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依旧—林绍灵水彩欣赏

 三合堂小伙计 2016-07-06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小桥流水最体现江南美,乘船游湖不想醒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直能够感受到林老师在艺术道路上的努力,以前对林老师的印象是他画的人物,脸上光影特别有意思,神态十分传神!近来看到了林老师许多风景作品,林老师画江南已经快十年了,这次发表的是江南系列大部分是近年的作品,很多都是今年刚画的,下次还会为大家分享欧洲写生的作品!


从老师的文中也了解到林老师对对景写生的一份坚持,我一直很喜欢看画家的自述,因为会被画家情怀所感染和启发,然后再看看自己...




林绍灵,1957年3月宁波出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1995年 《走进阳光》获首届中国青年水彩画大展新人奖(画展最高奖)
1996年 《走向光明》获第三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览金奖

2010年《风雨兼程》获第九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中国美术奖提名





画家自述


五十岁后我曾经有过创作低落的时段,现在想起来却是我艺术道路上摸索前行所值得付出的代价。几十年来画画所获得的所谓成绩,使自己陶醉于在既有的绘画道路上惯性前行,


对“术”的留恋不知不觉中会超过对“艺”的思考。当我回头考量过去的画作,猛然感到:我“心”的位置似乎并非真正融化在画中,一直努力画着




在意的只是满足所谓眼睛与技术的真实,那种我所追寻的随心所想、随心所欲能表达的“内心”的畅快境界,似乎离我还很远。于是,我停下了笔。


与古典时期伟大的画家们记录历史的功用不同,在当今触手可及的甚至泛滥的图像前面,画画还有必要充当照相机吗?应该怎样演绎“我”的图像呢?



于是,我首先努力着在创作时与照片渐行渐远,改变以往创作过于依赖图片的当今美术界普遍存在的习惯。

思绪即形象。





古人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尝试着用内心去遐想我曾经生活过的江南情景,如梦似幻,任凭记忆去形成画面,触发我的创作激情。于是我迅速用草图记录,感到成熟即投入创作。


如此数年的探索,当我废画成堆之后,我竟渐渐感到心中的期待在呈现,情感成为创作的冲动,思绪化为艺术形象。我体会到了内心的丰富与多彩,情思与激情喷涌而来,闪电般灵感稍纵即逝,恣肆飞白的笔意直追胸臆,使我不得不忘我地创作…




扫抺中画面透出期待的效果,却而又因水色斑斓、轮廓朦胧,画面竟有意想不到之美—这就是水彩的魅力。这惊喜,令我感到了画画的快乐。


朋友们说我的画有了些许唐诗宋词的意趣,也有人感到了画中江南的熟悉场景,其中的故事他们亦能道来。





我却以为,以前画画离不开相机,那不是用我的眼睛看景。好比是我上人家的饭店吃饭,虽各有风味,味道也不错,但恐怕不是自己最习惯的口味。而我现在用自己最熟悉、内心最感动的情感去画画,却似自己采购食材,自己在做菜,这味道必是自己最喜欢的口味,是我妈妈、街坊或一个地区、甚至是民族习惯了的味道。

我想

这味道是不是就是民族性的味道呢?
我画着画着就想到了这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