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招聘歧视“赤裸裸”

 育则维善余言 2016-07-02

摘自美国“价值行走”网站




我有个不为人知的消遣方式,就是浏览中国的招聘网站。这是基本面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和公司进行远程尽职调查的众多方式之一。我会看看公司一般招聘什么职位,在哪些城市,以及公司的招聘是否真的与管理层向投资者介绍的公司战略一致。


近来,我愈发感觉到这些招聘广告中表现出明显的性别与年龄歧视。一个突出例子是,中国金融机构的几乎全部招聘广告都要求应聘者年龄在35岁以下。这意味着,像我这样的人不太可能在中国应聘成功,尽管满足其他所有招聘条件。性别歧视在这些招聘广告中也很普遍,在西方国家,这显然是非法的。另外,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许多职位都要求应聘者有本地户口。


这些要求的背后是有其原因的。10年前,对于白领岗位而言,35岁以上的应聘者很可能缺乏熟练的计算机技能,或者英语不够流利。另一个原因是,像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中国的公司等级制度更强调资历,甚于择优。公司高管很难接受比他们老的下属。


但是,如果继续采取如此不公平的招聘做法,中国能承担其后果多久?在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情况下,中国公司需要改变其只招年轻人才的思维模式。这一态度的转变如今也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许多产能过剩的公司不得不让煤矿、钢铁厂等岗位的工人下岗。政府承诺提供资金帮助这些工人获得其他技能,但如果招人的公司不彻底改变歧视性的招聘做法,我担心这些培训计划最终可能受到影响。


幸运的是,随着许多O2O服务提供商的出现,年龄较大的劳动者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能更轻松地以合同工身份重新加入劳动力大军。但这些工作一般是服务部门的低端岗位,比如司机、快递员或美容师。


要解决中国的就业前景问题,招聘更加强调机会平等,将会是更为理想的解决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