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沟里学拳的流年往事”之三:炳师的教法

 昵称烛光2010 2016-07-05

         2005到2008这几年,我在河南省教研室的《河南教研》任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负责小学版和中学版。利用这个机会,我到处跑,希望寻找到真正的太极拳,把我的高血压治好。


        到了陈家沟,认识了炳师之后,我往陈家沟跑的次数越来越多,炳师鼓励我多多站桩,多练静功,少参与展演、竞赛,说那些与功夫无关。炳师又邀请我参加网站的管理,好像是安排了论坛的一个版主。

        炳师的沉稳,大家有目共睹,但是,我就亲见他有一次有点急。有一天,我发现我们网站上有很多错字,句子不通顺的也很多,这与我认识的严谨的炳师有些距离。我短信告诉炳师这种情况,希望引起重视。没想到,当天晚上,收到炳师短信,说,网站已经设置好了,你可以改动任何一篇帖子的内容。呵呵,当时感觉被信任之外,真的感到“亚历山大”额!

        有人看到这里,有人说我扯远了,别急,这就是炳师教我们如何做事、如何修炼了。

2009年,我按照网友提议,希望炳师总结自己的所得,可以出版自己的专著,至少可以录制一套自己教学的老架一路。

炳师听了,半晌不言。然后平静地说,拳术方面,自己感觉没有新探索,写什么呢?老架一路的视频已经出版很多,还需要我么?

        我与炳师的看法不同,在教法上,炳师是有很多独创的。比如,他的教学的包容性就很值得探索。

        有一次,炳师尝试上网络课,有个提问非常有意思:“丹田到底有多大?”当时有网友说有玻璃弹球这么大,也有的说有乒乓球这么大……我沉下来体会,感觉与我的小肚子一样大,甚至还要大一些。大家各抒己见,炳师最后说,丹,是一点,田,是一片,因人而异,只要做到端正、放松,你感觉多大都是对的!这是我听到关于丹田理论最令我愉悦接受的一个!

        炳师还善用比喻,使得不好体会的内容形象化。

2007年10月,我们又去找炳师,恰遇山东的“往往”,于是一同学习。那一次,我学得了“大小齿轮原理”。

        炳师先设问:“我们太极拳运动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思考,不敢随便说话。

        炳师自己回答说:“我们就是要动中求静!这个“动中求静” ,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去动,而是如何去静!”

        太极拳的“动中求静”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去动。如何去动呢?炳师说,要以丹田为核心地动,以腰为轴地动。



      炳师说,丹田是小齿轮,身体的四肢及其他部位是大齿轮,小齿轮微微一转,大齿轮就要转动很大了。

一个比喻,明明白白地讲清了太极拳运动的规律。

        还有一个比喻,值得探索,就是“吊桶打水”。

        “吊桶打水” 的比喻,是说呼吸与丹田关系的,炳师说,呼吸很像吊桶打水——吸气的时候,如同吊绳把桶一直送到丹田,呼气的时候,如同将吊绳割断,让水桶自由沉下。诸君,我写的太快了,悟不悟,由你了!

        有一天,炳师说了一句话我怀疑了,他说,练拳越慢越好。我心里质疑——太极拳不是讲究无过无不及么?凡事过犹不及怎么讲呢?这次探索,又涉及了炳师教学的真实、率性。

        炳师说,站桩的时候容易松下来,在动作运行中,不知不觉的又紧起来,怎么办?需要慢一点,给自己时间,提示自己和体会松沉,也就是说,在拳架中,要体会到站桩的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体会松沉中正。

        在和炳师独处的时候,我把我的疑问说出来,炳师对我说,我们都习惯于快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是要慢。动作稍快,就来不及体会内在的变化了。我们没有真正入门之前,就是越慢越好。慢慢寻找身体中的松、正的感觉。如何“动中求静”?就一个字——“慢”,去体会两个字——“松”、“正”。

        我问如果您给我个人一个建议,您认为,老架一路我们要打多长时间?

        炳师说,至少25分钟,可以半小时以上,最好能早晚要各打两遍。

        这样练了两年,我的高血压不药而愈了,到现在,我竟然连感冒也没有得过,呵呵呵,神奇吧!

        炳师是个十分真实的人,别人说的,书上说的,他不会去机械重复,他只说自己已经体会和确认的东西。我辈有幸,遇到这样的师父,夫复何求?

        那天回来,我在日记里写道:“做个明师,是需要底蕴和勇气的,底蕴就是学识、经历和思考,勇气则是为人及为人师的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