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昵称535749 2016-07-04
2016-07-03 12:05 | 豆瓣:邦邦糖

在第一篇介绍老勃鲁盖尔的文章中我曾提到,是他打开了我认识北方画家的大门。那之后的很长时间,我都在很业余地钻研这个奇妙的群体:Flemish Primitives。

这个词直译为“原始的弗拉芒画派”。由于“原始”这个词会产生一些情感上的争议,而弗拉芒这一古称也不复存在(其实就是今天的荷比卢地区),现在对这一画派的通用称呼是十五十六世纪的北方文艺复兴或早期尼德兰画派。与其说是对风格的总结,不如说这是对一个时代某片地域出现的画家的统称。因为被冠以这一头衔的艺术家,他们的风格,题材,构图乃至技巧都是很不同的。比如第一篇中的老勃鲁盖尔,和今天要聊的三位画家就同属于这一画派,但作品却好像身处两个星球。

早期弗拉芒画派大约持续了两个世纪左右,其中产生了很多像老勃鲁盖尔一样重量级、名字却不为大众所熟悉的画家。这一篇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三位。他们被誉为早期弗拉芒画派的三位代表人,他们的生活与创作都与同一个皇室家族息息相关。那些画家生平介绍里被一笔带过的名称与信息,背后其实充满了爱恨情仇、明争暗斗,夹杂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秘辛、名流、荣耀、耻辱,就是一出属于北方的精彩好戏。美剧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剧集,时间倒退X年,剧中的主角们当年还在忙于各自的生活,但其实它们的人生已经在大时代之下有了某种奇妙的交集。我想试试看用同样的手法来介绍这三位大师:杨·凡艾克Jan Van Eyck,罗希尔·范德魏登 Rogier Van Der Weyden 和罗伯特·坎平 Robert Campin。在接下来的这出戏中,凡艾克是男主角,范德魏登是男二号,坎平是打酱油的,还有一个皇族的大boss和一个早早被发便当的幕后英雄。演员介绍完毕,下面大幕拉开……

时光倒流回1366年,比利时东北部一个叫做马塞克Maaseik的小城。一个普通的乡绅家庭得到了他们的长子。他就是修伯特·凡艾克 Hubert Van Eyck,我们的男主人公杨·凡艾克的哥哥,也是他后来功成名就的幕后英雄。此时离他的男主弟弟出生还有十四年,在等待的日子里,修伯特没有虚度光阴。他在一家古老的修道院里学习艺术和知识,为将来成为一名有实力的幕后英雄默默的做着努力。

事实上,历史上的几次大火和战争使得我们这部戏的青少年回顾部分非常难演,因为很多档案都被摧毁了。对于凡艾克兄弟二人的早期生活,后世学者只能依靠点滴事实拼凑猜想。简而言之,他们的出生年份是猜的(根据后世有断代的自画像推定);籍贯是猜的(从名字Van Eyck的古语拼法,相当于From Eik,也就是Maaseik);他们的绅士出身也是猜的(证据是后来功成名就的画家兄弟向大众展示了他们良好的知识水平:不但画画的好,还懂建筑,还掌握了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这种学者标配的高端外语。历史学家们就断定他们不可能是农民或者手工艺人出身,但似乎又够不上贵族的等级,那就只能分配给绅士阶级了……)。

幕后英雄修伯特在努力成长着。待到1380年他的弟弟杨出生,这位年长他十四岁的哥哥已经可以从方方面面照顾他。接下来的十几年中,修伯特带领着杨一起学习绘画,一边照顾他的生活,一边继续精湛自己的画艺。小杨在哥哥的带领下,健康茁壮的成长,并也对绘画萌生了强烈的兴趣(脑补出一幅幅有爱的画面)。二十年转瞬即逝,在修伯特的照顾下,小杨成长为一名玉树临风的好青年;而修伯特自己,也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1410年左右,修伯特带着弟弟搬到了受勃艮第公国控制的弗兰德地区(今天的比利时北部)。在那里他们兄弟二人一起受雇于勃艮第大公约翰“无畏的约翰”,服务于勃艮第宫廷和当时一些最富有的艺术赞助商。不过,随着他的弟弟杨·凡艾克的逐渐成熟,属于修伯特的华彩篇章也就基本也就到此为止了。很快他将迎来一项使命,一项让他赔上人生最后的六年,至死也未能完成;同时让他的艺术人生得到升华,从此留名青史的使命。

