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阅读中安放自己

 江山携手 2016-06-30

【予东语文·教学随笔】:在阅读中安放自己

 

在阅读中安放自己——以《背影》为例

 

程予东

 

 敏感易伤,崇敬那个为素不相识16岁夭亡的少女扶棺痛哭的阮籍,哀痛那个悲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的黛玉,击节那个宁可饱受饥寒也不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她就是那个从名字看来被解为须眉其实不然的我。

 

 中学时不知道作文该怎样运墨,不知道自己识得了一定的字词,如何将之拼接,让情感和粗粝的看点一一就位。内心滋长的一点东西在搦笔之时冻结在了笔下。歆羡别人笔下飞扬的文字。渴望补给,从别处得来的一本泛着岁月流毒的苍黄《少年文艺》贴在了我的身上,辗转18里路买了有插图的源于二十四史里的小故事。在自己溺于与书中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内心世界进行光合作用时,成绩多是不堪入眼的,兼于此,所以老师和家长总是不失时机的耳提面命,让我们以前途为重。这种以完全挤兑课外读物的求学之路贯穿了我的中学生活。没有想到进入大学之后学的竟是中文专业,当教授文学概论的老师问及我们都读过什么书时,不少同学罗列了一大串书名,莫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就是外国作家作品都能报上很多,且对其内容和风格侃侃而谈,那流畅的表达入微的体会让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再加上教文学概论的老师虽然年轻但写过不少电影剧本,他上课从来不带任何资料,却能引经据典且娓娓而述,那丰厚的知识底蕴更让我意识到自己阅读的贫血。有时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得不寻章摘句,写出的东西连自己都深恶痛绝,更不用说老师的感觉了。俯下身来接触文学以后,又觉得记忆能力在无情地背叛自己,所以任教以来,当我面对自己的学生时,总是不厌其烦地督促他们在人生记忆能力最亢奋的黄金时期千万多读书,多思考,多做读书笔记,为未来打下坚实的文化底子。在督促学生读书的同时自己也苦心孤诣地改造自己。觉得唯有此,心灵才能真正安放。

 

 想起了教学朱自清散文《背影》有关的内容。曾经看到有些地方在学生里做了语文选文的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认为父亲的形象不潇洒,穿铁道爬月台不但形象不雅,而且还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在大人的眼里,看到的就完全迥异于学生。他们认为这里沉淀着最为朴素的亲情,坚决要求把这篇散文选入到语文教材里。编者最后遵从了父母一代的呼吁。其实当我看到了这样的报道时,多少也附和了学生的看法的。甚至在私下里还认为作者本人的语言文采不够。比不上时下的一些美文。在别人眼里经典的文章,几乎要在我浅薄的解读中打算照本宣科了。但是心依然不愿甘休,渴望寻找语言背后引领心灵震荡的深入解读,渴望对文本内容的填充。先是自己对自己发问,作者选取了背影作为文章的线索,在具体描写父亲的背影前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家境呢?这和父亲的背影具有怎样的关联?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首先让自己的学生说说和父母有关的让他们感动的事情。

 

“不成想深秋寒夜里的一个电话,在早晨推门的时候,就看到辗转了山路的父亲腋下携着轻软的被子立在了我的面前的情形。”

 

“父亲宽实的背遮挡了所有的寒风,贴在他鞠起的背上,能听得到父亲急喘的呼吸。”

 

 学生把收藏的感动晾晒了出来。父亲的爱是无私的有形的。自己背负了生活的重压,却把最贴心的温情给予了儿女。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把白色的圆领衬衣穿地出现了麻点还不忍心扔掉却为自己买来崭新的衣服,一柄牙刷齿儿开裂还坚持使用却不怜惜为儿女买来学习用的读物。我们觉得文章情浅是由于自己的感恩缺失啊!回到文本明了《背影》中前文写自己家境的倾颓祖母的离世原是为了写父亲——这个家庭经济支柱肩负的重担和心灵深处遭际的痛楚。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父亲还是对儿子事无巨细细心呵护这怎么不让人唏嘘感动呢?还明白了过铁道的父亲穿的是棉袍而给儿子穿的是价格不菲的紫毛大衣的隐情。这多么像我们的父母。欠缺了对自我生活的链接,没有对文本深入的解读怎么能收获心灵的感动呢?怎么能品味到字里行间回荡的那份真情呢?

