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昼夜交替现象》说课材料

 冷秀英7071 2016-07-04

《昼夜交替现象》说课材料

吉林省柳河县实验小学     冷秀英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本单元研究的是地球的运动,是对运动的研究的开始,宏观的宇宙运动,微观的物质内部运动,身边的物体运动等各种运动的研究都将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通过逐步深入的学习,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方法: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情感体验:

    认识到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3、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而且学生对正确的解释是有所了解的。因此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要找到正确的解释就需要寻找更多的信息和证据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昼夜交替现象》这堂课,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课件、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四、设计特色

1、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对教材进行处理。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初步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但在怎样情况下地球会出现昼?在怎样情况下地球会出现夜?怎样自转就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等具体问题,学生就不甚明白。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处理。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课件画面锁定在两幅图上:白天的某地和夜晚的某地的图片

老师提出问题:白天跟晚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白天有阳光,晚上没有)

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地球和太阳)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回答自己知道的,老师从回答中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最后过渡: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提出很多的假设,然后再对自己做出的假设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今天我们也来当科学家。

学生的前概念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前概念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即时重组教材,重新构思教学思路,简化或者转移教学活动的重点的基础,也是指导学生正确设计实验活动的有效素材,引入课题的活动中教师能够及时而有效地挖掘并分析学生的前概念认知情况就变得非常有必要。教师和学生针对一个问题的第一次交流便是建立在学生请概念认知的基础上的,所以引入新课之前的交流是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尽量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说出自己的观点,既是提出假设的开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过程,这个引入互动不能一带而过,不能为了引入课题而引入,而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分析。

2、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对于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我没有紧抱教材不放,而是让学生们大胆猜测,小组讨论,从而提出自己的假设。这样,孩子们不仅得出了和书上一样的四种假设,同时又让孩子们明白科学研究有时候就是以各种各样猜想为前提展开的。收集学生的假设: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教师把学生的假设做好板书。便于学生下一步的模拟验证时选择和核对。

(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以前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肯定有些许了解,也就让学生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为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方法做好指导。)

过渡: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是正确的,或者说一种正确的都没有,怎样去判断呢?

(地球与宇宙的教学,难在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先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说、到小组讨论,再到全班交流,为的让学生的思维有梯度的发展和完善。)

3、大胆实验验证假设

出示实验器材,明白用途。

谈话:看看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你准备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用手电筒当太阳,用地球仪当地球)

谈话:地球仪这么大,我们找一个固定的地方来观察,你们说行吗?观察哪里呢?我们就把中国作为我们的观察点吧。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我们的观察对像。(这一部分活动我只给他们提供实验材料,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怎样去做模拟实验,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

4、总结延伸恰到好处

    在学生实验后,并没有找到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时。我进行了及时追问,根据你的已有知识,你认为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是第四种假设,但对其他三种假设为什么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却说不出原因来)这时我通过视频资料动态的展示了四种假设。使学生清楚的明白了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课的延伸,我讲了两位科学家托勒密和哥白尼,这两位科学家都曾长期观察和研究了昼夜交替现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样也激发了学生对这两位科学家的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授课效果

本课设计我曾经在五年级10个班进行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令我欣慰:

1、学生足够的活动时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根本保证。如:在学生自己推测假设昼夜交替的原因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学生模拟昼夜交替的实验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动手、动脑,学生们团结协作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模拟昼夜交替。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探究就无法落到实处,更没有发展思维的空间。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生搬硬套的给学生灌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这样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经历推测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寻找昼夜交替的原因,就远胜过老师讲解十倍甚至百倍。虽然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知识点的传授,但教给了学生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总的来说,整节课在孩子们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大胆猜想、小组讨论、动手实验、对比分析达到预期目标,孩子们对昼夜交替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孩子们经历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充实的、精彩的、活跃的,并为后面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课后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时下比较风靡的热门课题;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教学要关注的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有效性教学的特点,来谈谈《昼夜交替》一课在科学课堂中追求有效、高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1、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昼夜交替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现象。但是成因很多同学不定知晓。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现;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2、挖掘材料的结构内涵

1)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指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材料。如将小地球仪、手电筒作为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目的是要避免学生从零乱的材料中片面认识事物特征,而让学生较全面地从本质上认识事物,获取科学的知识与方法,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

2)采用有意义的典型材料。

通过典型材料引发典型经历,典型经历引发科学思维,科学思 维引发科学认识,科学认识的提高就是科学课堂效率的提高。

3、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中围绕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有关的事实展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课堂上为了提高学习有效性,我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气氛不断的激励学生敢于想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始终注意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做为探究的动力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有效教学的动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范围估计不足。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模拟实验展示验证假想的部分还不够充分。此外,我们的手电筒由于不是电珠式的,它的外壳不能拿掉,光线不能朝各个方向发射,模拟太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需要更全面、细致的考虑,对学生、对教材要更深入的了解,运用更多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