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蜂蜜制作过程及如何鉴别揭秘(图)

 智能人做超人 2016-07-01

假蜂蜜制作过程及如何鉴别揭秘(图)

导语 据了解,假蜂蜜的成本约在5元左右,销售商看准消费者片面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误区,利用高价位低折扣营销手段,令其假冒产品销量大增。在全国范围内,“假蜂蜜的销量已是真蜂蜜的一倍以上,甜蜜的事业都快被他们搞垮了。

  买了“全响黄连、洋槐蜂蜜”治疗便秘,不仅毫无效果,反而服用后身体水肿,送去检测,“蜂蜜”变身糖浆。据了解,假蜂蜜在市场上并不少见,凭借价格优势销量远超真品。

  专业人士分析,按照目前市场定价,一瓶500克的蜂蜜产品,成本约在20余元,利润在2-3元左右。而全响蜂蜜打折后,500克“蜂蜜”产品售价竟仅为10多元,如此低的价格,若是真蜂蜜,厂家卖得越多,赔得就越多,“除非产品是假蜂蜜,这个价格才能成立”。

  据了解,假蜂蜜的成本约在5元左右,销售商看准消费者片面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误区,利用高价位低折扣营销手段,令其假冒产品销量大增。在全国范围内,“假蜂蜜的销量已是真蜂蜜的一倍以上,甜蜜的事业都快被他们搞垮了”。

  结晶是蜂蜜的正常现象,但很多消费者对蜂蜜不了解,以为结晶的东西是糖分。据了解,造假厂家正是看中消费者消费误区,在产品中加入盐酸、明矾等化学原料,使蜂蜜看起来晶莹剔透、不结晶。

  加入研碎的明矾

  勾兑出的假蜂蜜能以假乱真制图:陈立中

  路边销售的蜂蜜要仔细看

  “我们从来不作假!”(设计台词)

  早晚各饮用一次蜂蜜比较适宜

  多地曝出“假蜂蜜”事件——

  揭秘一斤蜂蜜低于十五六元最好别买

  近日,国内不少媒体曝光了“假蜂蜜”事件,让一些爱喝蜂蜜的市民心里不禁打鼓。在业内人士的指导下,记者利用水、白糖、红糖、明矾等原料,操作10分钟就制作出了形可乱真的“蜂蜜”,这种“蜂蜜”成本每斤才5元钱。专家说,食用过多的“明矾”蜂蜜对人体有害。

  实验

  白糖+红糖+明矾=“蜂蜜”

  采访中,一位姓王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用白糖、红糖、明矾即可勾兑出“蜂蜜”。记者决定进行实验。24日上午,记者在市场上购买了白糖、红糖、明矾等原料。

  制作成本:400克白糖一袋,价格5元;500克红糖一袋,价格5.5元 ;50克明矾,价格1元。

  制作步骤:

  第一步,先往锅里放水,约200克,点火加热。

  第二步,再往锅里加入白糖,约100克,用筷子轻轻搅拌,让白糖充分溶于水中。慢慢地,水开始沸腾,表面冒泡,溶液的颜色有点发黄。

  第三步,往锅里加入红糖,约5克,还是轻轻搅拌,将红糖溶入溶液中。

  第四步,紧接着,在锅里加入5克明矾(事先将明矾研碎),同样轻轻搅拌。这时,记者看到,看上去主要沉淀在溶液底部的黏黏的糖,在明矾加进去后,顿时不再明显,整个溶液呈现胶状,融合在一起。