 

 再回文本,还是心存困惑,我们选择了具体事件来感受父爱情深,作者也选择了具体事件来表现父爱,那就是买橘背影。可是为什么说父亲留给儿子最不能忘记的偏偏是背影而不是其他呢?难道他们父子之间曾经有什么情结的纠葛吗?带着这些疑惑再细读文本,眼睛锁定了最后一段:“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常常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说明父子之间确有矛盾隔阂。“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说明父亲想起了儿子的好了,所以想儿子了。父亲的那封近乎临终之言的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让儿子原谅了父亲的过失,想起了父亲曾经的好。父亲的背影成为最为温情的选择。可是还是想追问父亲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以至于和儿子的关系颇为紧张。

 

有幸读到了这样的一则资料:

 

资料卡片1:

 

朱自清于1920年北大毕业以后,到杭州一师教书,月薪七十元。虽然已经寄给家里一半,但还是不能满足父亲和庶母的要求。妻子儿女生活在家中,受着折磨。从《背影》中可知,1920年以后朱自清的家境,已经非常惨淡。因为贫穷,家庭失和,为了减少矛盾,节约开支,朱自清回到家乡任扬州八中的教务主任。由于庶母的挑拨,其父借着和校长的私交,朱自清的薪水,本人不得领取,被直接送到家里。迫于此,朱自清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另组小家庭。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母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作者给其好友俞平伯的信中就写道:“暑假在家中,和种种铁颜的事实接触之后,更觉颓废下去,于是便决定了我的刹那主义。”(所谓刹那主义就是从生命每一刹那间中均获得意趣,使得每刹那均有价值)后来,朱自清的父亲因为考虑到孙子的教育问题,从朱自清处把两个孩子接回扬州。朱先生的生母,也随之一同回去。但是,父子关系,一直没有缓和。朱自清每月寄钱回家,往往得不到回信。在《背影》中提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触目伤怀,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也渐渐不如往日。”(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第1版)

 

资料卡片2:

 

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1925年,他和父亲有过一段感情的摩擦,父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到后来甚至形同路人。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这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而在徐州任烟酒公卖局长的父亲,因娶妾引起家庭矛盾,又被人举报在任上有贪污受贿行为,这时又卸了职,一大家子断了经济来源。为了还任上的亏空,只能债台高筑,从此生计日艰。接到噩耗,朱自清连忙乘车南下,赶到徐州与父亲会齐。1920年,朱自清大学毕业,理所当然要负担起家庭来源的职责,但负担多少,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与父亲发生龃龉。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是不予理睬。这样,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马祥《〈背影〉备课资料》,《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0期)

 

从这两则资料里我们感知到了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是打了折扣的,正面的形象不美了,那只有选择背影了。买橘的背影就是作者实在的呼唤父爱的背影。

 

学了这篇散文之后,不仅是为了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更是为了捡拾被默然的亲情,我安排了一次作文,同时自己下水开始了习作,和父亲相关的点滴在父亲猝然离开的时候回映在了我的脑海里。《世上爱我的那个人离我而去了》寒冷了桑梓的山水。

 

没有对问题的追问,不去焊接自己的生活元素,就不能破解扑面而来的疑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安放心灵只能在这样的追问里,在这样的回忆里。

 

以下是我在《背影》课堂上,设置的体现自己试图求索的环节:

 

一、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有地方在学生里做了语文选文的调查,结果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认为父亲的形象不潇洒,穿铁道爬月台不但形象不雅,而且还不遵守交通规则。我问学生:读了本文之后你们怎么来看这个问题?学生多是诧异,认为自己收获的是感动。

 

二、大家在平实的语言里收获了感动,那么感动你的是什么?结合文本谈谈。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事情。也有学生选择第四段“踌躇送别”的文字。

 

生:感动于父亲爬月台时攀、缩、倾等动作,父亲给予我了无私的爱,这种爱入微深沉,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生:还感动于父亲心里沉重却故作轻松的神情。明明攀上爬下的买橘艰难,他却“拍拍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体现了父亲的坚强,而这份把坚强给儿子看是为了宽慰儿子,其实他的心里很负累。

 

生:感动于父亲事无巨细的细心关怀。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这个句子里的“终于”让我们不得不想象在决定送与不送我这件事情上,父亲的内心是反复掂量的。这之后父亲终于决定自己送我去。在反复读了之后,感觉在狭窄的空间里缠绵不尽的父爱。

 

三、能说说和父母有关的让你们自己感动的事情吗?

