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府大地看周礼6.2

 songsgt 2016-07-01
       2016.6.2宝鸡日报
        一个被称之为“卓越”的领导人,不仅表现在领导能力上,更展现在战略眼光上,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为保护自己,有意识地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是一种很有智慧的策略,也是一种美德。 姬昌七年的牢狱之灾,没有磨灭坚强的意志,在西岐励精图治,勤修内政,开创了辉煌的基业。

周文王:韬光养晦成大业

宝鸡日报记者 王星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民不聊生。诸侯们把目光都投向了遥远的西岐大地,在西伯侯姬昌治理下,这里的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安居乐业。西伯侯仁德爱民、尊贤礼士美名传天下,人心归附。周人的强大,自然引起了商人的疑忌。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岐周,朝歌上下不安起来,于是,纣王以为臣不忠,窥伺天下的罪名,下令拘禁了姬昌。

     囚于羑里,整整七年。身居囹圄,不得自由,白天看不到太阳,黑夜看不到月亮,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生活的不幸没有击垮坚强的意志,姬昌在狱中用身边的数条蓍草,反复推演,终于潜心创出了周易八卦。


    为了解救西伯侯,一支浩浩荡荡地送礼从西岐赶往朝歌,身为大公子伯邑考亲自率队,他只有一个信念,救出自己的父亲。见到纣王后,伯邑考献上七香车、醒酒毡与白色猿猴三样异宝。不曾想,伯邑考却惨遭陷害,被纣王命人做成肉饼,赏给“圣人”姬昌。当得知姬昌吃下自己儿子的肉,纣王狂笑不止说:“谁说西伯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的肉,还不知道。”

      可怜的姬昌心里明白,他要忍受这人间最难忍受的事,这一切就是不要再做无畏的牺牲。伯邑考的离开,换来了父亲的自由。西伯侯马不停蹄地返回了岐周,当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姬昌流下了久违的泪水,也是从那一刻起,他暗下决心,要推翻商人暴政。

      从狱里出来之后,为麻痹纣王,姬昌对纣王的恭敬逾于从前,并主动向其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肥沃之地。事实上,姬昌是在争取时间,整军备武,以积蓄取而代之的资本。

     姬昌知道要隐忍待时。在稳定了纣王后,他在西岐励精图治,勤修内政,亲自下田劳动,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以增强国力。为了使自己更有实力,他重视人才,礼贤下士,一大批仁人志士前来投奔,其中就有谋士姜子牙。

     西岐在一天天的壮大,但就在姬昌迁都到丰,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却不幸身染重疾。弥留之际,他嘱咐儿子姬发,须“时至而勿疑”,要抓住时机,不要犹豫不决。虽然西伯侯壮志未酬身先死,没有亲自攻灭商朝,但他为儿子东进灭商、建立周朝扫清了道路。因此,姬昌也被周代后世子孙尊称为周文王。

    治国理政,必依赖贤才;凡一心求治的君主,必求贤若渴。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选才用人的管理思想,认识到“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重要性。周公不论是吃饭、洗澡,只要有贤士到来,他都是立刻起身,亲自接见。

周公:求贤若渴为强国

宝鸡日报记者 李波

        说起求贤若渴,几千年来享盛名者,有四人。

      周文王访姜子牙于渭滨,周公旦求贤才于岐山,秦孝公望能出奇计强秦者于关陇,曹孟德下《求贤令》于天下。

      都是一样的需要人才。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今天就单说周公求贤的故事。西周初期,国力还不够强盛,商纣王却屡屡对外用兵,导致苛捐杂税丛生。作为边陲小国,西周人民深受其苦。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国家的领导者,看在眼里苦在心中。我要让人民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周武王面朝东方,不止一次的暗下决心。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周武王所图之事太大,更需要有人帮忙,还好,他有个好弟弟周公。


    周公深知兹事体大,还好,在无数个日夜苦思冥想之后,周公抓住了办成这件事的重点:人才。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帮助西周王朝改变天下。

     于是,周公为政,励精图治,礼贤下士,尤为人所称道。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有一段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话:虽然我地位高,但仍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从中可以看出,周公对人才非常重视,对前来求见的贤士无不是迫不及待地接见,唯恐错过。有时,正沐浴着,或是正吃着饭,恰逢贤士到来,那就立刻起身,一次次地把头发握起来,一次次地吐出口中的食物,去诚心接待贤士。正是这样的缘由,西周才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商纣的统治彻底击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在其《短歌行》中的这一名句,可谓说尽了后人对周公的无限敬仰。可惜的是,曹操也像周公一样爱才惜才,一样的求贤若渴,只是他的要求是“唯才是举”,道德的要求不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虽然处在三国群雄逐鹿之际不能苛求,也是对东汉末年空谈之风的强烈反对,但他的这一政策,还是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篡乱、烧杀。

