪里呢?

作者认为,这种感觉一部分是来自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有限的存款、欠下的债务、需要我们完成的工作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

另一部分,也来自于不同的人,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打个比方来说,同样是要购买一款新手机,有的人是因为喜欢新型号的外观和功能,想升级一下自己现有的手机,完全可以花点时间等新款上市,或者慢慢挑选。而有的人却可能是丢了手机,必须要买一个新的来用。那么对于后者来说,买手机就是一件非常紧急的事,稀缺程度就比前者要高,必须马上解决。可见,对稀缺的感觉,是由我们的可用资源和主观体验共同决定的。

心理学家杰米·库尔茨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到一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观察他们毕业前的6周时间是如何过的。不同的是,他对其中一半的学生强调,6周时间很短,毕业已经迫在眉睫了;对另一半学生却说,6周时间还很充裕,离毕业还有一段距离。

结果,对6周时间的不同理解,也改变了学生们管理时间的方式:认为6周时间还很充裕的那一半学生,他们的生活和之前没什么显著的不同,而被灌输了“6周时间一下子就会过完”的那一半同学,他们感觉时间所剩无几,于是尽量充分地利用余下的每一天。相比于另一组同学,他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参加各种活动,沉浸在大学生活最后的一点点美好时光中。这样一来,他们抓紧最后的时间体会学生时代的丰富多彩,觉得自己更加开心了。

同样是面临着大学生活的最后一段时光,对时间的不同理解却导致了不同的过法。由此可见,稀缺不仅仅来自客观条件上的约束,它更是一种心态。

当稀缺俘获了我们的注意力时,对稀缺的感觉会萦绕在我们的大脑中挥之不去,从而影响我们所关注的事物,影响我们对选择的权衡,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最终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稀缺心态”。

二、贫穷和忙碌是如何影响带宽的

刚刚我们说了,稀缺心态是限制心智带宽的根源,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决策的呢?

其实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开宗明义地抛出了整本书的核心观点:稀缺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并带来一点点好处:它让我们能够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还是得不偿失,因为稀缺会使我们忽视其他重要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

前面我们提到,稀缺会让人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手头最紧急的事上,专注带来的高效,被称为“专注红利”。

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一项研究中,实验人员雇用了一组本科生来校对3篇文章,并给了他们很长时间——只要在3周内完成任务就可以了。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们校对出的错误数量越多,收入也就越多。他们要在第3周结束之时上交所有3篇文章。针对另一组实验对象,研究人员定下了更为严格的截止日期,从而创造出了更大的稀缺:总时间依然是3周,但这组学生需要每周上交一篇校对完成的文章。

结果呢,截止日期更紧迫的一组学生,虽然需要应对的截止日期更多,但迟交的情况却更少,找到的拼写错误也更多,因此赚到的钱自然也更多。这就是稀缺带来的“专注红利”。

不过,稀缺带来专注的同时,可能也会让我们忽略一些其他事情,甚至原本可以做好的事完成起来也感到费力。

你也许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当突然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其他日常的小事好像也变得更难处理了。这其实就是因为时间和精力的稀缺占用了我们的“心智带宽”。

有研究人员曾经专门研究过这种现象。他们通过一些图形推理题来给人们做逻辑分析能力的测试。 但在两次测试之间,研究人员给被测试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让他们想象一下,如果他们的汽车出了问题,需要3000美元的昂贵维修费。他们是选择现在就去修理,还是等一等再去修?

结果,在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实验对象中收入较低的群体,在第二次测试的成绩就比之前差了很多。也就是说,仅仅是想象这3000美元的困扰,就足以扰乱人们的心智,甚至对智力产生了短期的影响,从而影响最终的测试成绩。

同样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面对一大堆工作的时候更加容易“忙中出错”;在节食减肥的时候突然遭遇压力大的事件,会更容易让之前的自律功亏一篑。这些,都是稀缺引起的带宽负担,最终影响执行力的例子。