  记者将火关小,溶液上的冒泡减少,看上去已有蜂蜜的模样。经过微火继续加热3分钟,“蜂蜜”出炉了。制作出的“蜂蜜”约有150克。

  【实验结果】

  1.用这种方法做出的假蜂蜜,光从外形上很难区分,颜色只是因为加入酱油的多少而深浅不同。但是,真蜂蜜中含有一些杂质,需要加工处理,而假蜂蜜不需要另加处理。

  2.气味:初一闻,假蜂蜜和真蜂蜜气味很相似,但是仔细区别的话,真蜂蜜的气味很自然,假蜂蜜的香味中混杂着一点点苦味。

  3.质感:真假蜂蜜口感很相似,没有明显区别。两者都很甜,但是假蜂蜜甜中有让人不舒服的一种腻的感觉,真蜂蜜则是很自然的香味。

  算账

  一斤成本仅5元,还能更低

  记者将上述实验结果告诉业内人士王先生,王先生表示,记者勾兑的“蜂蜜”只是使用其中一种勾兑手法,“蜂蜜”勾兑出来后,还可以加入蜂蜜香精,这样就更逼真了。

  “勾兑‘蜂蜜’已经不算是秘密,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成本,你们制作了两种,每种大约150克。在这150克‘蜂蜜’中,白糖约耗去一块二毛五,红糖、明矾约花两毛钱,成本一共才一块五毛钱,制作一斤成本也才五块钱。比真蜂蜜成本少得多。”王先生说。

  “其实,这种手法中,红糖还可以用酱油来代替,白糖还可以用糖稀来代替,这样还可以节省一些成本。”这位业内人士王先生表示,现在因为白糖、砂糖都涨价涨得厉害,多数制假者已弃用白糖而改用糖稀,不然利润空间也有限。

  彦女士在蜂蜜行业从业20多年 ,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斤蜂蜜最低成本也要15元 。“现在有的超市促销的蜂蜜每斤售价十几元

  钱,这多数不是真蜂蜜。”彦女士说:“超市卖蜂蜜,光进场费就占了售价的三成左右,再加一成的促销人工费,一成的包装及运输费,就是说十几元一斤的蜂蜜纯粹成本才5块钱。这是不可能的。蜂蜜的生产非常复杂,初级原料要经过风干,提高波美度,然后再加工,一斤最普通的蜂蜜最低成本也要十五六元,低于这个价格的最好别买。”

  提醒

  明矾摄入过量会影响钙吸收

  对于有点常识的消费者来说,明矾并非一种陌生的添加剂,在我们炸油条,制作粉丝的时候都会添加,起到膨松和净白的作用。而且,在农贸市场和不少零售店都能很随意地购买到。

  “明矾中的铝会在人体中蓄积,会影响钙物质吸收,达到一定数量则可能影响智力。”中级营养师宋青介绍,明矾在贵阳更多地被称呼为白矾,是明矾石的提炼品,可用作净水、食品改良剂和膨松剂。国家对明矾使用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要求按制作不同产品适量使用。

  但明矾中含有的铝离子,则是一种很危险的物质。过量摄入会影响人体钙、铁等物质的吸收,引起骨质疏松、铁贫血等疾病。而且铝离子很容易在人体大脑、肾、肝等器官中蓄积,如果在大脑中蓄积过量就会引起记忆减退、痴呆等问题。另据了解,我国对食品中铝含量有明确要求,每千克食品中铝含量不能超过100毫克。

  【教你一招】

  这样鉴别蜂蜜真假

  彦女士说,现在市场上蜂蜜的造假程度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根据一般的看颜色、品味道、闻气味等传统方法,已很难辨出一二来。消费者想买真蜂蜜,可学一招。

  看光泽及颜色:真蜂蜜看起来不是很清亮,呈白色、淡黄色或琥珀色,以浅淡色为佳。假蜂蜜色泽鲜艳,一般呈浅黄或深黄色。

  含杂质鉴别:用筷子挑起蜂蜜,能拉成长丝的,不断流,丝断会自动回缩且呈球状者为上品。将一勺蜂蜜放入杯中,再加四至五倍热水使之溶化,静置三至四小时后如无沉淀发生则为纯蜜、好蜜。

