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华侨中学 徐 道 安 段青老师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回答通用技术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我想,通用技术教学目标即通用技术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它是指示学生通过一定的技术过程所形成的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途径使学生的学习获得自己最佳效果的组织形式。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航标灯,课堂教学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渠道。那么,通用技术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呢?我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落实。 一、教师要把握好通用技术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首先要学习领会好国家设计通用技术课程的目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已经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础的目标体系。课程标准明确了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通用技术教师要根据目标结合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把它进一步细化分解落实到每个课时的教学中去。并要注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呈现目标。特别是要把握三维目标不同水平的要求。教学目标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结果的表现形式,不能用笼统的词语来表述,要明确提出落实目标的行为动词,如“识别”“选择”“绘制”“安装”“画出”等,例如《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简单结构的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设计一个简单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能选择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就把标准提出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学习习惯”的目标分解细化到本课时中。 把握教学目标的定位后,要求教师在讲课之前明确地提出对学生的期望。一旦教师的期望成为学生实现的目标时就具有了激活功能,从而激活与之相关联的知识和经验。 把握教学目标的定位后,要求教师注意目标偏差校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为防止偏离教学目标而“失控”,各阶段为防止远离预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测验是为了发现教学效果与掌握标准之间的偏差。一旦发现偏差要及时进行校正,纠正偏差,使各个阶段都符合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只有各个阶段保质保量不出偏差,才能使全过程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亲历技术学习过程来落实教学目标。 当今极少有产品是偶然被开发出来的。相反,几乎任何一项技术都是系统地解决问题的设计过程的产物,而设计过程就是将设想转变成最终产品的过程。设计过程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如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空间想象、批判性思维和推理。还需要动手能力,如测量、画草图、绘图和使用工具。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极有价值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亲历包括设计、制作、试验、交流、优化、评价在内的技术学习过程来落实教学目标。 例如,在《技术与设计1》“发现与明确问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对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接下来我指导学生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情况详细列出设计要求,考虑得越周到越好。我通过引导学生亲历技术学习过程来落实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并加强了设计中的过程评价。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使学生产生多样化的思维,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方式学习来落实教学目标。 从信息论来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存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研究性学习(这里指课堂上的探究——研讨式学习)等主要信息交流方式。上述四种信息交流方式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缺一不可,当然不是在一个课时里四种信息交流方式都要用到。在这里我着重强调第四种信息交流方式,通用技术教学要结合技术自身的特点,将新课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 在《技术与设计2》“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的教学中,由于结构设计本身就富有很多的探究因素,这为运用探究学习方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结构设计的事例很多。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爱好,选择一个设计对象或项目。在进行设计前,我要求学生从功能的角度对设计对象进行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分析,从既满足功能要求又做到轻便、美观等角度思考设计方案和选择材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在设计方案的构思时,要求学生设计的草图要能清晰地显示出设计对象的骨架形式、尺寸比例等,然后就草图的方案与小组同学共同商讨,采用合作性学习方式。设计方案确定之后,我要求学生绘制出比较规范的设计图纸,并按设计图纸与小组同学确定在共同任务中个人承担的责任,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共同制作模型或原型。这样,既实现了技术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又落实了本课时要“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其模型或原型”的学习目标。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程度,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培养了人际交际和沟通能力,形成了协作、分享和共进的精神。 在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化方式学习时我体会到,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 四、教师要通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来落实教学目标。 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要真正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案例: 我在教“简单结构的设计”一课时,不是直接讲结构设计对我们生产、生活多么重要,而是把我收集到的4张本月12日的海口晚报发给学生看,问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与技术设计有关的新闻,学生很快发现了头版所登的我国第四个航天发射基地要建在海南的新闻,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我问学生:“我国前三个航天发射基地分别在何处?”,学生几乎是齐声答出:“酒泉、西昌、太原”,然后,我再回到结构设计上来,建航天发射基地能离开结构设计吗?