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千年莫高

 智能人做超人 2016-07-02
原文地址:千年莫高作者:你好台湾网

  文学大师余秋雨在散文著作《文化苦旅》中曾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三月,伴着飞沙走石,我赴了一场千年之旅。学问浅薄,未能如拨云见日般参透其震撼下的佛学礼道,却实实在在被这沧桑的历史文化感动了。

  提到莫高窟,必然要首先概述它的历史: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在此潜心修禅。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后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时代连续修凿,历时千年。 每一代人,哪怕是势不两立的敌人,都为莫高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盛唐时有洞窟千余个,现存洞窟仍有300多个。即便是安史之乱后,占领敦煌的吐蕃和归义军,也依然投入了莫高窟的造像与开凿。直至元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冷清,莫高窟渐趋衰落,逐渐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为什么每一代人都不曾放弃莫高窟的开凿?我猜想,许是在凶险的丝绸之路,茫茫大漠的高处,信仰成为了每一个人的温暖与陪伴。

[转载]千年莫高

(第45窟 西壁佛龛 盛唐)

 

每进入一个洞窟,我总是先昂起头仔细端详壁画或菩萨的祥貌,揣测是哪个朝代的作品,年龄最高的已逾一千五百多年;青褐的色泽、修长活泼、浑厚的线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恬静、自信而又富有女性美的画面定是唐代,除了壁画,塑像也是风姿绰约;可到了宋代,无论是内容还是形态,都变得单一并且贫乏。这大概是因为河西走廊上政权的纷争;不再局限于现实生活并颇具装饰性内容的是元代;到了明清,莫高文化大概也是疲累期了。[转载]千年莫高

(第259窟 塔柱南侧 菩萨像 北魏)

 

  这种千年不灭的信仰,半部中国艺术史,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为白俄士兵的滞留地。那些士兵在洞窟里生火做饭,黑烟和油污覆盖了大批壁画和雕塑。

  这些士兵走了以不久,来了美国学者,他们用化学溶剂把壁画粘到纱布上剥下墙壁,带回美国。其中一位是哈佛大学的兰登·华尔纳,他带回美国的莫高窟壁画引起了轰动。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少为人所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旋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损伤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至今,敦煌莫高窟已经在几代人的坚守下建立了敦煌研究院,充实了科技力量,开展治沙工程,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加强保护工作。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

[转载]千年莫高

  或许僧人乐僔不会知道,千年前第一刀的刻划,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这终于在我们眼前的莫高窟,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来的变迁。它曾历经浩劫,也曾被后人忽略。多年后的今天,那极富魅力的洞窟,早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蕴藏。我们看到的,我们走过的,那目光与步伐,不只是因它存在千年的魅力,更是因它无法比拟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