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燕:古典诗词意境还原教学初探

 江山携手 2016-07-04

[转载]赵燕:古典诗词意境还原教学初探

作者介绍:

赵燕,女,籍贯山东。深圳市人生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二期)成员。中学一级教师,硕士,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专业,在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任教至今。

从教11年间,完成了3个从高一到高三的循环,教学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深圳市龙岗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 现承担“”火箭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先后有多篇文章发表在《特区教育》、《深圳青少年报》和校报《发展》上。注重教研,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尤其重视高中生阅读专题教学,希望以更广泛的阅读为师生营造一方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古典诗词意境还原教学初探

——以《秋兴八首·其一》为例

 赵燕

    教学理念说明

目前,围绕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目标所进行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将精力放在应试题型分析和答题技巧训练上。虽然有许多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读懂”才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但对于学生“读懂”古典诗词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依然不够具体清晰,故学生古诗今译质量普遍不高。

说到这种低质量诗歌翻译的具体成因,一方面是不了解古典诗词的语言体系特点,不了解古典诗词与文言文和现代文学语言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采用点面感发式的语言体系,后者则采用线性陈述式的语言体系。这就造成了当古典诗词后的注释不足时,疏通文字障碍难度尤其大,学生难以说明文本意思。

    古典诗歌的点面感发式的语言体系造成了许多反常的语言现象,这些现象可以概括为:词性活用、人称不明、成分省略、词序错综、关联脱落。所以,首先要把原作的词性活用变得规范;人称不明的,也代原作者使之明确;成分省略的,全部给予补足;词序错综的,按语法规范序列的要求也理顺;关联脱落的,全都给有机地连接起来。

示例:

刘禹锡的《酬乐天》“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春”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形容万木茂盛,是取名词所代表事物的特征作比,应翻译成“春意盎然”。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中,“青”为形容词作名词,指青青的山色。
   
刘长卿《逢雪》“风雪夜归人”,词序错综,应为“人归”;
   
辛弃疾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后一句省略了谓语动词“响起” 。
   
常建《题破山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后一句省略了谓语动词“藏”。
   
王勃的《送杜少府》:“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前一句中省略了主语“我”,后一句中省略了主语“我们”。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写了十种景物十个名词,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正好点了“商山早行”这个题。

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如何复现原作的意境往往考虑不多。“意境至上”是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能特立于世界诗歌之林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系统是一个包括情绪、想象、意象等诸多方面围绕着意境而展开的多向交流系统,这个语言系统绝不仅仅是为了“直线性”地“传递意思”,因此,只有忠实地还原了原诗的意境才算是完成了古诗今译的使命,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古典诗词。

高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考查中,通常有四个大的考查纬度:情感、手法、形象和语言。过去的课堂学习中我们侧重于对诗歌相关知识背景资料的补充、情感主旨的分析和艺术手法的体会,但是,却忽视了对诗歌语言特征的认真琢磨和借由各种诗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所进行的形象体悟和意境还原。笔者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诗歌翻译意境还原能力的训练上,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一、还原意境第一步:结合创作背景,参考重难点词语注释,根据古典诗词语言特征,准确理解字面意。

 1.相关背景了解。(课下注释1

1)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
 2.
重点字词理解。(课下注释2-13

2)玉露:白露。
3)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4)萧森:萧瑟阴森。
5)兼天:连天。
6)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7)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打算出川东水路回故乡,至此已经过两个秋天,两次见菊花开。
8)他日:往日。
9)系:指系舟上岸。
10)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
11)催刀尺:指赶制新衣。
12)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13)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3.教师补充重要注释: 

寒衣、刀尺和砧声: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或是对冬衣进行敲打使其松软蓬松,前人诗歌中统称捣衣。

    妇女白天一般忙于操持家务,照料孩子,晚上才有空闲时间为家人准备衣物,而捣衣工序对光线要求不高,所以多于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凉风冷月下持续不断的砧杵之声,在古典诗歌中经常被称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菊花:
   
菊花进入文学作品,最早从屈原开始,后经陶潜益彰,历代文人骚客多加咏之,由此而愈来愈显其在文学上的审美价值。在这些诗篇中,诗人借菊花多抒发隐者幽士的超然洒脱、宦外游子的感时伤怀、闺中思妇的淡淡闲愁、志士的坚贞高洁之感以及勇者的壮志豪情。

4.反常语言现象梳理还原:

1)阴:结合对偶知识,对应上句的“涌”,所以“阴”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充斥阴气的意思。

2)他日泪、故园心:丛菊两开他日泪,“丛菊两开”和“他日泪”之间关联脱落,“他日泪”前主语残缺。“丛菊两开”和“他日泪”之间,表面上看起来简单,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原因,触景生情,但是本质的关联在于“两”和“他”,也就是在于“仍旧”这个意思上:丛菊仍旧开放,我的泪仍旧与去年一样无改;因此,下句按照同样的理解模式,就不可能理解成“一叶孤舟上,永系着思念故园之情”(《步步高学案道学设计》),“孤舟一系”和“故园心”之间的关联到底是什么呢?应该是在“系”和“一”字上,“一”此处应该理解为“一直以来”,而“系”此处不应理解为“牵挂、系念”(xì),而应该是“拴着、绑着”(jì)之意:孤舟从我上岸那天,就一直被拴在岸边;而我自从来到异乡,热念故园的心渴望回去,但一直受到各种牵绊无法返乡,。

