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楹联教、学之我见

 昵称29604659 2020-06-25


一、兴趣是最佳老师

此话对于学习任何东西都适用,而对于对联更适用不过。对联是一门小众文学,正规教育体系里有简单的提起,但是并没有专门教授如何创作。绝大部分接触到对联并喜欢上它的人,都是因为对它“有兴趣”。自然而然,有兴趣,就成为绝大多数人想学对联、想写对联的根本原因。而这种所谓“兴趣”的根源,追究起来,可能是你从小读书看报偶然在心底埋下的一颗种子。等到某一天,这颗种子遇到天时地利而萌发了。这就“兴趣”的开始。

我小时候长在农村,在农村学校上学,那个年代比较闭塞,除了学校发的教材和有限的课外书之外,别无书可读。记得小学的时候,学校发的课外读物,我都能翻来覆去读好多遍。现在依然有印象的是,里面有一些对联小故事,比如“冻雨洒窗,切瓜分客”之联,都是那个时候看到,觉得很有意思,而一直记在心中的。到了初高中,学校会发文学常识读本,我也是极度喜欢,以至于里面好多涉及到名人的对联,比如“香草还生三户地,湘流应识九歌心”等,都了然于胸。

当时没人告诉我这是“楹联”,也没人告诉我它们的鉴赏规则,而我单纯地只是觉得这些句子“美”。这就是在我心里长期埋着的“对联之种子”吧。

直到2005年的某一天,我误打误撞点进了天涯对联雅座,突然觉得找到了心中向往已久的一片天地。不知道平仄对仗为何的我,对里面的一个个句子爱不释手,于是便开始了我懵懵懂懂的“对联之旅”。从一开始凭着感觉对,喜欢技巧对,到后来终于明白了平仄对仗之奥妙;从一开始对成联束手无策,再到后来勉强能写出几个。这期间的迷恋、迷茫到豁然开朗,全凭兴趣使然。如果不是有兴趣,我肯定不会那么执着地天天泡在那里,研究钻研的。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此话众人皆知。而用在这里,我是想强调交流对于对联学习的重要性。凡是进入这个圈子的,其实无时无刻不在与人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狂妄自大。要抱着谦虚而包容的精神去与别人切磋交流。如果太妄自菲薄,说明你没有自信,连自己都没有自信,何谈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呢?如果太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说明自恃过高,既然别人都不如你,那自然也没有交流的必要了。一直沉浸在这种自我膨胀的情绪里,也不必谈什么提高了。

所以,谦虚包容的态度是正确选择。古人云,文无定法。对联亦是如此。虽然对联有它的基本规则,但说起来这个基本的东西掌握起来并不难。难就难在“进阶”,也就是从“会写联”提升到“写好联”。要想写好联,眼界得有,得学会去发现别人作品中的闪光点。别人的思维角度,别人的构思方法,别人的遣词造句精妙之处,立意独特之处,这都是在交流探讨中获得的。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为我所用,自然有好处。

第二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要向上看齐,见贤思齐。也就是说,要找比自己牛的人去多交流。有一个说法大家都知道,老跟比自己打得差的人打乒乓球,自己的水平也会降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所以,学的起点很重要。不管是人还是作品,要找那些本来就很“正”的作品和人去作为学习交流的对象。这样自己才更有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天分过高的对联作者。入门之开始,完全不得要领,创作的东西也都今不忍读。但是不得不说,我比较幸运的是,在学联之初就认识了金锐和寂寞西风两位大咖。更幸运的是,这二位一个是我学弟,一个是我邻居,所以交流起来非常方便。三个人经常出来小酌几杯。在酒桌上,我以一个联坛菜鸟的身份听着他俩的高谈阔论,从作品优劣谈到联人风采,常常是唾沫横飞,滔滔不绝。而我一无所知,经常是默默地在一旁听着。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从他们嘴里,我知道了“始于纷乱,终做清白”,知道了“山抛日月聊相戏,石证春秋只不言”,知道了“有客往来三径雪,看花开谢六朝春”这些优秀作品。不能不说,正是这些优秀作品的熏陶,才使我一开始对于对联的认识就有点“高屋建瓴”的意思。试想一下,如果我一开始被灌输的尽是些“中国梦,上河图”“千秋锦绣,万里和谐”之类的作品的话,我还能不能达到今天的水准,那真是不好说了。


