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学习也需“工匠精神”

 赵东华 2016-07-07

书法学习也需“工匠精神”

 
复制本文地址#
发布于:2016-06-27 18:21

林建阳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的这一号召,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历史文献中的“工匠精神”,最早集中于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作为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系统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书法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既然包含了术字,就说明我们仍然要以术能为依托,譬如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经常被称为“艺术巨匠”,就是强调他在术能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可见艺术创作需要情怀、智慧、眼界,但“工匠精神”不可或缺。因此,笔者认为“工匠精神”不仅能在中国制造上有所建树,在书法领域的学习创作教育中也有必要大力提倡。 
一是书法学习需要匠人般细致、严谨。提起“工匠精神”,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的手表、日本的产品和德国的工业,那就是对工作认真细致、严谨到近乎苛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热爱的表现。作为书法学习也跨不过“匠”的阶段,都会有一个从粗糙到精致、去芜存菁的打磨雕琢过程——从起笔收笔到处理间架结构、从面对笔墨纸砚束手无策到训练有素、懂得书写方法、善于谋篇布局,从书写时瞻前顾后到能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这种训练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毅力,犹如匠人学习工艺技能技艺精耕细作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一点一滴积累、沉淀。在这过程中,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大量反复地临摹,持之以恒地读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追随经典,不断提升术能水平,让技法炉火纯青,达到极致,方能创作出笔墨把控恰到好处,线条高质量、章法合理的书法作品。 
二是书法学习亟需工匠般耐心、专注。如同产品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书法学习者也要像车间的工人进行技术攻坚一样有足够的耐心与专注度,以历代优秀的碑帖为学习主线,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对书法所承载的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体悟、挖掘,不能仅仅以展赛为学习的导向,什么样的书体或书风获奖入展多就盲目跟风,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众所周知,历代的每一个经典碑帖或是书法名家都是一座丰碑、都有取之不尽的艺术养分,我们更需要的是在经典碑帖上连续不断、拼尽所能地下苦功,且不可三心二意,朝三暮四,方能形成较为开阔的艺术认知体系,丰富的文化修养,清晰地了解前人达到的高度,再于此高度上不断推进、突破,激发产生真正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的专注度,力争在“一家一帖”或是更广的领域有所建树,再辅于艺术天赋、文学情怀,打造出师古又不泥古“独具匠心”的艺术精品。 
三是书法学习亟须大匠般坚持、敬业。“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跟其在各行各业中的普遍缺失恐怕大有关系。当下,有部分书法学习者倘或是书法家过于活跃,忙于应付各式各样的展赛、笔会,热衷于各种名目的协会团体头衔,放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展示自己的人脉,以为依靠宣传就能够成功。加之,当今盛行的一些作品评选、商业展赛、推介活动,更多谈的是形式,触及的是文化产业而不全是文化事业,使得一些书法学习者容易滋生浮躁心态、急于求成,丧失了对书法应有的敬畏、对书法本质追寻的坚守。书法学习和创作属于个体创造的过程,应该是作坊式的点状事物,要以丰富的专业技能、丰厚的学识修养,不断推动自己在艺术的高峰上攀爬前行,就当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创作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在书法学习中倡导“工匠精神”,更多地在于汲取匠人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是专属于具体的技术,其包含了专注度、认真度和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传导的是一种价值观,传承的是一种学习态度,树立起格物致知的品质,对书法艺术的敬畏负责的态度,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这样我们的艺术、我们的作品才能真正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考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