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腰椎旁肌主导腰背痛吗?

 莽莽昆仑cej 2016-07-06

在站立位躯干前后力臂之比约为15:1,可见腰背肌的张力的重要性,腰椎旁肌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脊柱的直立姿势,并保持脊柱的动态稳定性。腰椎旁肌可以产生运动同时保持腰椎的动态的平衡。腰椎旁肌最重要的肌群包括两侧腰大肌、竖脊肌和多裂肌,当腰背肌萎缩无力,使其易于疲劳,竖脊肌的收缩抵抗作用在躯干的屈曲过程中将会减弱。

腰椎后部肌肉分浅、深两层:浅层为背阔肌(受胸背神经支配);深层为椎旁肌(受脊神经后支节段支配),包括浅面的竖脊肌和深面的横突棘肌(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及横突间肌、棘突间肌。腰神经后支较细,从椎间孔处的脊神经节外侧从脊神经发出.向后行经骨纤维孔,在下位关节突与横突根部的上缘之间,至横突间肌内侧缘,立即分出后内侧支及后外侧支。(1)后内侧支:腰神经后内侧支在下位椎骨横突后面,向下位于横突及上关节突所形成的沟内,绕过上关节突的外侧缘,进人后内侧支骨纤维管。出骨纤维管后向内下斜行,至椎弓板的后面转向下方,跨越1—3个椎骨,重叠分布于关节突连线内侧的关节囊韧带及肌肉。(2)后外侧支:腰神经后外侧支沿横突背面向外下方斜行。L1-3的后外侧支在竖脊肌表面向下走行一段较长距离后,穿过腰背筋膜至皮下,构成臀上皮神经。后外侧支的分支主要分布于关节突关节连线以外的结构,如横突间韧带、髂腰韧带、横突间肌、竖脊肌和胸腰筋膜。腰动脉背侧支与腰神经后支伴行,经相邻横突之间至腹后壁内侧份肌及皮肤。它在横突间分为升、降肌支。升肌支沿横突根部下缘转向内侧,分出关节上、下动脉,主支主要分布于竖脊肌的内侧份、多裂肌、横突棘肌、棘突间肌、椎弓及其突起等,降肌支分布于竖脊肌、横突间肌和横突等。升、降肌支之间吻合丰富,但升、降肌支的分支很少同对侧的相应支形成吻合。所以椎旁肌的血供是单侧性的。腰椎关节突关节及椎旁肌由脊神经背侧支发出的分支所支配,每一关节突关节接受至少两个脊柱节段的神经支配,这些神经损伤后可出现明显的腰痛

腰脊神经后支、后内侧支及后外侧支在其各自的行程中.分别通过骨纤维孔、骨纤维管或腰背镜筋膜裂隙。神经根受机械压迫损伤后,可以造成神经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水肿形成;从而使神经内压升高,影响神经根的营养输送。造成瘀血或缺血等。目前认为,静脉瘀血是造成神经根疼痛的一个重要因素,缺血对神经根的传导功能的影响更高于压力本身。

根据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腰椎旁肌可以分为两型。

Ⅰ型纤维收缩速度慢,收缩持久耐疲劳,抗重力作用强,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姿势和完成某些精细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Ⅱ型纤维收缩速度快,易疲劳,抗阻力作用强,对完成机体的快速粗大运动有重要意义。

腰背肌作为一种姿势型肌肉,Ⅰ型纤维与其功能相适应,下腰痛患者往往伴有腰背肌肌力或耐力的下降。慢性下腰痛患者腰椎旁肌的组织化学特征发现下腰痛患者腰椎旁肌Ⅰ型纤维所占比例小,横截面积小,而Ⅱ型纤维的横截面积没有显著变化,Ⅰ型纤维的面积百分比与患者的病程呈直线相关,相关系数r=-0.190,病程越长,Ⅰ型纤维所占的肌肉面积越小。这或许可以解释下腰痛患者腰背肌肌力下降或易于疲劳的现象。腰椎旁肌改变对于脊椎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一些腰椎病患者常常伴有椎旁肌萎缩,所以造成后腰部两侧不等,切片检查发现有些肌肉有变性,并且产生间隙纤维增生。

腰椎旁肌的这种组织学变化影响了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腰椎动态稳定性降低,引起腰椎的损害退变,刺激压迫神经根,促使下腰痛的发生。腰背肌疲劳时肌肉运动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也下降,有可能使腰椎的运动超出正常范围,脊柱结构失稳,起辅助稳定作用的腰背肌将超负荷工作,以求躯干的稳定。长期如此,肌肉即产生代偿性肥大、增生,同时腰部肌持续呈紧张状态,使小血管受压,供氧不足.代谢产物积累刺激局部而形成损伤性炎症,即产生软组织性腰痛。可见,椎旁肌的无力促使下腰痛的发生发展。下腰痛造成椎旁肌的保护性痉挛,活动减少。这再次加重椎旁肌的易疲劳性.增加腰椎进一步损伤的机会。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一组肌肉产生这种损伤.必将使对应肌产生相适应变化,以补偿原发部位病变后的功能障碍.称对应补偿调节;若原发病变部位的肌肉经对应补偿调节仍不能维持正常功能,则可使上下或对侧肌进行再补偿,为系列补偿调节。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一个部位腰痛.并随时间的推延向上下或对侧发展。

骶棘肌对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至今下腰痛与腰椎旁肌组织学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确定。一方面腰椎旁肌的组织学变化可以引起下腰痛,另一方面下腰痛造成腰椎旁肌保护性痉挛,腰椎旁肌废用性萎缩可以引起腰椎旁肌的组织学变化。下腰痛与腰椎旁肌组织学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但不能否认腰椎旁肌的病理改变是下腰痛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椎旁肌横截面积(CSA)从头侧向尾侧逐渐增加,多裂肌增加最明显。有研究发现,慢性下背痛患者存在椎旁肌CSA的减小和肌肉密度的降低,MRI分析多裂肌及其他椎旁肌CSA可作为椎间退行性疾病的一种风险预测指标;多裂肌萎缩程度在腰肌退行性疾病中更具有意义;椎旁肌CSA可为作为功能训练的一个疗效指标。2011年加拿大学者Michele C. Battié等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观察无腰痛中年男性人群磁共振影像上腰椎椎旁肌面积在节段水平和身体两侧的差异,发表在Spine,该研究证实了椎旁肌差异大于10%的不对称在无腰痛病史的男性中普遍存在,这表明节段和两侧的椎旁肌不对称不能作为腰痛和脊柱病变诊断的指标。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脊柱外科医生纠正“将椎旁肌横截面积不对称能作为判断成人腰痛和病理学诊断的指标”的错误观念。

腰椎旁肌注射

适应症:(1)腰肌纤维组织炎。(2)背肌筋膜炎。(3)骶棘肌撕裂伤。(4)软组织腰痛,腰肌损伤性粘连肿块。

操作步骤:(1)俯卧位。2)在预计的棘突间中央部进针,沿棘突骨面直刺入根部,进行根部椎旁肌浸润,然后再依次边抽吸、边注射,针尖向椎旁肌由深至浅,由内向外做扇形注射。一侧注射完毕,再行另一侧注射,若要做一椎体的椎旁肌注射,也可将针斜刺至上或下一椎体平面处,行同法椎旁肌注射。使深层及上下部的肌肉层都全面注射。注入药液20~30ml。

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2)注意控制局麻药量。(3)注射前,反复回抽,防止将药液直接注入血管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