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才《挂画》

 发现好搏客 2016-06-30
    在老百姓中流传这样一些饶有风趣的佳话:“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 “误了好席好酒,别误存才的《杀狗》。”他与孙广盛、冯三狗、毕业生(赵七娃)并称为蒲剧四大名旦,被赞云:“三狗的唱,广盛的走,毕业生的手,存才的活路再没有。”
       王存才(1893-1957),芮城县人,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10岁的王存才因家贫入班学戏,师从本县磨涧村老生秦百正。因天赋较差,不为师父所重。后发愤苦学,改习花旦。
  清末民初之际,女演员登台演戏者几无。存才因古代女子均为三寸金莲,男演员扮女角,如是青衣或老旦,身系罗裙,可以掩其大足。若唱《柜中缘》、《拾玉镯》、《挂画》等小衣戏时,大脚就有点不够真实。于是19岁时,他便苦练和琢磨着跷功,一可弥补这些缺陷,二可成为表演上的一大特技。
  为了练好跷功,王存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练功一般分三个步骤:一是绑好跷子,跪在铺盖或地上,身向后倒,面朝上睡平,名为“拔筋”;二是学走步,先拄拐杖,渐次放开;三是跑花梆子,以便练出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运用于舞台。王存才除了平时苦练之外,先后数年,常在赶台时足踩跷子,腿绑沙袋,手抓师父坐骑马尾,步行三五里至数十里,经常累得汗流气喘,双脚磨得又红又肿,疼痛难忍。就这样,终于练出了一身过硬的跷功。因其技艺精进,作了班社的挑班小旦。
       民国13年(1924),入了芮城著名杨老六的云升班,辗转大河南北,与名旦孙广盛并称云升班“双秀”。民国25年夏,随杨老六班赴西安演出后,转入唐风社。抗战时期,又入晋风社、甘肃平凉晋声社、兰州晋风社等处献艺,名噪西北数省。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到永济蒲剧团,又在芮城蒲剧团短期停留后至临汾人民蒲剧团任团长,并被选为山西省政协委员。1956年冬,赴省参加蒲州梆子传统剧目鉴定演出,深得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及到会专家们的称赞。
       他在《挂画》中应用跷功,把一个喜不胜喜、待嫁新娘的含嫣小姐,从内心到外形,刻画得淋漓尽致。如挂画时,他由印盒(代表小凳)跳到长凳子上前后走动,并做出金鸡独立、盘腿接画等舞姿。特别是走到凳子梢做别腿、屈体、挂画的动作,惊险而优美,可渭洒脱自如。挂画毕,欲梳头时,他走到台中心的桌前,双手从中间揭开幔子,在打击乐中先收右幔、再收左幔,趁劲儿将幔子向身后甩去,同时鼓劲用手猛按桌子,快速伸腿窜过桌子,并在空中向右转体一百八十度,稳坐在桌后圈椅中,逍遥自在地扇着手帕。待幔徐徐落下时,打锣的和拉场的分别将幔帘提起,然后照镜整容。还有踩跷踢纸蛋(代表石子)也是一绝。其过程是含嫣出门急走,脚下一绊,回头一看原来是块小石子,然后娇嗔地一指,俯身拾起,在“小五槌”打击乐中,向左、右、左三看后,轻抛空中,接着以右跷足尖把石子踢入观众席中,扭身欢步下场,每次都踢得准确无误,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故民间有“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宁看存才《杀狗》,银元掉了也不瞅”等赞语。京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程观秋,观看了王存才的跷功戏后,赞不绝口地说:“我们京剧也有跷功,但远远比不上王存才,他踩跷的难度和技巧都比京剧好。”
       王存才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从不满足。故对其跷功也是不断苦练,不断创新。据说,他演《天门走雪》中的曹玉莲,对在雪地挣扎行走的表演总不满足。整天细心观察,精心琢磨。正巧,母亲生日那天,天降大雪,姐姐手提礼物前来拜寿。他灵机一动,把姐姐拦在门外,埋怨姐姐拜寿来迟,大发脾气。姐姐冒雪前来,反受了一场委屈,又生气,又伤心,便放下礼物,痛哭流涕,扭身返回,在雪地里挣扎行走。他忙踩上跷子,悄悄跟在姐姐身后,模仿小脚妇女如何在雪地行走,一直学到姐姐家门口,才实言相告,向姐驵赔礼道歉。后来,他的走雪表演动作形象逼真,就是由此而来。
       王存才于1957年病逝,其遗物有一副跷子。现存河东博物馆戏曲文物展览厅内,成为蒲剧跷功的唯一见证。这副跷子为红绣花鞋,内裹槐木芯。鞋长95毫米,正好是三寸金莲。鞋尖宽5毫米,跷高178毫米。槐木芯上呈梯形状。宽为38毫米,长为46毫米;下部旋成小脚状,直径为27毫米,圆柱穿过鞋底,上扣铁环,坚固耐磨。芯内垫有棉花,外有白花布裹脚,长200毫米。裹脚带上系绑带两条,连在芯内,各长170毫米。根据跷子斜度推测,几乎是脚尖朝下插在跷内,然后用绑带把脚背同木芯牢牢扎死,如同跳芭蕾舞一般,但还比芭蕾舞难度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