  含水鉴别:蜂蜜滴于白纸上,纯正蜂蜜呈珠状,不会渗开,而掺水蜂蜜则会渐渐渗开,渗开速度越快,掺的水分越多。

  含糖鉴别:掺有糖的蜂蜜其透明度较差,不清亮,呈混浊状,花香味亦差。掺红糖的蜂蜜颜色显深,掺白糖的蜂蜜颜色浅。可用两手指揉搓,以感到黏腻为好,有颗粒感的则含糖。

  口感鉴别:真蜂蜜香甜可口,有轻微淡酸味,结晶块入齿即酥,含之即化,而假蜂蜜有苦涩味,结晶块咀嚼如砂糖,声脆响亮。

  气味鉴别:真蜂蜜有淡淡植物味花香,假蜂蜜闻起来有刺鼻异味或水果糖味。

  结晶鉴别:真蜂蜜结晶较为松软,放在手指上能很容易捻化,有细腻感。假蜂蜜析出的白糖沉淀较为致密,放在手指上捻时,有沙砾感。

  买蜂蜜时要看标签:有一些蜂蜜产品的配料表中注明蔗糖、白糖、果葡糖浆等成分,而纯正的蜂蜜产品不允许加入这些物质。

  【生活指南】

  蜂蜜如何食用更健康?

  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产品,蜂蜜的食用方法多样,但冲水饮用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饮用蜂蜜要用45℃以下的温水才行,开水容易破坏蜂蜜本身的营养。蜂蜜水只需略显甜味即可,不用太甜,早晚各一次饮用蜂蜜比较适宜。早上可快速恢复体力、精神加倍,晚上有安眠的作用,但血糖较高者要适量饮用。

  据悉,夏天来临,年轻人适合饮用一些可以排毒降火的蜂蜜,将沉积一个冬天的毒素排出体外。老年人适合一些补血养肾的蜂蜜。洋槐蜂蜜适合年轻男性饮用,具有降火排毒通便的作用,枇杷蜂蜜可以止咳化痰,枣花蜂蜜美容养颜效果好,老年人适合丹参蜂蜜,补血养肾效果好。

  专家表示,除了食用方法,老人和儿童选用的蜂蜜也不相同。儿童最好选择食用槐花蜜,因为槐花产自春天,槐花蜜含有的营养元素比较多。槐花蜜热量小,很湿润,清热解毒,孩子食用不易上火。中老年人最好选用枣花蜜,枣花“火大”,对中老年人的中期提升有帮助。

  【小提示】

  槐花蜜、枣花蜜更有保障:市场上有些新鲜的蜜种,如枸杞蜜、金银花蜜、芦荟蜜,可能是经过调配的。因为这些作物很少有大规模种植的,市民最好选择大众化的蜂蜜。

  蜂蜜抹在面包上,营养不损失:把蜂蜜抹在面包或者馒头上吃,能完全保留蜂蜜的营养,加在牛奶里代替糖来调味更健康。

  存放时避免接触金属物品:蜂蜜呈酸性,保存不要使用金属容器,也不要把金属勺长期放在蜂蜜瓶里,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如何辨别真假蜂蜜

  一看颜色。真蜂蜜看起来不是很清亮,呈白色、淡黄或琥珀色,以浅淡色为佳;假蜂蜜一般呈深黄色,非常洁净。

  二看气泡。真蜂蜜顶部一般会聚集着一些微小气泡,而假蜂蜜则没有。

  三闻气味。打开密封盖以后,真蜂蜜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花香,而假蜂蜜则没有气味或者有过酸、过甜的刺激性气味。

  四看拉丝。真蜂蜜用筷子挑起,可以拉出很长、很细的丝,而且不会断;假蜂蜜由于用了增稠剂,在挑起时,会呈滴状下落。

  五看“结晶”。真蜂蜜在低温状态下会自然结晶。假蜂蜜一般不结晶,即便结晶,其晶体形状与真蜂蜜也有所不同。真蜂蜜的结晶,用手捻即化,含之即化;假蜂蜜的结晶块,手捻时磨手,有沙砾感,咀嚼如砂糖,声脆响亮。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