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厂】南菁书局:经解之续,书院所刊(下)

 真友书屋 2016-07-06

书院建成两、三个月之后,黄体芳就请张文虎来任该书院的院长。那个时候,张文虎已经76岁了,并且患有脚病,因为走路困难,所以他不愿意外出任职。但那时张文虎在学界的名声已经很大,所以黄体芳再三邀请,张推辞不过,于是在弟子的陪同下来到了南菁书院。他在此任职四个月后,因为脚病复发而辞职。返回故里,一年多后就去世了。

 

景色优美的校园


张文虎离职后,黄体芳又聘请黄以周任南菁书院院长。黄以周也是经学大家,他从光绪十年到二十四年,一直做本院院长,但在这期间,缪荃孙也来书院任院长。一座书院同时有两位院长,这倒是很罕见的一种安排。据说这种安排的原因是:黄以周只熟悉经学,而对诗文则少有措意,请缪荃孙来,就是为了能让学生们在经学与文学方面得以全面发展。这两位校长同处一校,据说关系处得很好。

 

南菁书院旧址


光绪十一年,黄体芳卸任,接任者是大儒王先谦,王对南菁书院的最大贡献,就是于此书院开设了南菁书局,其开设此局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刊刻《续皇清经解》。阮元所主持刊刻的《皇清经解》在清代经学史上,影响巨大,然而该书所收的范围主要是清嘉庆之前的经学著作,而在此之后又产生了数量众多的相关研究成果。其实有不少的人都想仿照阮元的《皇清经解》接着续刻该书,比如俞曲园曾经就有过这种想法,他在《春在堂随笔》中说:“江浙之开书局也,余曾有续刻《皇清经解》之议。因博访通人,搜罗众籍,戴子高望以书目一纸见示,采撷略备。乃当事诸君子,莫有从余意者。余穷老且病,此志终不果矣。”看来想做此事的人众多,但真正能够实施却并不容易,而王先谦却想完成这个壮举。

 

古石构件改造成的座椅


当然,做这件事情首先要得到朝廷的批准,于是他就在光绪十二年六月十九日给皇帝写了份奏折。在这份奏折中,他首先提到了《皇清经解》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力,而后说此书出版后六十多年,又产生了许多相关著述,所以他想将这些著作汇在一起,予以出版:“臣昔于阮元所刊《经解》外,搜采说经之书,为数颇多。抵任后,以苏省尤人文荟萃之区,檄学官于儒门旧族留心蒐访,时有采获,共得书近二百种,都一千数百卷,类皆发明经义,为学者亟应研究之书。”

 

池塘边的碑廊


但是,要出版这一千多卷的大部头,无论古今,都会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关于费用的来源,王先谦在奏折中向皇帝做了具体的汇报:“稔知宁、苏两书局近来经费不甚充裕,未能刊此巨帙,因就近于江阴南菁书院设局汇刊,曾函知督、抚臣在案。臣已捐银一千两,鸠工缮写。惟此项刻赀为数较巨,容再函商督、抚臣转谕僚属量力捐助,本省绅士及他省官绅有好义乐输者,亦从其便。臣委派书院董事兼管收发银钱书籍事宜,并饬江阴县知县稽查董理,事事务从撙节,期于工归实济,费不虚糜。书成后,仿汉代碑阴之例,将捐助官绅衔名银数付刊一卷,俾垂久远。仍虑经费或有不敷,臣于考试苏州时,与抚臣面商,在苏局分刻数种,亦经抚臣允诺。”

 

全都包上了玻璃


王先谦说,为了刊刻这个大部头,他在江阴南菁书院内开设书局,同时他把这个举措还分别报告给了本省的领导,而他本人率先捐款一千两白银,以此作为刊刻之资。显然,这笔资金的数额不大,所以他提出要进行募捐,并说等到这部书刻成之后,他会专门刻一卷《芳名录》,以表彰这些为本书做出贡献的人。

 

书院当年的旧景


王先谦详细讲述这些细节的原因,是想向皇帝表明他刊刻这部大书不会向政府伸手要钱。不要钱还能促进文化事业,皇帝当然同意,于是光绪就在奏折上批了三个字——“知道了”,那言外之意应该理解为:你们看着办吧。

 

文保牌在这里


于是王先谦就通过各种关系开始拉赞助。他拉赞助的方式除了请人出资之外,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其他官书局代刻。江阴处在苏州地界,他当然首先想到的就是苏州官书局,另外,江阴离上海也不远,并且王先谦是长沙人,所以他在长沙也有关系,因此,《续皇清经解》的刊刻除了南菁书局,另外的三个地点就分别是苏州、上海和长沙。


王先谦辑《皇清经解续编》书牌,清光绪十四年南菁书院刻本


这件事记载于王先谦《葵园自定年谱》中:“《皇清经解续编》刊成。余奏刊《经解》后,到苏州晤崧镇青中丞骏,与商此事,慨然允苏局助刊四百卷。仁和叶淮生主政维幹在上海主书院讲,亦愿在沪助刊。余复设局长沙、江阴两处,延亲友分董其事,成书一千四百三十卷。广丐同志鸠集五万余金,以二年余获成巨编,非友朋佽助之力,不克至此,诚厚幸也。”