 

生:“不成想深秋寒夜里的一个电话,在早晨推门的时候,就看到辗转了山路的父亲腋下携着轻软的被子立在了我的面前的情形。”

 

生:“夜自修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每每要过那条狭长的巷子,父亲怕我一人害怕,在收了工后,用车子驮我回家。父亲宽实的背遮挡了所有的寒风,贴在他鞠起的腰上,能听得到父亲急喘的呼吸。我觉得心里淌过一股暖流。”

 

四、作者选取了背影作为文章的线索,在具体描写父亲的背影前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家境呢?这和父亲的背影具有怎样的关联?

 

生:我们学过一种写作的方法叫铺垫,为了塑造形象,作者往往先铺设了阶梯,一步步把笔下的人物形象推向丰满。我想作者写家庭的变故和父亲的歇业是为了在下文表现深沉的父爱的。他承受着双重心理负担,还不忘给予我了无私的爱,这种爱才更入微深沉,更具感染力。

 

五、可是为什么说父亲留给儿子最不能忘记的偏偏是背影而不是其他呢?难道他们父子之间曾经有什么情结的纠葛吗?学生一时间陷入了被动。提示阅读文本,锁定最后一段,并且补充了两则资料。这些隐藏在文后的资料,使我们认识到文中作者悔过,到捡拾父爱的真实心里路程。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朱自清的《背影》言简意丰,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体味。

 

六、如果你曾经和父母有过龃龉,那或许是情感上的交流出现了淤塞,那么现在让我们怀揣一份真诚,显露出曾经的自以为聪明,把我们年少的轻狂晾晒出来,在回忆的温情里冰释前嫌,感受被我们不自觉推远的父爱亲情。

 

交流阅读自己的作文,老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在时间宽裕的时候,呈现给自己的学生。

 

推荐书目:

 

一、《论语通译》

 

在中国,早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有人说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东方的孔子在世界思想史上位同于西方的苏格拉底。

 

二、《不跪着教书》

 

吴非先生,指引了教师的定位。不盲从,不卑躬,有理想,具信念,独思考。老师站了起来,学生就会站立起来,一个民族就不会因缺钙而佝偻。

 

三、《窗边的小豆豆》

 

那是一个让老师头疼无措不得不被开除的一年级女孩,她在那位接受了西方先锋教育理念的小林校长的引导培植下,奠定了辉煌一生的基础。那是一段怎样的光影生活?值得每一位育人者走进,思考。

 

四、《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跨越了学科,给中小学教师从教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建议。语言朴实,实例翔实,在你蜗行摸索的路上,高擎一通向远方的灯盏。

 

五、《走近最理想的教育》

 

翔实生动的例证,丰富的资讯,对众家之长择善而用的气魄,使其更清新平易。这里有朱永新教授对教育现状的成熟思考,对和谐教育的期盼和呼唤。

 

六、《语感论》

 

夏丏尊先生这样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更是从多方面研究了人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

 

七、《教师人文读本》上下

 

很自然会使人想到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里提及的一段话: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读书,思考,亲近艺术是生命化妆的首要选择。《教师人文读本》是生命丰盈的必备。

 

八、《名作细读》

 

感受语言背后的深广,经典被典藏的个性解读。文本的魅力不仅在其自身,还有赏读者的细腻填充,和深刻解剖。

 

九、《古文观止》

 

在卷帙浩繁的古文中,这是古人思想的精粹,语言的大成,是我们继承的根脉。

 

十、《瓦尔登湖》

 

对丢失的现实世界的追寻,对清纯的追寻。是回归春天的生活,回归青春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在这里你的心灵会进一步净化,你可以从中看到人类的问题症结和希望。

 

【作者  程予东  浙江省象山荔港学校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转载文章请注明原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