在凡艾克兄弟逐渐成长成熟、崭露头角的岁月里,在这片北方大地上一些其他的角落,生活也在有条不紊的继续。1375年,当修伯特还在马塞克的修道院里受教育时,我们的酱油英雄罗伯特·坎平在法国北部的小城瓦伦西亚出生了。之所以这样称呼他,实在是这位老兄自己不够给力。按资历他其实才是早期弗拉芒画派的第一位大家,他成名早、活得长、后期的故事里我们还将看到他和实力派皇族不一般的交情。可这位大叔偏偏不学好,放着功成名就的青云大道不走,偏去搞些歪门邪道,导致晚节不保。所以本剧组决定只给他很少的戏份,偶尔放出来打打酱油(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任性的编剧对他不是很感冒~~)。当凡艾克兄弟和坎平都在各自的地盘儿上小有名气的时候,我们的男二号,罗希尔·范德魏登也终于在1400年出生在了图尔奈(比利时西部位于法比边境上的一座城市)。这座小城在当时拥有一座颇有影响力的的圣卢克画家工会,坎平在范德魏登出生没多久就从法国搬到了这里,而后者也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成长为了一名绘画大师。

时间回1421年,修伯特·凡艾克已经收到了那份宿命的委托,转向幕后去全身心的投入创作了;坎平在搬到图尔奈后的十几年里,凭手艺打入了圣卢克画家工会,混的风生水起;范德魏登正是二十岁出头的青葱美少年,仍然呆在自己的家乡,日常出没于画家工会,不时和中年大叔坎平打个照面。而我们的男主人公小杨,也基本变成了老杨了,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不紧不慢的准备着自己:长得一表人才,标准的儒雅中年大叔(有图有真相);精通至少四国语言(弗拉芒语、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而从他后面彪悍的人生经历来看,我十分相信他肯定也会当时的欧洲通用语法语);画技精湛还自带专利(这里是指凡艾克兄弟创造性的使用亚麻油作为调和剂来作画)。随着修伯特一头扎入那幅他宿命的创作,老杨也觉得是时候自己出门闯天下了。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1433,杨·凡艾克,带红头巾的男人(普遍被认为是他的自画像)

这里要插播一则关于油画的广告:今天我们偶尔有兴趣画画,颜料都是现成的。而在十六世纪以前,情况却并不是这样。那个年代,没有化学工业,绘画,如同人类其他的一切活动,所需材料都来源于自然。人们从矿石或植物中提取出色料,将它们风干保存。画家在使用时则需要将它们磨成粉末,再与某种稀释剂调和,使之成为粘稠的、可以附着在木板或画布上的颜料。在文艺复兴以前(弗拉芒画派属于北方文艺复兴的一部分,而北方文艺复兴则是整个文艺复兴运动的一部分),这些稀释剂一般来源于从植物中提取的胶质、蜂蜜、水等,最常见的是鸡蛋。用这种稀释剂画出来的画,叫Tempera,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蛋彩画。蛋彩画的问题在于,以蛋黄作为调和剂,颜料干得非常快。导致画家每次只能调和非常少的颜料,而且每次只能画一点点、薄薄的一层。导致整个创作过程拉得很长。同时,蛋彩在绘画时遮盖力很弱,而随着干燥的过程颜色会逐渐加深,这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画家的创作。现在有些人会简而言之,说杨·凡艾克发明了油画。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早在十二世纪的文献中就已经有了用油做颜料稀释剂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认为,凡艾克兄弟(这项成就一定是属于他们两兄弟的,杨的前半生都和他哥哥在一起,现在我们常常会因为兄弟俩悬殊的名声差距忽略幕后英雄修伯特的贡献,这是不对滴)改进了亚麻油作为绘画稀释剂的方法和比例,并找到了一个相对完美的配方,使得这项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绘画当中(之前也存在,但多见于雕塑)。

