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不能仅仅是告诉

 教育繁星 2016-07-04

在《老师,您好!》这首诗歌的第二小节中,作者用两个比喻句描绘了教师职业的美好和神圣,对这两个比喻句的理解也正是这一小节的难点所在。诗句是这样的:“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案例一:教师在学生流利朗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们能说出这两个比喻句分别是把什么比做什么吗?在学生一脸疑惑时,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答案:“春蚕”喻指教师,“理想的丝线”喻指教学成果;“甘露”喻指教师的心血,“茁壮的新苗”喻指学生。紧接着,教师让学生用朗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诗歌的韵味。

课后,笔者询问教师为什么这样组织教学,教师的理由有两个:一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让学生在不懂的地方花费太多时间,是一种浪费。二是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更要为学生的“习”服务。课前对相关练习及试卷进行研究发现,如何理解这两个比喻句也出现在习题中,学生能否答得正确也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教学,不能仅仅是告诉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案例二:教师同样在学生流利朗读这一小节之后,提出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老师飞舞的笔会写些什么呢?学生回答非常踊跃,有的认为是老师在认真地备课,有的认为是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有的认为是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第二个问题是这飞舞的笔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同时,教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感悟:是老师的帮助在引领自己成长。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笑语盈盈——老师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与同学们说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老师哪些帮助,老师的哪些表现让自己难忘。课堂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充满温情。这时,教师让学生再读比喻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体悟出作者对老师的赞美之情,并发自内心地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感激。尽管有些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每个词语的含意,可是充满真情的朗读不正是学生内心理解的最好说明吗?

在案例一中,以结果为指向的教学,其操作无疑是简便的,可在过分追求结果的同时,忽略了对过程的关注。在案例二中,教师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注重课堂语文学习的过程,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对比这两个案例,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一是要注重语言的涵养。学习汉语言不能像学习数学那样精确。一个词语、一句话以至一个标点都可能涵盖着深深的蕴意,决不是一两句话所能解释清楚的。如这两个比喻句,作者所要表达的远比字面上看到的多得多,机械地用词语翻译的方式来加以解释,会让语言品读味同嚼蜡。教学诗歌,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去朗读,去个性化地理解和表达,让学生亲近语言,涵养语言,在语言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教学,不能仅仅是告诉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二是要提供想象的空间。学习语言离不开想象,只有想象才能让诗歌学习丰满起来,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课堂学习是一个过程,不能为了追寻结果和答案而走向枯燥,走向呆板,基至走向功利至上的窼臼。让学生在想象中品味语言,在想象中放飞思绪,课堂会更加鲜活,学习也更加灵动,哪怕学生不能说出标准答案,但这样的过程远比只知道固定答案要有趣得多。

三是要促进情感的交融。语文学习一定要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案例二中,教师有机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丰富对诗句的理解,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让学生情感与文本真正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才能入情入境、真情涌动。让学生与文本语言相融,与文本情感相通,课堂就会真正焕发出生命光彩。

教学,不能仅仅是告诉,只有让学生经历品味语文、放飞想象、激荡情感的过程,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的生命悄然相遇。

(来源:教学,不能仅仅是告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