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匠精神,为什么在中国流行不起来?

 田守国 2020-10-07

工匠精神,这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从很久之前的杂志开始,从日本的食物,到德国的工业,再到青岛的下水道,评论者总是用各种各样的例子对比,来说明中国缺乏工匠精神,借着这一点,又无端的开始联想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社会、中国人是不是具有某种劣根性,所以培养不出工匠精神。

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工匠精神为什么在中国流行不起来,或者,这个问题为什么能流行起来。

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大概是从日本流行而来,比较知名的是寿司之神。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无需更多的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为了丰富文章色彩还是故作玄虚,寿司之神是可以通过双手的体温来微调寿司的味道,这有点玄学的味道,但也正是这玄学的一点,才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假如只是技艺精湛,只能称得上一句匠人,离工匠还差些距离。

依靠着时间慢慢磨出的经验,在原有的技艺框架里,一遍遍的重复着,仿佛是如今工厂里的自动机械。而工匠是具有某种精神,我想这种精神似乎是种人文主义,将自己的思想融入进自己劳动的过程中,以至于在最后具有某种玄学的味道。

思想来自于生活,由过去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凝聚而成,所以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工匠的思想自然更加与众不同。

我们觉得玄学的东西,也许他们确实能感受得到,在一次次的重复中,每次都体会到新的感悟,总结到新的经验,不止是技艺的熟练,更是对更上层楼的准备。

这一点点玄学的东西,也正是工匠与匠人的区别,而非技艺的精湛,不然恐怕没有人会比机器的技艺更加稳定、高效。

只有手工才有工匠精神吗

提到工匠精神,总是联系到手工业。饮食行业里,那些精致的手工小食,奢侈品行业里,高级的设计与顶级的材料结合而成的皮具,比如爱马仕的包,还有那些繁杂的机械手表。

可是其他行业我们听过各种各样的精神,却唯独没听到过有人用工匠精神来形容农业,形容畜牧业。难道只有手工业才配得上工匠精神吗?

想来当然不是,手工业虽然值得尊重,但也未超凡脱俗到这个地步。

只不过是手工业更加追求个人思想的表达,更加容易被世人接触、了解,大部分人相比于买一幅画挂在家里,更愿意买一块表戴在手上,虽然两者的艺术性他可能都看不懂,再加上媒体的追风与炒作才将手工业提升到如此的高度。

人们是愿意追求艺术的,或者说是喜欢附庸风雅也没错。而手工艺品恰好同时满足了对艺术的追求和附庸风雅两个心理需求,这很像是男生对球鞋的喜爱,尽管很少听到有人说球鞋具有工匠精神。

球鞋从艺术上来说,被附加了很多情怀,比如说某些球星穿过这个型号的鞋打过球。或者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在有限的空间,每一个图案都是设计者专门的安排,承载着不同的深意,可能是对人生的思考,是某种态度的表达,是对主题的阐述。

而从另一个角度,把一双别有心思的鞋穿出去,也是对自我的满足——自己的虚荣,对同好的吸引,个人性格的彰显。一双鞋同时满足了艺术性与附庸风雅的需求,也难怪球鞋在全世界都有着庞大的市场。

球鞋的设计者到底有没有匠人精神呢?毕竟很多品牌也主打着手工的旗号。

假如工匠与匠人的区别真的是在那一点点的玄学感觉上,那球鞋的设计者绝对不会欠缺这一点,设计者们无不挥发着联想,将几何线条或者图案和某种人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利用着鞋面的每一寸空间,哪怕是留白也独有目的。

从设计的角度看,球鞋和奢侈品也没什么区别。设计感和朦胧诗很像,读者有共鸣时自然能感到其中的文化与思想表达,可要是没有共鸣,就会觉得这是牵强附会。那些图案、线条、色彩的搭配是不是真的能代表文化与思想,这可就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

所以说,各行各业其实都具有工匠精神,只是也许不叫这个名字。

工匠精神为什么在中国没有流行起来

工匠精神的一个特点,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将一生的时间奉献在同一件事业上,子承父业,辛苦钻研。这需要有一个社会背景,一来是社会稳定,二来是经济发达。

社会稳定,或者是相对停滞。一个行业在十年前兴旺,十年后同样繁盛,而不会随着十年的变迁,这个行业竟然渐渐走向死亡。

乌壶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乌壶要经过近40道工序,陈团员是最后的传承人,做乌壶做了二十余年,这大概能称得上一位工匠。可是乌壶的手艺快失传了,年近六旬的陈团员依然没能找到继承人。类似的非遗失传的情形还有很多。

或许这可以佐证工匠精神在中国没有流行起来,但是因为什么呢?所有的一切大概可以总结为金钱。

21世纪中国的飞速发展,世界与社会日新月异,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没有哪一个行业知道自己明天会不会被颠覆,会不会走向消亡。

顶着再大的名头,哪怕是非遗,可是赚不到钱又能怎么样呢?买不起房子,逛不起淘宝,互联网拉近了所有人的生活,手机的普及更是进一步提供给每一个人看世界的窗口。

在古代清贫乐道是容易的,可是现在,看着别人的富足生活,灯红酒绿也好,纸醉金迷也好,会不动心吗,还那么容易知足常乐吗?还是被迫知足呢?没有人会讨厌金钱,除非你已经有了很多。在一个前途不清的行业一门心思的钻研20余年,恐怕不容易。

可是为什么日本、德国总是有这些工匠们呢,因为他们思想觉悟更高?考虑一下中国和这些发达国家的差距吧。

更雄厚的财富积累,才有适合工匠产生的土壤,才能让工匠们一个又一个的接力出现。中国还需要时间来完成这一积累,让人们富足,物质的满足才能催动精神的追求。

如前文所说,工匠与匠人的区别在于那一点点的玄学味道,而这点味道往往来自于某种人文精神——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对于个人精神的表达欲望、试图影响社会的念想,这些都是精神上的追求。

贫苦的生活并非不能产生对思想的求索,只是更难,违背着人类的本能,这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如果连一个试图戒烟都屡次失败的人,会有这个毅力来对抗贫苦,甘于贫苦的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吗?

政治书上总是强调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到个人,一个人的富足情况往往会影响精神境界,毕竟小偷往往出在穷人里。

所以反思中国为什么无法流行工匠精神是可以的,但是上纲上线的认为,是中国人的精神境界与文化根底有劣根性就大可不必。我们仔细想想,那些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研究室里默默无闻但也数十年如一日地站在实验台前的人,就不具有工匠精神了吗?

中国并非不流行工匠精神,只是时间还未到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