言归正传,离开了哥哥和弗兰德地区的老杨,决定前往荷兰海牙。在那里,他成为了巴伐利亚大公约翰三世的宫廷画家,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团队。在海牙,老杨厚积薄发了,他的名声迅速的传遍了整个北方大陆,开始跻身于第一流画家的行列。可惜的是,如今并没有他这一时期的作品留存下来。仅有一部泥金手抄本《都灵祈祷书》,其中的部分插图被认为是由这个时期的杨·凡艾克所创作(也可能是他哥哥,或是兄弟二人共同创作)。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约1420年,泥金装饰手抄本,都灵祈祷书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约1420年,泥金装饰手抄本,都灵祈祷书

政坛风云变幻,可怜的巴伐利亚大公约翰三世还没意识到老杨是个多么优秀的人才,就在无情的宫斗中被毒死了。老杨离开了被是非缠绕的荷兰,又一次成了自由身。这时,一个一直在默默关注着他的人伸出了橄榄枝。老杨接受了他的邀请,搬到了法国里尔,在那里,他和他的老板上演了一出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的传奇,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这个人,是勃艮第大公腓力三世。

有些朋友可能会有疑问,前面不是也有个勃艮第大公么?没错,下面,我要插播一段简单的历史小讲座,来聊一聊这个北方的实际掌权者,勃艮第公国。

大家都知道,王位继承人只能有一个,而国王的儿子却往往不止一个。对于那些立下战功、受到宠爱却轮不到继承王位的儿子,往往都会得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封地和一个XX公爵的称号。这片封地是隶属于原王室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国。

第一任勃艮第公爵就是这样产生的,他叫腓力二世,是法国国王约翰二世的四儿子。那个时候英国和法国正在打一场叫做百年战争的战争(顾名思义,断断续续打了一百年……),腓力二世在战争中表现勇猛战功赫赫,可是由于王位继承人已经确定为国王的长子查理五世,法国国王就将富庶的勃艮第地区封给了这个勇敢的儿子(外国人好可怜的,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名字,只能不断的在后面续数字作为区分。我们更可怜,想八卦一下历史吧,总是还没看几页呢就被这些名字搞得晕头转向了……)。总而言之,这个腓力二世,江湖人称“勇敢的腓力”,他任勃艮第大公期间励精图治,通过联姻和购买大大扩张了公国的领地和影响力。这个时期他的亲哥哥法国国王查理五世在忙着改革还有和英国扯皮,就放任他的弟弟这样壮大了起来。

很快腓力二世的儿子约翰成为了第二任勃艮第大公,子承父业,他继续做大公国,使其实力一度超越宗主国法国(有印象吗,这位“无畏的约翰”,1410年的时候修伯特哥哥就是带着小杨在他的手下混饭吃);并且,由于他的表兄法国国王查理六世患有精神病(江湖人称“疯子查理”,不是行事疯狂,是真疯……),勃艮第大公约翰还一度是法国的摄政王,控制法国朝政。

然而树大招风,人强遭恨,强势的约翰只得瑟了十来年就被人暗杀了,他的儿子腓力三世继承了爵位和强大的公国,成为了第三代勃艮第大公。而向我们的老杨抛出橄榄枝的,就是这一位。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第一代勃艮第大公腓力二世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第二代勃艮第大公约翰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第三代勃艮第大公腓力三世

