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宜昌(连载二)

 伯乐书香小屋 2016-07-04

二、[公元前秦楚时期]·《离骚》《水经注疏》·古宜昌为“楚祖” 南北交融的过渡段


宜昌滨江公园·橘林屈子像

原文:

《左传》:

“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居于夔,为楚附庸,后王命为夔子。”“我先主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昭王曰: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史记·楚世家》:

“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

《括地志》:“楚子熊绎之始国。”“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江侧有六大坟。”“楚都丹阳所葬。”“楚先王陵墓在其间。”“楚令尹子玉(成得臣)灭夔”。

《通典》:

“熊绎初都丹阳,在秭归,后徙枝江,亦曰丹阳。”

《春秋》:

“巴人伐楚,楚子御之,大败于津。”“寻楚御巴人,枝江是其涂便”。

 

《离骚》:

地名:高阳(亦作地名)、九天(宇宙之地)、苍梧、县圃、昆仑、九畹、兰皋、椒丘、四荒、羽野、沅湘、崦嵫(日入)、咸池、白水、高丘、穷石、洧盘(水)、四极(宇宙四方)、瑶台、九州岛、九疑、天津(天边)、西极、流沙、赤水、西皇(少皞)、西海、归乡、故都

人名:高阳、三后(三王)、尧舜、桀纣、灵修、彭咸、女媭、五子、后羿、夏桀、后辛(纣王)、殷宗、汤禹、周文、皇天、重华(舜)、夏后启、羲和、宓妃、蹇修、肴女戎、高辛(帝喾)、少康、有虞、灵氛、党人、汤禹、繇、武丁(殷高宗)、吕望(姜太公)、雷师、丰隆(云师)、齐桓

物名:兰、申椒、菌桂、留夷(芍药)、揭车、杜衡、芳芷、木兰、坠露、秋菊、茝(白芷)、薜荔、蕙纕、峨眉、高寇、茹蕙、白草、九歌、九辨、扶桑、若木、鸾皇、凤鸟、幽兰、琼枝、鸩(雄)、冀壤、椒糈、艾草(户)、琼佩、兰芷、芳划、萧艾、众芳、江蓠、米长(干粮)、飞龙、瑶象、玉鸾、芳草


雄起夔国·吴传仁摄

 释义:

《水经注疏》引古籍,古宜昌为“楚祖” 南北交融的过渡段。“楚祖”居今丹江水库北岸,即淅川县,今为丹江水库冲刷露出数处楚古墓,发掘证实淅川是古丹阳地。秦踞秦岭之北,楚居秦岭之南,屡屡逼楚南下,楚主沿丹江、沮漳、香溪通道南下至秭归,此“楚附庸”之地地势险要狭窄,不利发展,于是经宜昌迁徙沮漳平原,找到沮漳两河口至江口的中间地带,名曰“沮中”,建立了楚城,世居季家湖,史家称之“枝江丹阳”。

 屈原祖籍秭归,供事纪南,因文化教育官职游于江、汉、湘、资、沅、澧,与楚国的兴衰相迁移;胸怀强楚抗秦之策而不得用,于心忿懑;担忧漓水南岭为秦所占,次年果不其然,于是作《离骚》以述生平之志。“离”古通“漓”。《离骚》是漓水流域之失所忧,是楚国大难之忧。《离骚》告罢,漓水归秦,屈原次年怀沙。《水经注疏》全书,冠以屈原精神为中国大自然的山水之爱,是史地学家兼水利学家杨守敬熊会贞之铭鉴。

屈《骚》的主旨是:楚之将亡怎么办?于是请问先君三王;又请问神女该怎么办?《离骚》借先王和神女之口,回答作者,大量引用了古宜昌峡江流域的地名、人名、物名及上古传说。宜昌后学读《离骚》,则培感亲切之。

    屈原《离骚》是宜昌长江三峡地险山秀水急特色环境中诞生的一颗世界东方文化的绚丽明珠。三峡水文化,自成博大精深的体系,太皞和黄帝的姻亲、商封夔国、周封巴方,新石器和青铜、铁器时代,上古文化涉及的一切,无所不包。有研究以来,学林重北轻南,褒河贬江,重黄轻炎,说炎忽太,重龙轻凤,学问差有偏颇。对《楚辞》,西汉以来,名家各说,虽评说纷纷,但都以《楚辞》的核心篇章《离骚》为说,这是几千年来学者的高明!淮南王刘安《离骚传》以人格精神与日月争光为说;班固则批评屈原露才扬己,忿怼不容,沉江而死;朱熹诠释为忠君爱国,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刘勰则以楚文学的创造者为论:奇文郁起,其《离骚》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屈原将骚体山水人物美政理想揉为一体,创建了宜昌长江三峡流域的地方文化,与北方黄河中原文化,形成南“骚”北“诗”,比翼双飞,在世界东方放射出三峡水文化和楚文化的异彩。

