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险点在哪里和我们应该怎样做小微业务?【深度强文】

 非关非耳 2016-07-05

 信贷经验 | 审贷感悟 | 案例解析 | 行业宏观 | PPP专栏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订阅


作者|金融布衣

本文作者系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长三角分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金融学博士。应作者之意,隐去真名。


小微业务发展及风险防控思考系列3

小微企业现状与授信风险来源


在分析小微业务的授信风险前,让我们来看看我国小微企业的现状。

 

2013年末小微企业整体情况:

 

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万个)

企业法人单位(万个)

合计

(万个)

企业法人单位资产(万亿)

合 计

3279.1

785

4064.1

138.4

工业

176.9

234.2

411.1

40.8 

建筑业

18.5

32.2

50.7

5

批发和零售业

1642.7

272.9

1915.6

15.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878.6

24.7

903.3

6.7

住宿和餐饮业

240.8

18.9

259.7

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0.6

21.3

31.9

3

房地产业

5

19.8

24.8

19.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0.6

78.4

109

36.8

其他未列明行业

270.6

77.7

348.3

9.3

(注:以上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三普数据整理而得,其中工业由: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采矿业三大行业的汇总数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小微企业(在银行的信贷实践中,小微企业的统计口径中也包括个体经营户)总数大约在4000万左右,其中近一半集中在批发零售业,数量为1900万,第二大行业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数量为900万,约占总数的22%,第三大行业集中在工业,数量为410万,约占总数的10%,第四大行业为住宿和餐饮业,数量为260万,约占7%。这四大行业里的小微企业数量已经约占小微企业总数的85%!

 

但是,银行在做小微企业事不仅关心户数,也关心能做到多大的资产规模,现有的统计数据中只有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规模数据,没有个体经营户的资产规模数据。

 

在这里我们粗略假设个体经营户资产与小微企业法人单位资产大致相当,也为138万亿,两者合计总资产为276万亿左右,那么根据银监会公布的2016年一季度小微企业贷款的有关数据“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30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户数1246.22万户”来估算,目前我们贷款余额不足小微企业资产的10%,户数约为小微企业总数的30%,小微业务的还是有比较大的市场空间。

 

如果我们结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行业分布来看,就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国近十年小微企业行业不良率

 

指标名称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采矿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房地产业

2005

11.93

2.66

4.81

5.24

2.34

4.66

20.45

24.94

9.20

2006

10.40

2.18

3.74

4.27

2.02

5.33

17.30

19.55

6.61

2007

8.89

2.39

3.27

3.35

2.10

5.55

13.92

16.11

4.91

2008

3.30

2.09

0.68

1.71

1.59

3.32

4.08

7.70

3.35

2009

2.58

1.41

0.38

1.32

1.29

2.62

2.71

4.82

1.93

2010

1.87

1.19

0.25

0.77

0.97

1.93

1.56

3.01

1.26

2011

1.54

1.03

0.27

0.66

1.09

1.44

1.16

2.56

0.97

2012

1.60

0.72

0.22

0.57

0.82

1.44

1.61

1.89

0.71

2013

1.79

0.51

0.31

0.50

0.68

0.95

2.16

1.27

0.48

2014

2.42

0.34

1.04

0.72

0.52

1.15

3.05

1.47

0.50

指标名称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个人贷款:其他

2005

13.54

12.73

1.97

4.80

1.72

4.33

16.28

5.82

2006

10.61

13.60

1.40

4.80

2.39

4.31

14.85

5.41

2007

8.02

11.16

1.27

6.01

3.79

5.68

13.12

6.21

7.57

2008

1.84

4.17

1.14

2.63

3.24

2.60

6.08

1.48

1.78

2009

0.90

2.98

0.37

1.68

2.29

1.61

3.24

0.44

1.41

2010

0.73

1.88

0.39

1.29

1.64

1.03

1.76

0.60

1.01

2011

0.60

0.93

0.33

0.98

1.62

0.73

1.19

0.70

0.84

2012

0.47

1.05

0.19

0.87

1.20

0.46

0.91

0.43

0.85

2013

0.29

0.68

0.11

1.05

0.89

0.18

0.57

0.32

0.93

2014

0.33

0.66

0.08

1.43

0.58

0.11

0.65

0.25

1.19

(注:以上数据根据wind资讯和银监会统计数据整理而得,工业在这里拆分为: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采矿业)

 

细心观察这组数据,第一,从横向上看,小微企业集中的四大行业(除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不良贷款率历年来都显著的高于同时期的其他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两大行业尤为明显。

 