经过前两代公爵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腓力三世所继承的是北方最强大的势力之一。他的公国,从北海岸边一直蔓延到中欧,拥有当时欧洲最富庶的地区。而我们这位腓力三世,为人精明,充满魅力,他一边继续发扬光大父辈的成就,扩大勃艮第公国的政治、经济实力;一边奢侈享受,向世人展示他的富庶与慷慨。江湖人称“好人腓力”。他作风奢靡,在丝制衣物和金银首饰上花费巨款;他设宴招待平民,将他们成百上千的召集到城市里,用美食款待,还附赠各种娱乐表演;他在公国领地内多座繁华城市设立奢华的王廷(第戎、布鲁塞尔、里尔、布鲁日……),随需要想住哪就住哪(话说他的公国一半盛产红酒,另一半盛产啤酒,也许他是根据自己的饮料需求决定住处吧);他设立自己的骑士团(金羊毛骑士团,后来虽然分裂为几派但是一直留存到了今天,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就是其中一员),亲自做团长,带着他的团员排练打仗游戏;同时,他也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文化艺术赞助商,在他的号召下,全欧洲的出版商、作家、艺术家都蜂拥进入勃艮第公国,并以为他的王廷服务为荣。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勃艮第大公纹章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金羊毛骑士团配徽

好人腓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老杨的,这一点我们只能发挥八卦的精神努力猜测。1410年当凡艾克兄弟投靠在他父亲门下得时候,腓力十四岁,小杨三十岁。不过那个时候小杨只是一名不起眼的画师,除了工作没有资格出入宫廷,他们应该没什么机会建立深厚的友情。别看腓力只有十四岁,却已是一位已婚的翩翩美少年(没错,他爹八岁就给他定了娃娃亲,十三岁就完婚了。那个年代的人……比较早熟)。也许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他们有过什么宿命的相逢,可是那个时候,小杨在忙着成为一名好画家,而腓力也在努力学习怎么做个好公爵。他们真正的缘分,是从1425年的重逢开始的。

腓力三世给予杨·凡艾克的尊荣是空前的。

首先,他授予老杨Valet de Chambre这一职位。这个词大概可以翻译成宫廷内侍,但其实和侍从无关,等级非常高。作为拥有这个封号的宫廷画家,老杨可以随意出入宫廷,日常陪伴在腓力左右,甚至可以在宫廷内饮食起居,拥有自己的房间。

其次,腓力一上来就给老杨开出了一百金利弗尔的超高年薪。这笔钱有多少呢?一金利弗尔等于二十苏,一苏等于十二德尼埃。在那个时代的发达城市,一名出色的手工艺人一天可以赚一个苏。也就是说,一名出色的工匠不停歇的工作整整一年,才能赚不到二十金利弗尔。当时的物价水平是:一加仑油八个德尼埃,五磅盐两个德尼埃……

更何况这笔巨款只是老杨的底薪,他每作一幅画,每出一次差,都会得到几倍于他年薪的报酬。就这样好人公爵还是觉得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惜才之情,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又将老杨的年薪翻了四倍,并在1435年痛斥了他的财政官,因为后者没有及时的给老杨开工资……公爵大人这样说:如果凡艾克走了,我将无处再寻一个像他一样精通艺术与科学的人才。

宠爱与自豪,溢于言表(≧?≦)

历史上能与他们比肩的,大约也只有弗朗索瓦一世和达芬奇了吧……(达芬奇也是我钟爱的画家,所以这一对我也不会放过,后面会有属于他们的章节)

此外还有无数泛着金光的例子证明腓力三世是如何喜爱和重用杨·凡艾克的。腓力想要娶葡萄牙公主,就派老杨参加使团去探路(他十三岁时娶的老婆二十六岁得病死了,两年后娶了第二个老婆,才一年多也因为难产撒手人寰,这位葡萄牙公主是老三)。并根据老杨的反馈(主要是肖像画)作出联姻的决定和设定谈判细节(那个时代的王族联姻相当于今天的跨国公司并购,是有无数的算计和心思在其中的。这桩大买卖里腓力派老杨去给公主画像,对他的信任可见一般)。腓力还频繁的派老杨以勃艮第公国特使的身份出使各国,执行秘密外交任务,最远甚至到达过耶路撒冷。与此同时,腓力还是老杨孩子的教父(那个时代的欧洲,当教父是件大事,相当于我们磕头拿红包认的干爹)。在老杨死后,腓力继续照顾着他留在身后的家人,甚至后来老杨的女儿想出家当修女,也是他出面作保给教堂付的奉献金。

