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行面对股市危机的反应

 zsfruyi 2016-07-02

央行面对股市危机的反应

摘自2013年7月1日《理财周刊》

在金融市场发生流动性危机之时,无论源头是深层的经济危机,还是浅层的货币危机,央行都必须当“奶妈”,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央行职业化水平的高低尽在于此。

  近日股市暴跌,再次验证了金融市场的残酷性:升如抽丝,跌如急雨,金融市场会突发性地发生“系统性骤停”(SSS: System SuddenStop)。系统性骤停是资本市场发生流动性危机的一种形态,背后可能是严重经济危机,也可能仅仅是金融市场本身的流动性不足。如果是后者,央行应立即释放流动性;若果是前者,央行不仅要释放流动性,还要协同相关部门启动反危机措施,以弱化经济危机的破坏力。那么,近期股市暴跌意味着什么呢?人们都知道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晴雨表”,然而在中国,由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高度依赖于政府的有形之手,中国股市还有两大功能,其一是国民情绪的“温度计”,其二是经济改革的“风向标”。从这两个功能看,股市暴跌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周期的指标,而且意味着国民的信心崩溃及其对改革方向的迷惘。所以当人们问:未来股市会涨还是会跌?同时也是在问:中国经济向何处去?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美国经济在复苏,欧洲经济在企稳,日本经济也如枯树逢春。表现在股票市场上:道琼斯指数迭创历史新高,欧洲股市走出5年新高,日本股市也像抽了鸦片一样;唯独中国股市像服了“安眠药”的病人一样,悠然上升之后突然如梦初醒,掉下床来。所以,新股开闸的坏消息突然唤醒梦中人,人们看到的是:产能过剩,百业乏力,银行坏账逐渐浮出水面。在股市暴跌之前人们对金融危机仅仅是担忧,但是在银行间市场突然创下两个历史纪录之时,担忧升级为预警,中国特色的经济危机已敲响了警钟!此时此刻,最先应该做出反应的是央行,决策可谨慎,态度要鲜明,银行间市场是“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都不管,民众何来信心?6月24日股市暴跌后,我想到了1987年美国“黑色星期一”的次日,上午8时30分,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出现在纽约股票交易所,表情凝重地念了一段话:“美联储秉承其作为中央银行的授权在此承诺向金融体系注入充足的流动性,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我曾亲历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一夜之间,投资亏损过半,所以对当时的市场及各方反应刻骨铭心。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美国股市在暴跌之前已经连续下跌,周五休市后,财政部长贝克尔还特意发表讲话,说经济运行一切正常。周一上午,股市中各大机构的电脑系统相继触发了止损机制,止损机制启动的抛售像病毒一样从一台电脑传导至另一台电脑;下午,一场波及整个市场的“程序化交易”主宰了股市。当天下午直接由电脑自动执行的抛售量占市场交易额的90%以上!当天道琼斯指数暴跌508点,跌幅高达22%!市值蒸发超过500亿美元。此时,格林斯潘刚刚落地芝加哥,走出飞机时他的助理报告了股市的收盘,格林斯潘二话没说,立即取消了在芝加哥的会议和演讲,当日返回纽约,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这才有了次日8时30分的美联储声明。现代政府已经是经营型政府,经营货币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能,全球货币总量中的85%是由政府机构发行并管理的,这就是现代政府的职业化。职业化的政府本能地选择了创造就业,经营货币,从而必然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形成了两套政策体系,其一是财政政策体系,其二是货币政策体系。在金融市场发生流动性危机之时,无论源头是深层的经济危机,还是浅层的货币危机,央行都必须当“奶妈”,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央行职业化水平的高低尽在于此。比较两个央行面对股市危机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到:6月25日股市继续暴跌,跌势一直延续到下午开市,收盘后央行表态说,“已经向一些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货币市场利率已回稳”。其实,当年格林斯潘也是这样做的。差别在于:格林斯潘先说后做,中国央行先做后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