3)寒衣处处催刀尺:字面上看“寒衣”是“催”的主语,但真正内心着急挥动刀尺去赶制御寒衣物的是家家户户关爱亲人的妇女们。

4)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高”和“急暮砧”之间的关联脱落,密集的暮砧声是主语,“高”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处应当理解成“高处”,“白帝城高”作状语,而真正的动词“传达、传递”残缺,所以这句诗应当理解成:密集的暮砧声一直飘荡到了白帝城的最高处。

    二、还原意境第二步:整体把握古典诗词诗句的内容类型,归纳主旨情感。

    在平时的鉴赏训练中,笔者一直强调要具体关注古典诗词诗句的内容类型,抓住每一种类型的总体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主旨情感。诗句的内容类型包括: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生活事件、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具体来看《秋兴八首·其一》的诗句内容类型:1-4句是景物形象5-6句是人物形象7-8句是生活事件。1-4句景物总体特征:肃杀冷寂的秋气充塞天地;5-6句人物总体特征:思乡望归;7-8句生活事件总体特征:亲人温情。

    本诗情感主旨:悲秋思乡。

三、还原意境第三步:鉴赏艺术技巧,品味诗歌意境,将诗化语言转换成线性陈述描写语言。

还原意境要建立在准确地翻译形容词、动词基础上,适当地添加意象,考虑整体意境特征的呈现。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学生开始提笔,对诗句进行意境还原: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1:白露使枫林凋落了,巫山巫峡山高林密,萧瑟阴森。
2:暮秋,凝结的露珠晶莹剔透,缀连在片片枫叶之上,秋风微醺间,无意地将其凋伤,弥散开一抹橙红。
3:秋风萧萧,枫林瑟瑟,白露凝结在枫叶上,渗出道道血痕。巫山巫峡一片萧瑟阴森,凄清肃杀,令人心生寒意。
分析:

    1补充了“巫山巫峡”的特征“山高林密”,并且解释了“萧森”为“萧瑟阴森”,但是没有考虑意象之间的关系,只有“点”,没有“面”,更没有“境”。

    2错误理解意象特征,比如形容露水是“晶莹剔透”的,添加了一个意象“秋风”是有必要的,但是形容秋风是“微醺”的、“无意”的,显然与整联的意境相背离。

    3增添了意象“秋风”,形容其为“萧萧”,是恰当的;白露之“伤”,体现充分具体“渗出道道血痕”。

    从整联来看,诗人想要营造的意境是秋气充塞天地的萧瑟。如果上句是通过“枫树林”来展示一个横向的无处不在的凋零广度的话,那么下句就是借助“巫山巫峡”,从高山之巅到川峡谷底来展示一个纵向的无处不在的萧森深度,因此,在还原意境的时候,一方面要关注到具体的意象,如“玉露”的“玉”,这里体现得不是玉的温润,而是冰冷之感,“凋伤”,不仅是指枫叶凋落,还可以让人联想到枫林的红色等。另一方面还要从根本上还原整联的意境。

教师还原意境示例:

    漫山遍野的枫林被闪着冷玉光泽的寒露覆盖上了一层触目惊心的血红,秋风吹来,片片枫叶凋落残败;从巫山的山巅一直到巫峡的谷底,都充满了重重冷寂阴沉的深秋之气。

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1:江上的波浪像离愁一样连天涌来,怕打着我的心。沉重的战争风云铺天盖地地压迫而来,敌人虎视眈眈,也是危在旦夕。

2:一望无际的江面,在狂风的怒吼下激起层层波浪连天涌来,边塞的天空仿佛是电光火石般汹涌激荡。

分析:

1在“江上的波浪”之后加入状语“像离愁一样”,笔者认为显然是不合适的,虽然说写景的目的是传情,但意象和情感之间并不是直接对应的关系,要本着意境来理解情感主旨,此处明显属于解读过度,同样,将“塞上风云解读成“战争风云”也有过度拔高之嫌,背离了写景的根本目的,直接将其理解为隐喻表达,这显然是不当的。

2对“江间”进行了想象描摹,用“一望无际”来修饰,来体现其广度,是值得肯定的,因为由于古典诗词的点面感发式的语言特点,江间也可以作为一个画面的“点”,而不仅仅是“波浪”的定语。更难的的是,该生添加了一个意象“狂风怒吼”,来解释波浪形成的原因,更加有画面感。但是对于“兼天”的还原不够,仅仅解释成为“连天”是不够的,因为这里要求还原一副“波浪涌向天际”的纵向的有下到上的延伸感。而下一句对于“风云”和“接地阴”几乎没有翻译还原。