故楚史学家说,楚祖文化,源出清奇的长江三峡。



   五、[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二十年秦时期]·《战国策·秦策四》《史记· 白起传》·白起拔西陵烧夷陵

 原文:

《战国策·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

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史记·白起传》:

  秦昭王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五城,明年,拔郢,烧夷陵。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史记·楚世家》:

   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资治通鉴》:

三十六年(壬午、前279)。秦白起伐楚,取鄢、邓、西陵。

三十七年(癸未、前278年)。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徙都于陈。秦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楚世家》:

顷襄王二十年,白起拔西陵,二十一年,拔郢,烧先王墓夷陵。

《六国表》:

楚顷襄王二十年,秦拔鄢,西陵,二十一年,拔郢,烧夷陵。

《襄阳耆旧记》:

先人陵墓在夷陵。怠谓夷山之陵寝也。今宜昌县东境之夷陵故城是也。参见《湖北省建制沿革》江水总图。

《水经注疏》:

郦氏殆以拔鄢、拔西陵、拔郢为三战,故云三战而烧夷陵乎?

卷三十五,江夏西陵县故城南,守敬按:此汉之西陵县,或以对《禹贡》之东陵,差为近之。若夷陵之西陵,虽见《国策》,然何足比汉之西陵县。汉县属江夏郡,后汉为郡治,魏属弋阳郡,晋属西阳郡,宋因,齐为郡治,后徙废。此西陵县在江北。《括地志》、《元和志》并云,在黄冈县西二里。故《一统志》以为在黄冈县西北,而《方舆纪要》谓在黄州府东北百里,异。据此《注》则在今蕲水县西北,又异。《史记》秦昭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守敬按:《秦策》楚顷襄王二十年,白起拔楚西陵。《六国表》、《楚世家》同。《集解》徐广曰,属江夏。此郦氏所本。据《表》楚顷襄王二十年,当秦昭王二十八年。踰年,白起击楚,拔郢,烧夷陵,更东至竟陵。竟陵在今锺祥县南,远在汉西陵县之西,若西陵是西陵县,则秦兵已先出竟陵之东,于地望不合。考《舆地纪胜》引《荆州记》,自夷陵县泝江二十里,入峡口,名西陵峡。《吴志·孙权传》,黄武元年,改夷陵为西陵,盖因附近先有西陵之目故也。然则夷陵、西陵伊迩,而非一地。白起先拔西陵,后烧夷陵,于情事亦合。《通鉴》周报王三十六年《注》,西陵即夷陵,稍未审。徐广以江夏之西陵县当之,误矣。


《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西陵》谭其骧据杨守敬图所绘

释义:

西陵城南临大江,即今南津关。秦令白起伐楚,三战而烧夷陵。夷山在西北,因山以名县。吴黄武元年,更名西陵,复曰夷陵。杨守敬“先有西陵之目故也,然则西陵、夷陵伊迩,而非一地。”《通鉴》以为一地,“稍未审”。徐广以江夏西陵当之,“误”。两地相距15里。一在今南津关,一在今市政府驻地,后世以杨说为定论。

夷陵,宜昌古称。得名之由缘于二说:一是《汉书地理志》所说:“夷山在西北”(《二十四史》《汉书》,中华书局出版),因此得名;一是旧志所说:“水自此夷,山自此陵”(《东湖县志》)。关于夷陵命名,《汉书·地理志》载:“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括地志》云:“峡州夷陵县是也。在荆州西。”另据清《东湖县志》载:长江自奉节下,两岸层峦叠嶂,江中水高浪急,一出南津关,险势顿减,“水至此而夷(平缓),山至此而陵(低矮)”。清顺治五年(1648年)讳“夷”字改“夷陵”为“彝陵”。

秦军歼灭鄢城(今襄阳宜城)楚军后,白起西渡沮漳河,攻拔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南津关,扼住长江,截断郢与西面巫郡的联系。然后沿长江东下15里,焚夷陵,今湖北宜昌东楚王宗庙,直逼江陵纪南城之郢都。楚顷襄王匆匆东逃,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追至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


夷陵城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