三、功夫在联外

这一点,不只是我,好多人都在说了。之所以仍然想强调,是因为它真的很重要。最近在读周啸天的《诗词赏识七讲》,他的第一讲就是“识字”。什么意思呢?要想看懂诗会写诗,就得先会“识字”。当然这个识字不是认识几个字的意思,而是说,要先弄懂“诗词的语言”。这些诗词的语言都是“典故”,是需要大量的阅读才能明白的。后面他还讲到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的身世生平等情况;论世,就是要知道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只有这些都弄明白了,才能很好地去了解一首诗里面的内涵。

诗词如此,联何尝不是?看联如此,写联何尝不是?一副联包罗万象,需要我们弄懂的东西太多了。对仗、文字、解题、立意、用典,涉及到文学和历史的方方面面。所以不要以为学会了对仗技巧,学会了几个句式,就能写出好联来,还差得远呢。


四、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件事情我早就想说了。不管是在一些群里,还是在中楹论坛搞的学堂里,有不少初学者会向我请教问题。但往往不少人的问题都让我十分抓狂。好比,他们会问,这个字在这是什么意思?这个词为什么这么用?这俩字的对仗有问题吧?这边的尾字平仄有问题吧?不一而足。当然这些问题本身没有问题,都是应该问,应该弄明白的。但是如果学联一直盯的都是这样一些有关“局部”和“细枝末节”的问题的话,那就出了大问题,基本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我一直倡导,学联要先抓全局,再抓局部。什么意思呢?跟盖房子一个道理。盖房子的过程,先打地基,再做框架结构,最后再添砖加瓦,抹墙铺地,最后进行软装,从而达到了可以入住的程度。如果你想建一座房子,先不考虑我地址怎么选,我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整体框架,而天天去想我的地板要用啥颜色,我的水龙头要用铜的还是钢的,抽油烟机是直吸还是侧吸,我估计你这房子永远也建不起来。

所以,看别人的联,学别人的联,千万不要一下子就进入到抠字眼、看对仗、抓平仄的误区里去。一定要从整体的风格、架构、立意等方面去琢磨,去探讨,先把大的东西抓住。至于字词、典故、对仗、平仄,那都是小构件,都可以放在后面去深究的。

被称为网络对联宝典的《对联话》,是不少人推崇和学习的对象。在阅读的过程中,问题也不少。好多联的用词、用典都让人一头雾水。有些人就想着谁能出一本详细注释版就好了,这样就可以看得明白了。这样固然是好,但是我们看这本书,不是为了搞研究,而是借鉴其中优秀联作的创作思维,为我所用。不是为了学典故,学历史,如果你想学典故,就去买本《典故大全》好了;如果你想学字词,不是有《汉语词典》么?所以,一定要把握住学习的侧重点。


五、联非教而能精也

最近的楹联学习班如同夏天的天气一样十分火热,不管是什么平台,都开始搞培训班。仿佛一夜之间,楹联教学就莫名发展起来了似的。在我看来,培训班有其自身的作用,那就是“基础的普及”。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门外汉,想比较快速地掌握对联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写作技巧的话,那么培训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踏入网络对联比较早的一批人,在2005年那个时候,楹联平台不发达,楹联资料也不像现在这样俯拾即是,更不用说培训班了。我学联基本全是靠自己去一点点的“领悟”。对仗?平仄?句式?结构?那都是跟挤牙膏似的,慢慢地学会的。确实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到后来,有了“学堂”以后,不少入门者,得以很快从不知到知。对联的普及速度提高好几个数量级。

培训班解决了“基础普及”的问题之后,能不能在“精”的层面上提升你呢?可以说有一点作用,但比较难。对联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同其他文学体裁比如诗词、小说一样,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入门容易,写好很难。因为它们需要“天赋”。这个不得不承认。当然这个天赋不是说天生就会,而是说他对于“对联”的理解和把握,高于很多人。除了天赋,还有人提出“地赋”一词。也就是说人生活的环境也对其创作有较大的影响。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湖南为什么是楹联大省?出了那么多楹联名家?这跟它的历史渊源有很大的关系了。

当然,天赋和地赋都比较一般的人想写好对联,也不是不可能。具体怎么做,无非就是我上面说那几点了。在这个圈子里,多跟人交流,多阅读,多练习,多触类旁通,总是会进益的。至于能不能出类拔萃,那往往真地是要看“造化”了。


对  联  中  国
公众号ID:duiliancn
中国楹联论坛 duilian.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