更严重的情况下,稀缺还会让人陷入“稀缺陷阱”。

在印度金奈的一个市场,小贩们每天辛苦劳动,虽然每天都有些盈余,但大部分的小贩仍要以极高的利率借钱,甚至有些人负债长达九年之久。其实,如果每天攒下一小笔钱,大部分小贩是可以在两个月内还清欠款的,但是他们仍然重复着赚钱、还钱、借钱的日子,这就是陷入了“稀缺陷阱”。

所谓稀缺陷阱,就是指越忙越没空、越穷越借钱的恶性循环。一方面,稀缺限制了人的带宽,让人变得短视,只顾眼前的燃眉之急而忽略长远的规划。另一方面,稀缺情况下做出的错误决策又会导致更严重的稀缺,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就像这些小贩,每天为生计发愁,同时又要为高额的利息奔忙,自然顾不上存钱这种长期计划,于是一旦遇到急事,只好又去借钱,让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因此作者说,稀缺的压力为我们带来的那点专注红利,比起长期的损失来看,得不偿失。

三、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稀缺,又该如何摆脱稀缺陷阱呢?作者从“穷”和“忙”两方面带我们寻找答案。而下面要提到的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相信你也会感同身受。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场景:“穷人”如何摆脱“贫穷”。

前面讲过,贫穷是稀缺的最常见形式,那么造成贫穷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常常会对穷人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就是穷人一定是不够聪明或者不够努力,因为劳动水平低,所以收入自然也低。但其实,每天搬砖、疲于奔命的工人,并不是不想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没空考虑怎么提升自己的劳动水平,获得更高的收入。

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帮助穷人走出稀缺陷阱呢?你可能会说,应该帮他们培养新技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没错,技能的提升的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穷困境的关键。不过,新技能的学习同样需要消耗带宽,这让原本就有带宽负担的穷人更加雪上加霜。

作者指出,很多为低收入人群开办的免费技能培训课,出勤率低得惊人,退课率却高得可怕。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学员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应对繁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困境,有时因为某些原因落下一两节课,就无法跟上后面的进度,只好中途放弃。

于是作者提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案——既然穷人的生活中,稀缺导致的忙碌和缺课情况必然会出现,那就把课程设置得更灵活一些,采用模块化、循环开课的方式授课。这样,即使学员错过一节或几节课程,也可以继续参与后面的其他模块,或者参与下一轮培训的学习。虽然学习的周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延长,但最终依旧可以完成培训。这才是给予穷人的“容错空间”。

由此可见,帮助穷人走出贫困的关键,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要求他们“更努力、更自律”,而是要预见到稀缺情况的出现,并为之留出容错空间,帮助穷人更从容地应对稀缺。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常见的稀缺场景——时间的稀缺。

对于时间管理问题,作者指出,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的计划,一定不是好计划。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面对太多要做的事情,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把时间表排得尽可能紧凑,以便把所有事情都安排进去。如果安排得不够紧凑,就好像没有尽力去做事情一样。

但是,这样“高效”的时间安排,有一个致命的漏洞,就是没有余闲。

对于一个时间表排得很满的“大忙人”来说,如果因为堵车耽误在路上一小会儿,就可能将所有安排全盘打乱。想象一下,你因为堵车,在一号会议上迟到了一小会儿,但因为一号会议和二号会议之间没有预留时间,所以二号会议你也无法准时出席。继而,三号任务也受到了影响。最后,你只好把当天日程表中的一项任务推迟到第二天去做,可第二天的日程表也安排得相当“高效”,于是本来排好的计划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崩盘。这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构建起余闲,仅仅专注于当下必须完成的工作,忽略了未来可能发生的状况。

因此,即使在面对繁重的工作时,也要留出适当的余闲,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眼前的“紧急事项”占据全部精力,也才有余力去关注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任务。

其实,无论是“没钱”还是“没时间”,都是稀缺的表现形式之一,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场景,都属于稀缺困境。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生活中常见的稀缺情况,尽量避免掉入稀缺陷阱呢?

