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风暴”在课堂内刮起来

 lztiandi 2016-06-29

  星期二第七节课,我给高一(9)班的学生上“常用的创造技法—头脑风暴法”,这是江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属选学内容。该节虽为选学内容,但却是本章乃至本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在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时我认为,让学生掌握这种创造技法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自在活动中体会这种“头脑风暴法”,而无须你讲过多的原理和理论。所以这堂课的关键就是组织好活动,让活动真正产生“头脑风暴法”应有的效果。

  在上一节课我第一次实施教学计划时我采用老师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我的理解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以此达到“头脑风暴”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始终都以我为中心,我成了中心发言人,课堂成了我的课堂,这并不是我所期待的风暴效果。于是趁着课间休息的时间临时改变了我的计划。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今天外面的太阳很厉害,但是我们这节课就要在教室里刮起一场风暴”。学生一听,都来了兴趣,问我到底该怎么做?我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我们通过小组活动发现和明确了哪些问题?学生思考片刻,把上节课发现和明确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我将这些问题写到了黑板上,并选出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涉及以下产品:多功能黑板、太阳能节能空调、高速安全汽车。我抓准时机就宣布:“这节课我们不用看书,我们举行设计大赛,看哪个组的同学想法多且把产品设计得好。”“好啊!”学生们鼓掌欢呼,我说:“这不等于有人可以没有事情干,必须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才行。”同学们表示赞同。于是我开始给他们分组,全班共24人,分成3组,每组8人,安排各小组自己的设计项目,每组组长负责记录每个人的发言,并组织学生将小组内成员将桌椅围成圆形,以此打破常规发挥凝聚力。“现在就是发挥各位小组长组织和领导才能,发挥各位同学聪明才智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时候了,看你们的啦!”

  在将近20分钟的讨论时间里我只是在小组间倾听小组发言,不作任何点评。各小组你一言我一句,大家都拉开了架势,讨论相当激烈,教室里真正刮起了“风暴”。

  20分钟后我组织各组组长展示自己组内同学讨论成果。教室里一阵一阵的掌声和叫好声交织到一起,“风暴”又来了。当谈到关于安全汽车的设计时,两位同学为能否给两辆汽车分别装上两块磁铁利用其同名磁极相斥使两车不能相碰的可行性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时我抓准时机建议学生能不能用我们前面两节课刚学过的设计分析与方案构思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同学们若有所思后翻阅前两节课有关内容。“是不是太难了?”我心想。“这样设计存在问题,如果这样的汽车遇到含铁金属障碍物时岂不相互吸引,这可是要出大麻烦的” ,“设计没有考虑到汽车与环境的关系。” ,我抓紧补充“说得很好,我们所要设计的产品必须考虑它与人、与环境的关系”。这样一来几节课的内容就联系到一起成为了一个整体。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他们从发现问题、方案设想到市场分析、选用的材料等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表述有条理,表现出了高中生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转眼下课铃响了,一节课下来有好多想法还没来得及说,同学们意犹未尽,我最后总结:“太精彩了,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产生了这么多奇妙的设想,真是让人感到惊讶!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人,能想出这么多奇妙的设想吗?一个人只有一个或几个设想,多个人就能造就像今天这样的精彩。中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说得也是这个道理。当然‘头脑风暴活动’不是简单起到集中多人智慧的作用,还有一个在小组营造氛围,强化信息刺激的作用。‘头脑风暴活动’力图在小组内营造一种自由畅想的氛围,大家相互影响,强化信息刺激,从而促使思维者展开想像,引起思维扩散,在短期内产生大量设想。”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对“头脑风暴”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这样的课多一些这样的活动。此时我的心里感觉无比欣慰。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把学生的课桌由传统的的秧田形改成了圆形摆放,并大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主动协作的方式参与课堂学习,老师作为课堂的参与者及时巧妙引导学生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较好地解决了以往课堂上只出现单一的老师问学生答而缺少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协作学习的问题。这也是我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又一次新的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