第二,从纵向上看,一旦经济周期下行,小微企业集中的四大行业(除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不良贷款率会呈现明显的逐步上升的趋势。如2011年-2014年的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多年来,我们常听到小微企业授信风险高,在这里我们得到了实际数据上的支持和验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从2005年-2014年的不良率好的出奇,这可能与近十年来互联网购物的兴起,高速公路、铁路、民航等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有关)

 

以上是从我国近十年来行业不良率的角度来看小微企业的授信风险。我们能不能直接从企业规模的角度来看不良贷款率呢?笔者尽力搜集了这方面的信息,很可惜,国内这方面的数据只是零星的见诸于报端,银监会有一个普惠金融部主管小微企业,不定期的公布一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情况,这应该是国内最权威的小微企业银行贷款数据。可惜,公布的相关数据很少,时间也不连续。最新的数据是2016年3月末小微企业不良率为2.7%,较各项贷款平均不良率高0.65个百分点,也就是高26%。2015年和2014年的数据是笔者根据网上相关报道整理出来的。2015年3月末小微企业不良率为1.89%,较各项贷款平均不良率高0.5个百分点,也就是高36%。2014年3月末小微企业不良率为2%,较各项贷款平均不良率高0.96个百分点,也就是高92%。这是全国平均的数据,笔者的亲身感受与此有些不同。2011年以来的经济下行期,根据笔者所在的长三角地区的感受是小微企业的不良率高出平均不良率的一倍左右。本次经济周期中,银行最先感受到的不是小微企业不良,实际上始于长三角地区的不良风暴,最先发端于中小企业,突出表现为上海的钢贸企业和江浙的传统出口导向的加工制造企业,而后向珠三角、山东全国扩散,这是第一波不良潮,真正意义上的小微企业不良潮2012年下半年才开始出现,民生、招商等传统小微业务银行的不良率节节攀升。2014年初开始大企业不良潮接踵而来。但小微企业与传统大中型企业一个最突出的不同特征是,小微不良暴露时更为充分,不像大中型企业那样,地方政府出于维稳需要,极力保护,不让其暴露,所以现在所说的“僵尸企业”基本上都是大中型企业!

 

这可能是中国特殊国情导致的特殊现象:小微企业因其小,单个企业出了事也影响不大,所以政府不管,不良充分暴露,不良率高,大中型企业出事政府干预,不良隐藏,不良率低。这是在实际分析中我们必须知道的一个事实。但即使排除这些因素,小微企业的不良也是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的,具体原因下面会分析。这里给出一个国际数据: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大、中、小企业的贷款不良率分别为3.9%、5.7%和7.4%,小企业的风险比大中型企业分别高46%和90%。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涉及到小微业务授信风险来源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小微业务的授信风险来源:

 

一是,小微企业方面的原因。

 

1、小微企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中游,因其规模小,在与上下游谈判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同时面对上下游的压榨,资金链紧张,极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这一点在批发和零售业中表现明显。

 

2、因其小,资本实力弱,多数小微企业集中于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等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和领域,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在行业整体发展向好时,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一旦行业下行,往往最先受到冲击,由此造成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较短,这一点在制造业中表现明显。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2012年在金融时报上的文章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3.7年,小微企业平均寿命则仅为2.9年。”

 

3、小微企业因其小,无力聘请专业人才,管理层薄弱,经营决策往往缺乏严谨科学的分析和规划,仅凭实控人的个人水平和经验,更易出现决策失误。所以在考察小微企业时,银行要重点考察实控人的能力、见识、格局以及人品。

 

4、小微企业逃税避税现象普遍,公司账和个人账不分,财务信息混乱,这就给银行判断企业真实经营情况带来了麻烦。我们不能像分析大中型企业那样通过分析审计财报发现趋势性变化和可疑点,然后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调查分析,进而做出判断。在实践中,银行必须设法找到一个“抓手”,通过它可以在不依赖企业提供财报的情况下,把握住小微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情况。

 

二是,银行方面的原因

 

1、银行拓展小微业务时没有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我国银行业拓展小微业务的历史较短,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小微业务管理体制是从传统的大客户、大项目照搬过来的,无论是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奖惩机制、风险管理等都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体制,在实际业务中往往束缚小微业务的发展,也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2、小微业务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小微业务的信贷人员很多是由零售业务转过来的,做房产按揭的来做小微企业贷款,卖理财的也来做小微企业贷款,他们没有行业经验,不懂企业运营规律,甚至不会看财务报表,这样素质的信贷人员来做小微业务,风险可想而知。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让大企业的客户经理来做,很简单:一个客户经理累死累活,做了个2、3百万的客户,利差再高,得做四五十户才能赶上一单1个亿的大客户的收益,如果考核的标准不明显倾向于小微企业,大家当然都愿意做大客户了。

 

从理论上说,任何授信业务的风险都来源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节约资金在出借方和需求方融通时的交易成本,它的职能是发挥中介作用,收集出借方的资金与信息,收集需求方的信息,判断风险,同时提供资金给需求方。

 

小微业务的授信风险高,根本原因是在于处理小微企业的授信申请时,银行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小微企业在申请授信时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可以用下图表示:


 



小微业务发展及风险防控思考系列4

小微业务怎麼做?