这万千宠爱集一身,加上前期严格的自我修养与积累,使得杨·凡艾克瞬间就在北方画坛红透半边天,进入了艺术创作与个人生活的黄金时代。如今我们所拥有的老杨的作品,都诞生于这个时期。

就在老杨一步登天的时候,他的哥哥修伯特在比利时的根特去世了。之前我们提到过,1420年,修伯特收到了一份让他走火入魔,为之贡献出自己生命的委托。这份委托来自于根特市市长。他希望修伯特能为城市的圣巴夫主教教堂Saint Bavo's Cathedral of Ghent创作一副祭坛画。教堂里使用的祭坛画,常常是画在可以左右开合的三联木板上的。木板合起来时,是一幅安详的祈祷图。而举行宗教仪式时,会在音乐的伴奏下仪式性的展开木板,露出里面的宗教故事图,它们常常是基于圣经故事的有连续性的组图。修伯特所承接的根特祭坛画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只不过,他创作的是一副三米五高,四米六宽,内十二,外九的超级祭坛组画。

我对宗教画一向不来电,可是也要承认,这组根特祭坛画的画幅之恢弘,绘制之精致,实在是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境界。这幅画至今仍然展出在比利时根特的圣巴夫教堂。如果有朋友去现场看看,凝视那些肉眼几乎难以辨识的细如发丝的描绘,那些历经了六百年岁月洗礼依然无一不完美的细节,你就会理解修伯特是如何花了整整六年将他的生命画进了这幅巨制。在他去世后的六年里,老杨继承了哥哥的遗志,完成了这幅作品。如今,已经不能确定他们兄弟二人各创作了哪一部分。不过在1432年画作竣工时,杨·凡艾克是这样题字的:修伯特maior quo nemo repertus(greater than anyone,无人能出其右),他自己arte secundus(second best in the art,排名第二的画家)。他对修伯特的感情和崇敬可见一斑。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根特祭坛画打开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根特祭坛画闭合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根特祭坛画,局部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根特祭坛画,局部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根特圣巴夫教堂前凡艾克兄弟的雕像

而此时我们的另外两位男配角在做什么呢?

坎平仍然在图尔奈过着他的小日子,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经营,他花钱买到了当地的公民身份,变成了圣卢克画家工会的主席,拥有自己的超级工作室,同时还身兼一些教堂总管之类的荣誉职务,俨然已是当地知名市民的代表。

范德魏登娶了老婆,并很快接连有了两个孩子。家庭的责任让他开始严肃的对待人生和事业,二十六岁的他加入了坎平的工作室,开始拜他为师专心经营绘画事业(每次一做对比都觉得弗拉芒三杰里范德魏登的年龄优势好明显,这个时候的老杨和坎平都是中年蜀黍了,人家还风华正茂)。

1427年10月18日,在一场图尔奈圣卢克画家工会举办的纪念圣卢克的活动中,声名显赫的老杨被请来参加酒会,接受同行们的致敬。作为工会主席,坎平必定是在场的。而当时尚还是个透明小画家的范德魏登也在场,于是北方绘画三巨头的碰面就这样发生了(圣卢克Saint Luke是基督教的圣人之一,被视为绘画行业的主保圣人,是他绘制了第一幅圣母玛利亚的肖像。所以那个时代很多画家工会都冠名圣卢克,也会定期举办向他致敬的庆典。很有几分我们黑社会拜关公的意思)。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坎平主席必然是在主位上和老杨觥筹交错的。而小透明范德魏登只能在台下和群众打成一片。他们三人有过对话吗?都说了些什么?他们对彼此又有什么看法?只能靠我们八卦的心去补齐这些画面了。坎平作为当时的主场代表,风头应该不会输给老杨太多。可是范德魏登呢?他有没有很羡慕?老杨的风采有没有激励到他呢?不得而知。不过我们从后来范德魏登的肖像画中可以看出很多受老杨影响的影子。