不能。开发任何新产品都离不开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呢?无论是设计卫星发射中心还是设计一个相片框都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接下来的课非常好上,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最后,我让学生设计简易相片架,要求水平要超过教科书中的三个方案,因为你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在相框和支架的设计上都要有创意。我用目标激励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方案要到老师这里存档,你所做的模型或原型还可送给你最要好的同学,因是自己亲手所做,比买贵重物品相送更能表达纯洁的友谊。最先设计出来的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方案并讲解方案的结构和设计思想。学生设计热情非常高涨,每个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所做方案各不相同。老师在同学中巡视,对于所设计的方案有创意的同学,老师在成绩册中当场予以记载,并要求课后用A4纸画好交老师存档。 我想,这堂课我真正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我体会到只有在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上才能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不能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不能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决不能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甚至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来遮蔽了对学生进行自主人格培育的光芒。 五、教师要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挖掘来落实教学目标。 通用技术具有突出的技术性特征,技术素养的培养自然要对技术思想和方法加以关注。只有超越简单的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深刻地理解技术方法与技术思想的精髓,才能适应学习、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技术始终处于迅速变化之中,当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之后,必然要面对不断发生的技术条件的更新换代。因而,要让学生适应社会的生活方式,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较多掌握可广泛迁移的知识与方法。学生只有对技术思想和方法有所理解和掌握,才能将其迁移至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发挥思想和方法的作用。 高中学生对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都可能达到高级水平,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有能力进行技术的深层次挖掘, 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领悟技术的独特价值。因此,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领悟,关键不在于学生能不能,而在于教师是否想到,是否关注。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例子: 在讲结构的思想方法时,我不是先讲什么是结构,再讲结构方法的重要意义,而是先让学生阅读下面的案例。 从前有两个著名的钟表匠,一个叫霍拉,一个叫坦普斯,两个人各经营一个钟表铺子。但结果霍拉发起来了,坦普斯却越来越穷,最后连铺子也丢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们组装钟表的组合方式不同。每只钟表都由 1000 个零件组成。坦普斯采取 1000 个零件不分层组装的方法;霍拉采取每10 个零件构成一个组件,每 10 个组件又构成 10 个较大的组件,最后用10 个大组件构成整只表的方法。通过计算表明,坦普斯装成一只表平均用去的时间要比霍拉长4000倍。我让学生理解和领悟这个案例中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回答:“分层组装的速度比不分层组装快得多”“不同的结构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接着,我要求学生对层次结构方法进行概括,学生概括出:“所谓层次结构方法是指人们在研究系统时,从系统具有层次性的思想出发,剖析系统是的构成,它的各个要素是如何联结成一个整体的方法。” 我要求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对地球的结构进行分析,学生分析到:“我们把地球来个横的空间剖视,就会看到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这些圈层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我问:“地球一开始就具有这种圈层结构吗?”学生答:“不,它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最初的地球是一个冷凝的匀质的球体,各种物质元素都混杂在一起,后来,随着地球温度的不断升高,地球物质发生熔融和分化,形成了地核、地幔、地壳以及原始的气圈。然后,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成雨降落地面,在原始凹地积存起来形成原始的水圈。水圈的出现给生命的产生和生物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过几十亿年的化学演化和生物进化过程,形成了繁荣的生物圈。而生物圈的出现,又使原始的大气圈改变面貌,变成了今天的有大量氧气存在的大气圈。”“那么,地球是这样,其他事物是不是这样呢?”我问,“一切事物或系统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运用层次结构方法考察地球时,所获得的认识。我接着问:“层次结构方法的实质是什么?”通过启发,学生回答:“实质是从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揭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 在教材中往往蕴含大量的技术和思想方法的教学载体, 如果教师结合技术思想和方法去教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技术思想和方法去学技术,那就会产生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 通用技术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实用的课题,为了完成段青老师交给我的任务,我写了上述文字,这也是我近段时间的思考,不一定对,不一定全面。我在想,是否可组织海口市的通用技术老师来研究制订通用技术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最佳方法、技巧。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教师要“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策略解决的则是“如何教”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教好学生的实用技术与方法。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是针对具体教学目标而精心制定的,不同类型教学目标应选择不同教学策略。教学策略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是实现某一特定教学目标的最佳方法,但不是“万金油”式的“教学处方”。 通过教学策略的研究或许会对通用技术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