最后来谈一下,商业银行如何做小微业务的思考,只谈干货。

 

从前三篇的理论分析、同业实践中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要做好小微业务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必须找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抓手。(借助外力,选准切入点、“信息中枢”)

 

2、小微业务首要防范的不是个案风险,而是系统性风险。(风险管理架构的设计,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定,风险制衡。选准行业、设计方案,没有行业风险,个案风险才可以通过大数法则来解决。)

 

3、标准作业,规范审批(不同方案调查内容模板化、表格化,审批判断有标准,有依据)


4、批量营销,综合开发。(散点营销不可取,成本负担不起,效率提不上来。综合开发,既提升收益又防范风险)

 

具体谈一下怎么做:

 

为了防范小微业务的系统性风险,在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架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和制定时要考虑相互制衡,小微业务既可以像工商银行那样划入大公司业务下,也可以像民生银行那样归入零售条线,还可以像富国银行那样独立为小企业金融,但不论是那种组织架构,必须保证小微业务营销和风险审批的相对分离,既要有合作也要独立,确定业务拓展方向、风险偏好、业务流程、客户准入标准等时业务条线和风险条线要相互合作,充分沟通,而具体到方案设计、个体审批时风险条线必须保持独立客观。这是个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才能考虑接下来的做法。

 

首先选准行业,行业的选择至关重要,行业整体发展向好时,该行业中的小微企业存活率较高,“大河有水小河满”。做小微业务时,一定要有对想要介入的行业有一个前瞻性的判断,这个行业未来两年左右会怎么样?如果稳健、向好那么可以大胆介入,如果衰落、走下坡路,那么就要谨慎小心。小微企业集中的五大行业:批发零售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每个大行业都可以细分为多个子行业、甚至孙行业。比如说这几年批发零售业的不良率较高,但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钢贸、煤贸、铜贸等大宗商品的批发业上,不是所有的批发贸易企业都有问题。制造业的不良率很高,但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中,一些新兴产业则逆势发展,如这两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就发展的很好。行业的前景分析可以借助外部专业机构比如说银联信、世经未来的帮助,可以通过研究行业内上市公司来判断,上市公司一般是行业内的标杆龙头企业,公开信息较多,通过它们来判断行业未来的走势是比较可靠的,wind资讯里面的数据和信息可以参考。行业选择的功课没有做好,选错了行业,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那么什么样的行业当前风险小,归纳起来就是大民生、弱周期的行业。具体来说,吃喝玩乐,医食住行用。喝:酒水饮料,玩:旅游休闲,医:医疗保健,住:住宅住宿,行:物流运输,用:大件耐用品。围绕这些行业来做小微业务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小。

 

这轮经济周期中有个别银行的小微不良率超过20%,具体分析起来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前面说的组织体系和风险架构上没有相互制衡,为了业绩指标的压力,贷前袋中贷后形同虚设;二是行业选择上犯了错,很多钢贸支行、煤贸支行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选好行业后,接下来是找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抓手。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银行授信的基本问题,小微业务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但是我们观察发现,一个行业或产业内往往存在着一些主体,它们作为行业内“中枢”存在,众多中小微型企业或围绕着它们得以生存和发展,或借助它们维护自身利益,反映自身诉求。它们掌握着这些企业的资金往来、货物流转、生产能力、供销数据、交易记录等关键信息,笔者把它们称为行业内的“信息中枢”。这些“信息中枢”可以是行业内的核心企业、可以是行业协会、商会,可以是中介平台,也可以是政府主管部门等等,我们可以借助这些“信息中枢”,作为切入点,去拓展小微客户群,充分利用这些主体拥有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大数据”的这个抓手去收集小微企业的关键信息,解决小微业务风险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事半功倍。举例来说,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的“商圈战略”和“产业链战略”,围绕供应链中的战略客户,拓展其上下游的小企业;围绕商贸集聚圈,积极拓展汽配市场、建材大市场等大的综合性市场、大商场里的小微企业客户;围绕商会、园区集群,与多家商会、协会合作拓宽获客渠道。兴业银行与当地物流电商交易平台合作开发“兴业运通贷”产品。依托该平台上发生的真实运输贸易背景,向货主方发放单笔50万元以内的信用免担保贷款,用于物流公司运费的“受托支付”,并锁定货主方的回款路径用于还款,实现“贷款、回款和还款”的资金闭环循环。中国银行与京东商城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通过订单、应收账款等信息为供应商弥补资金不足和打破周转不灵的瓶颈。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共同推出网络联保信贷模式,依据阿里巴巴集团掌握的大数据,为阿里巴巴集团内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这些都是利用“信息中枢”这个抓手来解决风险判断难题的例证。

