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得让学生明白为何写作

 江山携手 2016-06-30

【予东语文·教学随笔】:你得让学生明白为何写作

 

你得让学生明白为何写作

 

程予东

 

 那个叫林志恒的男孩在随笔中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教了一些好的写作手法,我不会用,不知道写什么。看到这句话后,我陷入了思考,以为这是他一个写作不理想的孩子存在的问题。当我把他的话转给学生的时候,没想到有不少同学点头示意。这提醒我再不能把他当成一个特例来看待。

 

 如果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件事,就会把学生写不出用不来的问题推到他们自己身上,自己撇的一干二净。他们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问题还是问题,和你一起若干年,写作上将不会有什么改观。这样的结果不是我需要的,我当若何?

 

 不如由自己入手来看。自己在写每一篇文字的时候,是摆出几种写作手法来,然后对照这些手法来选材立文的吗?说实在的,几乎没有。那每一篇文字是如何诞生的呢?心被外界触动,或表达一点思考,一点发现,一点建议,一份责任如是而已。至于用什么手法,没有思虑过。由着自己的内心所向,倾吐出文字,回头阅读的时候感觉某些词语不够准确生动,某些段落逻辑不严谨,条理欠分明,再做些修改(问题应该还有很多,等发现之后,再补充也是常有的)。

 

 自己都没有如此做,为什么要以这般的方法要求学生呢?这真是强人所难啊!自己总以为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教学现代文的时候,看到里面的写作手法就忙不迭地捕捉住,以为得了法宝,赶紧传授给学生,并殷殷期望他们马上运用,可是每次交上来的习作多是不堪的,觉得学生真是无知。当然这里面也有个别学生写的有些眉目,仔细想想,那些有眉目的学生还真不是自己教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自己教学成果,那么别的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呢?这样说来,一定不是教方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学生心门紧闭。他们写作的愿望缺失,但是又由于现实的逼迫,不得不为之,所以写作变成了屈从和迎合,变成了拿腔捏调,变成了拼凑复制粘贴,变成了他们的梦魇,也变成了你心中的隐痛。由此觉得作文是不可教的,思想是不可教的,语言素养也是教不来的,只剩下干巴巴的写作技法在狂舞,丢失了魂魄和精神的狂舞注定是空洞乏味的。

 

 作文教学不能技法遮天,作为语文老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核心在于唤醒学生的写作渴望,撩起他们的表达冲动。拥有了内在的写作动机,才有可能和一些好的技法相遇。你得让学生意识到因何而写作。目的明确和偏颇带来的结果是迥乎不同的。试想,我们作文是为了考试吗?是为着取得一个好看的分数吗?是为了有朝一日当作家吗?不是,这些都不是写作的目的(当然有关系)。那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生命的需要,是自我存在的需要。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目的是为了改变国民的精神,木心先生被关进监狱,纸张正反两面密密写,缝在棉衣内层,日后带了出来。他为谁而写?不为谁,更不为发表,他说失去尊严,失去安全,几乎失去了一切,靠母语写作活下来,一个字,一个字把自己救出来。诗人牛汉说:这一点尝不到的蜜,让我追求了一生。博尔赫斯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没有文字,木心先生无法救自己;没有诗歌,牛汉的人生是苦楚的;没有写作,博尔赫斯面对流逝光阴会惴惴不安。写作,让他们心有所寄,多了一份勇气,多了一中滋味,多了一份从容。这是对生命最好的慰藉啊。如果一个人活到人生暮年,从来没有留下一些文字,那么他的一生将到哪里去寻找?他一生的风霜雨雪一生的悲欢离合就无迹可寻了。一个人活着,总有自己的经验,总有自己的一点见识,总有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你就活在文字里。

 

 写作是生命的需要。人与写作有着更内在、更必然、更重大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后,写作才可以在学生的生命里巍峨起来。

 

 写作让流逝的日子重焕了光彩,让过去的岁月苏生过来,让盲目无措的心获得了清明的方向,让驿动的心在文字里倾听自己的足音,让暖人心意的镜头融去冰霜,让冗沉变得精致……写作者应是幸福的。谁不是为着追求人生的幸福而存在?那么从现在开始,拿起笔来,开始写作吧。写着写着你就会明白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让你具有幸福的能力,而且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你幸福的长度和深度。

 

 【作者程予东  浙江省象山县荔港学校   中学高级教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