时间的车轮缓缓向前,我们的男主角杨·凡艾克忠心耿耿的服务着他的好人公爵。他不辞劳苦、冒着生命危险同使团一起奔赴葡萄牙为他的联姻铺路(那个时候葡萄牙正在鼠疫大流行,连王室都被疫情赶着全国到处乱窜)。他在葡萄牙待了整整九个月,圆满完成了腓力三世交给他的外交任务,并带着公主的画像安全回到了里尔。在他的参与下,这场皇室联姻得以顺利进行,好人腓力与葡萄牙的伊莎贝拉顺利完婚,进一步巩固了勃艮第公国的势力。这幅肖像如今已经佚失了,只留存一张印刷版的复制品。不过我们可以对比同时期老杨的另一幅同类型画像《戴兰头巾的男人》,来猜想这幅画的原貌。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1428,葡萄牙的伊莎贝拉,版画复制品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1430,戴兰头巾的男人

首先,这幅肖像的画幅肯定是很小的。《戴兰头巾的男人》只有四分之三A4纸大小。这是为了旅途中的运输方便。从《戴兰头巾的男人》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老杨肖像画中的经典特征,它们在葡萄牙公主肖像中也有所重复:略微放大的头部比例;面部角度取四分之三侧面(这是一种古典时代的肖像构图,由他重新带动了流行);人物突出于深色的单色背景上;面部柔和的光影对比;头部的头巾、帽子等装饰;饰有假画框并使肖像身体部分(常常是手部)微微超出画框范围,人为加强景深的视觉效果等等。

《戴兰头巾的男人》模特手中持有一枚戒指,是一幅定制用来求婚的肖像画。那个时代交通并不发达,很多异地的婚事就是凭一张肖像作出决定的。这里画中的细节,比如那淡淡的胡渣,又体现出了老杨的画技和人品 —— 他的肖像画,几乎是百分之百还原现实的(这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有些画家缺乏相应的画技,而有些,则倾向于美化模特,比如我们的男二号范德魏登同学……)。再多说一句这个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的画像,她的眼神是与观者直接接触的,这在十五世纪的贵族肖像画中很少见。因为即使是在今天,直接的眼神接触也可以视为是一种挑衅,或者引诱。而综合考虑这位伊莎贝拉公主的实际情况,她当时已经三十岁了,曾经有过一次想要嫁给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的失败尝试(联姻条件没谈拢),可以猜想她对这场与高富帅腓力三世的联姻还是比较期待的,从她为肖像画选择的这个姿势就可以感受到来自新娘方面的积极信号。

从葡萄牙出使成功归来之后,老杨随着王廷一起搬到了比利时的布鲁日。在那里,他飞速的完成了几件人生大事:买房、娶妻、当爹。他的妻子是当地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的女儿,名叫玛格丽特,比他年轻了二十多岁。老杨在1439年为他的妻子做了一幅画像,她的样子看起来挺温婉动人。在年过半百的时候,杨·凡艾克终于在布鲁日这个美丽的小城安定了下来。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欧洲我最爱的小城之一:布鲁日。来比利时旅行的同学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美丽的中世纪小城,《杀手没有假期》就是在这里拍的。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画家1439年给他妻子玛格丽特·凡艾克的画像

这个时候的图尔奈,我们的另外两位演员过得怎么样?随着镜头的调转,我们很遗憾的发罗伯特·坎平同志开始堕落了。

他先后被指控犯有窝藏罪证罪和通奸罪,前一项罪名他被罚去朝圣洗涤心灵,而第二项指控他则面临着被放逐的惩罚。幸好他关系够硬,勃艮第宫廷出面干涉,才使得他免于被流放的厄运。但作为知名市民所拥有的一切社会头衔都被剥夺了。此后的坎平虽然仍在画坛享有一席之地,也在继续创作,可再也没有达到什么新的高度,直到1444年在图尔奈去世。由于缺乏信息,坎平的画都没什么准确的断代。下面的两幅肖像画可以看作是他“走上犯罪道路”前后这段时期里的创作。并且,由于拥有一个庞大的工作室和众多的学徒,很多被定位为坎平创作的画其实很难讲是不是他学徒的代笔。作为我个人来说,虽然他的肖像画有很多和凡艾克相似的元素,但细节处总透着隐隐的夸张感,没有凡艾克肖像画里那种机械一般精确的配色和笔触带来的完美协调感。而且很奇妙的,我个人感觉,作为一位前辈,比起后辈的范德魏登和汉斯美林之类,他的肖像画总有一股淡淡的世俗气,有一种“老子好想放开了耍却又要顾及你们的接受能力所以只能憋着”的感觉。最后,他的唯一一幅(疑似)自画像来自一幅祭坛组画的小小局部。画中他远远的倚着一扇门,忧郁的望着他的赞助人(教堂的祭坛画常常会将为这幅画付钱的赞助人以天使或者祈祷者的形象画入画中)。坎平同志,你怎么看着如此委屈呢,是怕他们最后不给你钱吗?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约1430,女子画像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约1435,男子画像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1428,梅洛德祭坛画局部