颔联和首联都属于写景,但相对于首联的秋气充塞、万物萧森的整体感而言,颔联着重于从“江间波浪”和“塞上风云”两个点来具体点明夔地深秋特征;如果说首联呈现的是静态的秋景,那么颔联表现的就是动态的秋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在于,波浪在地,却说向天际奔涌;风云在天,却说接地而阴。作者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虽然是具体的“点”的描写,但和首联一样,同样体现了一种贯彻天地之感。

教师还原意境示例:

巫山中的江水波涛翻滚,涌向天际;山间的阴云密布,飒飒的秋风从云层中跌下,直扑大地,搅动了宇宙,给万物覆盖了一重阴气。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在这里,我已看过两次菊花开放,想起故乡,不知花是否如此般绚烂,不禁终日感伤流泪。茫茫江面上,只有一叶孤零零的小舟随着水波来回飘荡,仿佛要挣脱那系紧的绳子,正如我牵挂故乡的心。
   2:一丛稀疏的菊花又开放了,看着那些下垂着的灰黄色花瓣,我不禁回想起一年前面对它们悲伤流涕的场景。家乡就在前处,但我却久久只能遥望,乡愁一年一年没有穷尽,菊花一季一季兀自盛开。漂泊的孤舟已经上岸停泊,而我思念故乡的心仍然牵系在故乡,四处飘荡,无依无靠。
分析:

1在为“丛菊两开”和“他日泪”建立关联时,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想起故乡,不知花是否如此般绚烂”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于“他日”所体现出来的异乡滞留之久的情状理解不准确,解读成了“终日”。
   
2对于“丛菊”意象进行了想象描摹,但用了“稀疏”、“下垂”和“灰黄色”这几个词来修饰“菊”。笔者认为,这样理解菊花意象倒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用一组相反的修饰词是不是会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这里理解成姜夔《扬州慢》中写“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之用意是否更好?乐景对哀情的反面衬托意味会更加强烈。但该生对“丛菊两开”和“他日泪”建立关联时的诠释是充分而生动的:“我不禁回想起一年前面对它们悲伤流涕的场景。家乡就在前处,但我却久久只能遥望,乡愁一年一年没有穷尽,菊花一季一季兀自盛开。”但将“孤舟一系”解读成漂泊的孤舟已经上岸停泊,忽视了“系”的“限制性”意思,将“孤舟一系”和“故园心”的关联建立在了对比关系上,笔者认为是不妥的。

   “丛菊两开”和“他日泪”本质的关联在于“两”和“他”,也就是在于“仍旧”这个意思上,“孤舟一系”和“故园心”之间的关联是在“系”和“一”字上,孤舟从我上岸那天,就一直被拴在岸边;而我自从来到异乡,热念故园的心渴望回去,但一直受到各种牵绊无法返乡。

教师还原意境示例

一丛一丛的菊花盛开了,和去年一样灿烂,我今日又再次为它洒下泪花,这泪是否会一直流淌进以后的岁月?一叶孤独的小舟,连同我的挂念故园的热肠,都被一直牢牢地拴在异乡的岸边。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在秋天的时节,人们开始赶制冬用防寒的衣服,站在白帝城的高处,望着千家万户,听到他们急促的捣衣声。

2:大街小巷理妇女忙着赶制冬衣。傍晚,我孤身一人立在白帝城高处的瑟瑟秋风中,听到急促的捣衣声,声声不绝,挥霍了奔波的许多年,我的孤独,依然完美。
   
分析:

1的还原中对“处处”和“催”的解读缺失,对于“白帝城高”理解错误。

2除了同样对“白帝城高”的理解不当之外,“挥霍了奔波的许多年,我的孤独,依然完美。”属于解读过度。
   
寒衣处处催刀尺:字面上看“寒衣”是“催”的主语,但真正内心着急挥动刀尺去赶制御寒衣物的是家家户户关爱亲人的妇女们。“白帝城高”和“急暮砧”之间的关联脱落,密集的暮砧声是主语,“高”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处应当理解成“高处”,“白帝城高”作状语,而真正的动词“传达、传递”残缺,所以这句诗应当理解成:密集的暮砧声一直飘荡到了白帝城的最高处。

教师还原意境示例:

示例:深秋已至,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挥动刀尺急急地赶制家人御寒的冬衣,密集的捣衣声在暮色里一直传到了白帝城的最高处……

总之,意境并非神秘抽象的存在,它的物化形态是意象及其组合体,所以意境实为对意象及其组合体具体而真切的体验。通过这次以以《秋兴八首·其一》为例所进行的意境还原实践,学生和笔者都充分意识到,只有充分还原了意境能接近原诗的情致韵味和艺术风貌。古典诗词意境还原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也应从实践上做出尝试和提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对祖国传统诗性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推广,也关系到新诗诗体的发展与建设。

[转载]赵燕:古典诗词意境还原教学初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