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丧葬风俗不同

 解决人生问题 2016-07-05

13.丧葬风俗不同

【原文】今执厚葬久丧者言曰:“厚葬久丧,果非圣王之道,夫胡1说中国之君子,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哉?”子墨子曰:“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昔者越之东有輆沐2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与居处。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楚之南有炎3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4,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若以此若三国者观之,则亦犹薄矣。若以中国之君子观之,则亦犹厚矣。如彼则大厚,如此则大薄,然则葬埋之有节矣。”

【译文】如今坚持厚葬久丧的人说:“厚葬久丧,若果真不是圣王之道,那怎么解释中原的君子,对它行之不已,持而不释呢?”墨子说:“这就所谓的便于习惯适宜于风俗。从前,越国的东面有个輆沭国,人的头一个孩子出生后就肢解吃掉,称这种做法为‘宜弟’。人的祖父死后,背着祖母扔掉,说‘鬼妻不可与住在一起。’这种做法上面持以施政,下面习以为俗,行而不止,持而不释。那么这难道确实是仁义之道吗?这就是所谓的便于习惯、适宜于风俗。楚国的南面有个啖人国,此国人的双亲死后,先把肉刳下来扔掉,然后再埋葬骨头,才能成为孝子。秦国的西面有个仪渠国,此国人的双亲死后,聚积柴薪把他烧掉。把烟气上升说成是死者登上久远之道,然后才能成为孝子。这种做法上面以作为国政,下面以之作为风俗,行之不已,持而不释,那么这难道确实是仁义之道吗?这就是所谓的便于习惯、适宜于风俗。如果从这三国的情况来看,那么人们对葬丧也还是很微薄的,而从中原君子的情况来看,则又还是很厚重的。象这样太厚,象那样又太薄,既然如此葬埋就应当有节制。”

【说明】至此,墨子终于承认各地的丧葬方式、丧葬风俗不同,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非难厚葬呢?难道只是因为厚葬是浪费钱财?但墨子却没有站在工人的角度想一想,厚葬增加了很多人的就业,使很多相关行业增加了收入。如果都实行薄葬,那么很多人就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再说,墨子所举的例子都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国家,并没有代表性。

——————————————————

【注释】1.胡:(hú壶)《书·太甲下》:“弗虑胡获?弗为胡成?”《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小雅·四月》:“先祖匪人,胡宁忍予。”《诗·大雅·生民》:“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诗·周颂·丝衣》:“不吴不敖,胡考之休。”《管子·大匡》:“胡不行矣?”《礼记·中庸》:“君子胡不慥慥尔。”《韩非子·难二》:“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广雅·释诂三》:“胡,何也。”这里用为怎样、何之意。

2.輆:(kǎi)輆沐之国:古国名,今不详。

3.炎:(yán)古通“啖”。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4.遐:(xiá霞)《易·泰·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中行。”《书·胤征》:“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小雅·鸳鸯》:“君子万年,宜其遐福。”朱熹注:“遐,远也,久也。”这里用为长久、久远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