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提供了4个实用的小方法,帮助我们系统性地应对和预防稀缺困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第一个方法是:把重要的事带回“管子”里。

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管窥”效应吗?稀缺会让我们倾向于聚焦和短视,集中于“管子”里的小视野。如果这是不可避免的,就需要我们做到把重要的事情拉回“管子”视野,并定期提醒自己去关注它。

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穷人之所以储存不下钱,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管子”视野——储蓄是一件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事,因为不紧急,所以常常被忽略。于是,为了把储蓄这件事带回“管子”视野之内,实验人员在每个月月底,发一条短信或一封邮件作为提醒,询问人们的储蓄目的以及金额。结果,仅仅是每月一次的提醒,就让人们的储蓄额度提高了6%。

由此可见,通过外力提醒我们“重要不紧急”事项的存在,就可以改善稀缺带来的短视。

当然,即使有提醒存在,有时候还是难免疏忽。那么可以尝试一下作者提出的第二种方法:把“疏忽”变成“默许”。

作者说,自己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操心过储蓄这件事情了,可是他的储蓄账户余额却一直在稳步上升。这是因为,很早以前,作者就加入了一个储蓄计划,每个月自动从工资中转存10%。这样一来,即使完全忽略储蓄这件事,从不主动存钱,也能保证存款余额稳步增长。

这个例子反映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当我们预感到自己会“忽略”某件事的时候,不如就直接采取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让我们根本不需要“想起”它。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容易疏忽的场景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解决,尤其是那些重复性高、可预测的事件。比如,我们可以把信用卡、花呗设置成定期自动还款。同样的,对于工作太忙,或者自律性不足的人来说,如果想坚持投资,也可以为自己设定“基金定投”,这样即使平时没有时间打理账户,也能遵循严格的纪律把定投计划坚持下去,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基于同样的道理,作者提出的第三种方法是“节约利用带宽”。

避免掉入“稀缺陷阱“,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节约你的带宽,并利用好省下来的精力“。

节约带宽,就需要让决策过程和信息尽可能清晰简洁、少花精力。

研究人员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准备借高息贷款的客户分为两组:一组看到的信息,是这笔贷款需要支付的有效年利率,另一组看到的则是明确的利息金额,比如两周的利息是45美元,一个月则要支付90美元,以此类推。

尽管这两组数据表达的是同样的规则,但直接看到以美元计算的利息金额的一组中,有更多人选择放弃了高息贷款。换句话说,同样的数据,看到每周、每月要还的具体钱数,比年利率更能“刺激”人的神经。

同样的道理,我们为了节约带宽,也就是提高我们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就要尽量选择那些能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要是不想每次经过厨房都要抵挡零食的诱惑,不如就在去超市购物时干脆不买零食;为了避免每次开车过收费站时忘带零钱,就一次性办好ETC,一劳永逸。总之就是一句话,与其在每次选择的时候左右为难,浪费精力,不如在一开始就定好规则,然后坚定执行。

最后,为了防止遇到临时的紧急事件时捉襟见肘,作者还建议我们,从富足时起步,未雨绸缪。

还记得小时候的寒暑假作业吗?我们常常是在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只顾着疯玩,等到快开学的时候挑灯夜战。其实如果在假期开始时就制定好计划,按部就班地每天完成一点,作业原本是可以轻松完成的。

作者指出,在充满稀缺的世界中,漫长的截止日期就是隐患所在。因为早期的资源充沛会变相鼓励人们浪费,而等到截止日期临近时,管窥心态和忽略行为又会出现。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资源充裕时就构建好缓冲机制。

比如,在我们收入不错,工作稳定的时候,就要为将来退休,收入减少做养老准备;再比如,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保险,这也是建立一种缓冲机制,用现有的钱来建立保障计划,防止未来某天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陷入危机。

当然,做到这些并不轻松,尤其是在资源充裕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就像在房间里安装烟感器,或者为新生儿设立教育基金一样,这些一次性的努力在未来会让我们收获持久的回报。

只有了解了稀缺的内在逻辑,在稀缺还未出现的时候做到未雨绸缪,我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自己的“稀缺防御机制”,从而尽可能避免和缓解稀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好了,以上就是《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如果你觉得意犹未尽,不妨找到这本书来读一读。

积沙成塔,每天进步一点点,恭喜你听完了⼀本书。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