 

王先谦辑《皇清经解续编》卷首,清光绪十四年南菁书院刻本


这部大书的刊刻,主体部分当然还是在南菁书局,而本地的主要刊刻者,是江阴的宝文堂书坊。赵统在《南菁书院志》中,引用了宝文堂后人王德育所撰“宝文堂书坊的木板印刷”一文,此文中有两段提到了宝文堂给南菁书院刻板和刷印之事:“我祖父王利宾,……当他继承‘宝文堂’全部家业后,……中医书籍销路极畅,我祖父为此奔波各地,广购中医书籍木板,及时印刷销售。……如《临诊指南》一书,曾远销日本东京等地,而且颇受好评。”

 

江阴宝文精造书籍印记


即此可知,王先谦当年请其他三地所刻之板,也都运到了江阴,因为放在一起才能刷印成一部完整的书。这套书板总计有17362块,确实是个大部头。该书刊刻出来后,风行海内,成为了晚清著名的经学丛书。这部书因为名气大,故刊刻完成之后,一直刷印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每年大概刷印20多部,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这些书板全部毁于战火。

 

江阴宝文精造书籍印记


《续皇清经解》刊刻完成之后,王先谦也觉得自己做完了一件大事,于是他给该书写了一篇序言,讲述了本书的来由:“道光间,前大学士臣阮元总督两广,荟萃国朝学人撰著刊于粤东,为《皇清经解》千四百卷,鬯昭代之儒风,导后进以绳矩,优优棣棣,观者美焉。今距粤东刊经之日逾六十年,中间寇难迭兴,烽警相望,而率土人士,内函贞固之气,外炳文明之姿,枕席可安,弦诵不辍,纂述之盛,视承平时抑无多让。幸值神武耆定,寰海镜清,不于斯时裒集遗编,赓续刊布,惧弥久散佚,曷以称圣天子勤学右文至意。光绪十一年,臣奉恩命视学江南,抵任后,檄学官覃心蒐采,合臣旧藏,掇其精要,得书二百九部,都千四百三十卷。奏请设局刊刻,经营三载,工乃告成。”

 

图书大楼


于是王先谦又在光绪十四年给皇帝写了份奏折,他在此折中汇报了刊刻的情况以及具体的花费,并且说所募捐来的资金还剩余三千多两。他把剩下的部分又交给了当地的商户去赚利息,以此来维持书院的运行,同时他告诉皇帝说,这部大书已经刊刻完毕,因此“书局即行裁撤”。


真不敢相信这竟然是中学的体育场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南菁书局后来还刊刻过《南菁书院丛书》,并且王先谦还给该书写了篇序言,此序的第一句话就是:“光绪戊子秋,予刊《皇清经解续编》成,时试事既毕,还暨阳候代,检旧藏及近得之书,裨益艺文者尚数十种,遂以余力促召梓人刊为丛书。”后来南菁书院还刊刻过《清嘉集》等书,而此书局究竟终结于何时,我却未查到确切的说法。

 

校门的正前面


第二天一早,顾晟楷和陈龙带我前往南菁书局原址,此处今为南菁中学初中部,今日是星期日,学校仍然放假,但陈龙已经找到了熟人。来到了学校的大门口,陈龙报上领导的名字,于是我等得以开车入内。

 

旧校门的内侧


此校处于江阴市的中心位置,然而校园面积却比想象的大许多。在校园内,到处都能看到沈鹏先生的题字,可见本校因为能有这么一位书法家而颇感骄傲。然顾兄告诉我,沈鹏在当地的故居却被拆掉了。沿着学校的左路前行,来到了校史陈列馆。此馆的大门紧闭着,陈龙说里面的展板已经搬到了新校区。在校史馆的右侧,有着一亩大的水塘,水塘的边上即是碑廊。在碑廊的入口处,有着江阴市级的文保牌,这里的碑全部用玻璃框保护了起来。

 

讲堂介绍牌


沿着右路继续前行,来到了书院原有的正门,正门的前方有一口古井,古井的旁边立着左宗棠的雕像,然而后门却上着锁,陈龙说旁边的天桥可以翻过,于是沿此登上,站在上面下望,原来这个天桥通往面积很大的体育馆。一所中学能有正规的体育场所,这在他地不敢想象。

 

威武的左宗棠


沿着南菁中学右路往回走,看到了新建的图书大楼,而楼旁则有讲堂匾额,即此可知,这里当年是南菁书院的讲堂位置。而另一个院落月亮门两侧,则是左宗棠所书的对联。这副对联的正前方有着面积不小的绿地,绿地之内散落着一些书院当年的石构件。继续前行,我看到了一棵粗壮的古藤,旁边的介绍牌称,这正是当年的原物,我觉得这架古藤正用自己顽强的生命预示着南菁书院的枝繁叶茂。

岁老根弥壮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