      还是周公的做法,值得赞许。

     一个人真正地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召公虽然没有留下鸿篇巨著,没有留下警世名言,甚至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是,他的清正廉洁,敬德保民的美德被人们世代传颂。

召公:甘棠树下解民忧

宝鸡日报记者 张家旗

     树荫下,召公设席讲礼。阳光被树叶剪出碎影,伴着周礼之音,投射在每一位周人的心中。召公的公正无私、廉洁开明,让每个周人都懂得了周礼的重要性。可以说,周礼自岐山始,在甘棠树下发扬广大……

      召公是幸运的,他有贤明的父亲,有智勇双全的兄弟,还有志气满满的子侄,他见证了周王朝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兴盛的过程。质朴的周人没有争权夺利的概念,召公满心想的,都是如何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周朝更加兴盛和强大。那时,周公在把握国家战略大方向,成王在迅速成长,召公仔细考虑之后,将脚步转向基层。

      《韩诗外传》中曾提起召公这样一件事:“昔者、周道之盛,邵伯在朝,有司请营邵以居。邵伯曰:‘嗟!以吾一身,而劳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于是,出而就蒸庶于阡陌陇亩之间,而听断焉。邵伯暴处远野,庐于树下,百姓大悦,耕桑者倍力以劝,于是岁大稔,民给家足。”召公所在之处,没有亭阁楼宇,没有美酒佳肴,只有村中一棵甘棠树。召公就在甘棠树下听讼断狱,教化百姓,闲时为周民讲学论道,习周公之礼,论学问之道。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灵是纯洁的。一代国公尚且如此公正廉洁,我们有何理由不爱这个时代,不爱这个国家?也许,耕田认真,打仗拼命,学习召公所讲之礼,就是对这个国家最好的回报。其实,当他们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周礼就已经在这里生根发芽,发扬光大。正是有了周公、召公已经几代周王对周礼的坚持,才有了那个辉煌的周王朝,周文化才千古流传,深受人们喜爱和称赞。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诗经》中的甘棠树,仍被众人传唱,被周礼浸润的土地,则孕育出更多的“召公”和“甘棠树”。

      礼仪好比国之气血,为社会补给能量,给国家增强活力,蕴含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也昭示着中国人的社会理想。西周初年以礼治国、崇尚道德教育、实施惠民政策和严格执行法规,成就了成康盛世的出现。

成康二王:以礼治国创盛世

宝鸡日报记者 于虹

      当灭商之战和定周之战的刀光剑影渐渐淡去,人们都渴望着一个以万物所出颐养天年、享受凡世乐趣的环境。而成康二王,便适时地给了人民这样的和平。“成康阜其俗,而礼让兴行。”“案土息民,以待其敝。”在明德慎刑的治国理念下,王城里的囹圄空空,居然没有什么可以用来进行严厉专政的“坏人”,这将是怎样一个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田园图景呢。

      古人常说:“打天下易,坐天下难”,以此告诫人们要珍惜革命成果,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周成王12岁的时候,父亲周武王驾崩了,作为嫡长子,他登上帝王的宝座。但是,刚刚建立不久的周王朝还没有深入人心,时刻面临着崩溃的危机。此情此景下,一个只有12岁的小子是如何力挽狂澜呢?

     成王即位之后,继承了文王和武王的功业,要求王室生活一切从简,来缓和阶级矛盾,同时,下令周公制礼作乐,在全国推行各种典章制度。使得西周的疆域空前广阔,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成王在位后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后来,成王病倒,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于是下令召公、毕公用心辅佐。

     不久,成王病死,康王姬钊继位。召公、毕公率领诸侯,陪康王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告诫他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业。康王在位后,谨遵教诲,并告诫各诸侯王,要求他们行为要检点,除了一些必要的战事外,康王似乎没有耗费国家财力重大举措。康王的息民政策,使得四夷臣服,海内晏然。《史记·周本纪》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成康时代上下同心,小心翼翼,共同开创了这个让当时的人沉醉、让后世的人仰慕的清平世界。《淮南子》中说:成康“继文武之业,守明堂之制,观存亡之迹,见成败之变: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择善而从事焉”。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如此地把受命于天视为战战兢兢的神圣之事、虔诚之事、谨慎之事,而行之于敬天保民的低调姿态,君和民的关系必然处于一种相对平等进而相互尊重的状态,有着古典民主基础的开明专制下,人间万物有望获得一种难得的平衡。而这样平衡的外观呈现,便是盛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