随着坎平同志的堕落,他的学徒范德魏登也决定离开他自立门户。1436年,范德魏登搬到了布鲁塞尔,并且很快的在那里成名,受聘成为了布鲁塞尔的城市画家。这是一个很高的肯定,因为那时的布鲁塞尔是欧洲北部最繁华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汇聚了大批有才华的艺术家。自此,范德魏登同学也正式踏上了他的大师之路。

相比于老杨和坎平,范德魏登的身世还是比较清晰的。他出身于一个手工艺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制作刀具的工匠),他的妻子也出身于同一阶级(鞋匠的女儿)。布鲁塞尔的成功迅速的带给了范德魏登巨大的声名和财富。与老杨一样,他也服务于勃艮第宫廷和好人腓力。虽然没有得到Valet de Chambre的称号,却也颇受重用。加上杨·凡艾克和罗伯特·坎平分别在1441年和1444年去世。十五世纪中期就完全的属于了范德魏登。他结识名流,创作高产,既受雇于勃艮第宫廷,也为远在意大利的重量级艺术爱好者美第奇家族和费拉拉贵族服务,名气一度超越了凡艾克。可奇妙的是,在他死后一个多世纪这巨大的名声就烟消云散了,十七、十八世纪他被彻底遗忘,直到十九世纪后才慢慢的重新回归艺术爱好者的视野。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1435,一位女子的画像(普遍认为这是范德魏登给妻子伊丽莎白的画像)

除了画技高超、为人得体,范德魏登还有一项绝技:他的肖像画都是自带修图效果的。艺术史学家诺伯特·施耐德说过:如果说凡艾克的肖像实事求是的展示了现实,那么范德魏登则会借助他的妙笔来修饰现实,让他笔下的自然与人像更加和谐优美。

想想我们今天自拍,最精简也要配个滤镜才肯发出来。想象一下在那个很多人一辈子都见不到你活人,只能凭一幅肖像猜测你真容、甚至决定娶不娶(或嫁不嫁)的年代,一个自带美颜效果的知名画家是多么好用!范德魏登公认的自带修图功能有:放大眼睛,加强面部轮廓,修下巴,修鼻子等。来看两组对比图: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范德魏登笔下的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同时代版画中的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十六世纪匿名画家笔下的勃艮第公爵夫妇伊莎贝拉与腓力三世

范德魏登帮好人腓力磨了皮,修饰了眼部和鼻子的线条,让它们看起来更柔和。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范德魏登笔下的弗朗西斯科·戴斯特/ 雷奥内罗·戴斯特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同时代一位匿名画家笔下的雷奥内罗·戴斯特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皮萨内罗笔下的雷奥内罗·戴斯特

这位弗朗西斯科·戴斯特是费拉拉贵族雷奥内罗·戴斯特的一个私生子,范德魏登的这幅画画得究竟是这位贵族父亲雷奥内罗还是他的私生子弗朗西斯科,尚无定论(我个人认为这是父亲)。不过就算是儿子,对比父亲的肖像想象一下也不难感受到,画家为他的颜值加分多少:放大了眼睛,修了鼻子,立体了面部线条,还帮改了地包天。

当然,范德魏登只是在模特真实长相基础上加以微调和美化(看看伊莎贝拉的肖像就知道,如果真的长得太不给力,什么画家也帮不了你)。至于他这么做是因为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走的太远(一个理想主义的画家)还是为人社会化程度比较高(一个爱拍马屁的画家),就是各位看官自己的评判了……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1450,腓力三世的妻子葡萄牙的伊莎贝拉