 

行业选好,抓手找到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方案的设计了。方案设计的原理是在弄清产供销等生产经营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小微企业能够维持正常运转,保证还款来源的核心能力是什么?银行怎样能够准确获得判断企业这种能力的信息?如何结合企业的营运周期,结算周期,合理的设定贷款金额和期限?方案设计的核心是充分利用行业内“信息中枢”这个抓手的作用,解决信贷审批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方案设计中要明确客户的准入标准,业务营销部门在调查阶段需要搜集的信息和资料,“信息中枢”在其中的职能和应配合银行做的具体内容,贷款金额、期限、还款方式确定的具体标准等等,在方案设计中要多与“信息中枢”讨论交流,多与目标客户沟通了解,力争让设计出来的方案真正达到既能控制住风险又能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特点。

 

接下来就是标准作业、规范审批。笔者认为国内银行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富国银行那样大规模的应用信用评级模型来自动做出贷款决策。(即使是富国银行,其三分之二的贷款决定由计算机自动做出,还有三分之一也是由信贷员复审后做出)但是,富国银行经营小微业务的理念,我们可以借鉴。正像第二篇-同业借鉴中笔者介绍的那样,“标准化作业”是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经营模式四大特点之一。笔者这里提出“标准作业、规范审批”把审批单独提出,正是考虑到国内小微业务审批大多数银行仍然需要人工审批的现实。如何做到标准作业、规范审批。笔者的观点就是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全流程进行拆分和梳理,将新业务流程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传统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管理线条太粗,完全可以进一步拆分细化),针对不同阶段制定细化的操作标准和规则,能够量化的内容进行量化,关键的调查内容被确定为客户经理的规定动作,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信息中枢”设计的方案要明确操作细则,尽量模板化、表格化、数量化等等,着力解决银行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的“痛点”。举例来说,你要告诉客户经理怎么收件调查:客户经理必须亲自收集银行流水、现场核实固定资产、收集第三方核心企业出具的证明,防止造假欺诈。如何多维度的信息收集,交叉验证。财务指标与水表电表税表、购销单据、库房出入登记薄的交叉验证,人品与银行信用记录、同业评价的交叉验证等等。你要告诉审批人必须考察验证的内容:对客户经理调查内容的逻辑检验,关键风险的风控措施是否合理有效,贷款额度与贷款用途的关联性,贷款期限设置与还款来源的合理性,申请借款额度在企业所有银行借款中占比的考量等等。

 

最后是批量营销、综合开发。小微业务必须上量,只有规模做上去了,才可能应用“大数法则”覆盖、消化风险。而上量,就不能散点营销,必须批量来做,原因是如果散点营销的话,一笔500万以下的小微业务耗费客户经理的时间、精力、资源和一笔亿元以上的大批发业务几乎是一样的,那么一个客户经理充其量只能维护10个左右的客户,量又怎么能做上去呢?所以必须通过方案设计,形成标准化的东西,批量来做,通过工单式、流水式管理,减少管理节点,形成服务小微企业的特色机制和流程,大幅度降低单户小微企业的维护成本,同时提升服务效率。批量营销来的客户,银行一定要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做深做透这些小微客户,富国银行是这方面的典范,国内银行业中笔者看好平安银行,对小微客户进行综合开发,不单单是为了提高银行收益,它还有一个关键的作用是防范风险,小微企业使用银行的产品越多,银行获取的信息越多,银行对客户的黏性越强,防范风险的手段越多。

 

总结一下,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做小微业务最好的模式就一句话:选准行业、找到抓手、设计方案、标准作业、批量营销、综合开发!



本文作者系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长三角分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作者再三要求博主为其匿名发表,不过,作者提供了一个QQ号:296612601,对发展小微业务感兴趣的同行可与其联系交流。这是作者《小微业务发展及风险防控系列思考》的第二部分。为方便想一次性看到全文的读者,今日第二栏有本系列全文,可进入公众号后查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