我个人非常喜欢凡艾克和范德魏登,对他们的肖像画情有独钟。相比于功利的宗教画,我更喜欢有血有肉的人像。细细观察、揣摩画家试图通过脸部线条、眼睛和周身服饰所展现出的人物性格和想要表达的感情,总是能很大的满足我对历史的好奇心。

凡艾克和范德魏登的肖像画,尤其是女人,带有很明显的哥特艺术痕迹。他们大多有着略微失真的身材比例,头部被放大,肩部缩窄,上半身比例被压缩,女性会被掩饰胸部性征。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杨·凡艾克,红衣主教尼科罗·阿尔伯盖帝肖像,1431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杨·凡艾克,一位男子的肖像,1432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杨·凡艾克,杨·德鲁尔肖像,1436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罗希尔·范德魏登,第四代勃艮第公爵“勇敢的查理”,1460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罗希尔·范德魏登,一位淑女的画像,1460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罗希尔·范德魏登,勃艮第的安东尼(好人腓力的私生子),1460

凡艾克对于 红衣主教尼科罗·阿尔伯盖帝肖像 的创作有一些留存下来的笔记,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模特的观察是多么细致入微:“刚长出的胡渣会有些微微泛光” “他的虹膜在靠近黑色的瞳孔处会微微泛黄,而紧靠着眼白的地方则有些泛蓝……他的眼白也有些泛黄”。范德魏登的肖像画则处处透露着向凡艾克的致敬:一样的明暗对比,一样的四分之三位面,一样细腻又精确的笔触。有意思的是,由于自带后期美颜,范德魏登笔下的人像都有些神似。只有他自己的形象才稍显与众不同。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1435,圣卢克给圣母画像,局部(普遍认为画中的圣卢克是范德魏登以自己为原型)

1441年7月9日,画坛巨匠,好人腓力公爵的好帮手、好伙伴杨·凡艾克在布鲁日去世。三年后的4月26日,罗伯特·坎平也在图尔奈与世长辞。而我们的罗希尔·范德魏登,在独领风骚十几年后,也于1464年6月18日离开了人世。最后,参与并见证了他们画坛传奇的勃艮第大公腓力三世也在1467年闭上了双眼。

从1366年修伯特·凡艾克在北方不知名的小镇呱呱落地开始,一百年的时光就这么匆匆过去。这一百年中,凡艾克兄弟、坎平和范德魏登兴起并发展壮大了一股画坛的新潮流,他们发明了新的画法和技巧,并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将其推广到了整个欧洲北部。这股潮流整整持续了两百多年,一直影响到了16世纪的老彼得·勃鲁盖尔。

最后,按照老规矩,让我们用一幅画来结束这一章节,杨·凡艾克创作于1434年的阿尔诺非尼夫妇。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这是一幅中规中矩的结婚画像,充满了象征意义的符号随处可见(蜡烛代表上帝,小狗代表忠诚,橙子代表财富……)。这幅画中,我们的老杨精益求精到了让人瞠目的地步:头纱上的蕾丝,纤毫毕现的皮毛,以及那个被所有人津津乐道的,镜子中对全景的倒影。

然而这一切很多人都讲过了,我只想再聊一聊他的签名。凡艾克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上加注、签名。他最常用的一条是“ALS IK KAN”,取义“AS I CAN 我尽我所能”,同时又与他的名字谐音双关。

这里的镜子上方,凡艾克用花体的拉丁文写道:凡艾克曾在这里 VAN EYCK WAS HERE。


一出属于北方和三个人的时代剧

1434,阿尔诺非尼夫妇,局部

六百年以前的某个瞬间,他们曾在那里,用他们的画笔、竭尽所能的记录下了他们眼中的世界。如今的某个瞬间,我们身处于各自的所在,却也仿佛借着他们的眼睛看穿了几百年的烟云。

美与时间、历史交织在一起,无限动人。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