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话说清楚”是从幼儿园就要学的本事

 长沙7喜 2016-07-07

来美国这么些年,常常感概于他们的表达和演讲才能。好几次参加教师大会,老板在开会前连讲义都没找到,可1个小时后,就算脱稿,也依然可以侃侃而谈,且能讲得精彩纷呈,逻辑十足。

有时我也忍不住问自己,为什么我在学校或工作的地方做一个介绍或演讲时就没有这么轻松从容呢?我们都知道,这种高水准的表达能力绝非一朝一夕能练就,“潜伏”在美国幼儿园这么久,我终于发现老师和家长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注意,不是刻意训练,而是“无痕灌输”哦!

只会一个单词,也能开始表达

“把话说清楚”是从幼儿园就要学的本事

之前我心中一直有个疑惑,如果孩子还不会说话,那他们如何表达一件经历过的事情呢?一开始我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口语以外的方式复述,比如画画。但是如果你和2岁的孩子接触过,就会发现他们的“画”基本上可划分为“抽象派”的艺术作品,大人们想要从中判断“谁”“在哪儿”“干什么”,难度基本等同于猴子捞月。

但最近一次偶然的经历,让我相信其实宝宝在2岁之前就有复述自己经历的能力,但是复述方式,确实很特别。

我们中心一个1岁7个月的小正太,某天突然学会了“yes”这个单词,并且说的时候还特别喜欢点头,非常可爱,让人总忍不住想要逗逗他。有一次我看到他哭了,就问,“你是不是很伤心呀?”然后他就会一个劲儿地点头,然后说“yes”。

我又接着问,“如果Chelse(班里最可爱的小萝莉)能抱抱你是不是会好受一些呀?” 小正太听完,用手抹了一下眼睛,温柔地说了声“yes”。最让我惊喜的是,还没等我开口,旁边的小萝莉就走到他跟前,特别有爱地给了一个熊抱。小正太果然也很给面子地停止了哭泣。

“把话说清楚”是从幼儿园就要学的本事

下午放学,妈妈来接小正太,我顺便把白天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妈妈。妈妈笑着听完后,像往常一样问他,“You have a good day? Have fun?(你今天还过的不错吧,过的快活嘛?)”

这时候,只见小正太踉踉跄跄地走到小萝莉面前,给了她一个熊抱,然后特别高兴地笑了。我站在一旁看得有点儿懵,但他妈妈很快就读懂了,说,“Oh, today Chelse gave you a hug and made you feel better, right? (今天小萝莉给了你一个拥抱,让你不再难受了,是吗?) ”小正太使劲地点头,“Yes!”

我这才意识到,小正太正在用真实的场景和动作重现,来“复述”他所经历的事情。虽然他现在只会说这一个单词,但他绝不是为了好玩才说,而是真正听懂了才开始的表达。通过他点头的用力程度,也确实能看出来,他在向母亲展示,“拥抱”是这一天中他最想分享的事。

场景重现,是最好的“表达”前奏

“把话说清楚”是从幼儿园就要学的本事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了美国父母在孩子表达上所做的“润物细无声”似的帮助。他们非常注重鼓励孩子回忆一天发生的事情,即使孩子还不会说话,没办法自主表达,这时家长们会承担起更多“表达”的责任,然后鼓励孩子用他现有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其中。

比如我经常看到放学父母来接孩子的时候,父母都会先和老师聊一会儿,然后再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甚至演给孩子。

我们中心2岁左右的孩子隔天就会到周围的街区散步,路上他们会捡树叶,看大货车,有时还能碰到直升飞机。晚上来接的时候,其中一个爸爸就兴高采烈地问孩子:“哇,儿子,今天听老师说,你们在散步的时候看到直升飞机啦!他们是不是这样飞的呀!”说的同时,还抱着孩子旋转然后努力向上托举,不用我说,想必你也猜到了,小男孩当时一定乐得嘎嘎的。

当父母很有参与性地跟孩子复述他们经历的场景后,孩子会把这些行为深刻地记住,并联系自己的感受,一同加以内化并在之后应用出来。连我都没想到,后来有一天,再跟这个孩子讲起关于直升机的故事时,他就不停地在原地转圈,还向上跳跃。虽然他只有2岁,不太会说话,但我能看明白,他是在学爸爸,复述自己看到过直升机的经历,这种迁移能力,确实让人惊讶。

不可错过的锻炼机会——放学后

等到孩子长大了,可以说得更多了,家长们就会鼓励他们用语言有顺序有组织地进行表达。还拿“接孩子”的时候做比方,很多家长其实也会问孩子“今天过得开心吗”之类的,然后大部分的孩子都会点头或者简单地说一个“嗯”。

我建议,如果孩子已经上中班了,那么家长真应该抓住幼儿园“放学”的机会,让孩子来复述一下这一天的活动。当然,这里也是有技巧的。

首先,不需要逼迫,你可以很自然地引导,比如问问“今天有啥好玩的事情呀?”然后通过他们说话的内容,再不断地加入,“是嘛!这么厉害啊,那后来发生什么了呀?”表现出你足够的好奇心。

接着,你可以有意识地添加顺序类的问题,比如“你们今天是先去操场玩滑梯了,还是先做圈活动了呀?后来你们又干了什么呀” 让孩子不断地去深入回想一天所发生的场景。

这个过程其实能特别好地帮孩子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孩子们说话的习惯就是“开火车”,对于事件的前后顺序也容易出现混乱,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说话培养,容易让他们更加有针对性去回顾自己一天发生事件的前后顺序,对未来阅读甚至写作的逻辑性都会有好处

你家就有培养孩子表述能力的法宝

不卖关子了, 其实小马君要讲的这个法宝就是绘本啦!

我们都有孩子央求一本书反复讲的经历吧,很多时候父母都已经无聊地不想再读了,但孩子还是照样乐此不疲。什么样的书会让他们如此热爱?我发现这样的书至少得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图片特别直接联系到阅读内容,不含蓄也不抽象

第二,文字中有大量押韵词汇和重复句型。

为什么孩子会喜欢这样的绘本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阅读专家们引用过各种理论。而在我看来,答案有点儿简单粗暴,那就是——

“容易背!”

我发现孩子早期喜欢阅读有一个驱动力,就是想要拥有“读”书的超能力。在给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成人不妨有意识地迎合他们这种心愿。

比如我在给3-4岁的孩子读绘本时,除了会在一些合适的时机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之外,还会过3-5页就停顿,让孩子简单重复一下,刚刚几页讲了什么。

我曾经给孩子读了一本关于图形的绘本,先让孩子猜测每页绘本中会出现哪些不同的图形。在整本重复阅读5遍之后,孩子开始自主地去复述绘本中的图形,虽然这中间免不了会出现错误和记忆不准确的地方,但重复到了一定程度,孩子总能靠自己的能力去复述整本绘本。

读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孩子眼睛的移动,发现到后来,他们基本可以不看文字,只盯着图片,然后思考一会儿就能整段地讲出故事情节。有一部分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中途连图片都不看,在翻开下一页之前,就能靠纯记忆说出了内容。

不要小瞧这一遍遍的重复,就是挑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反复地读,不断地加深他们的印象。我很鼓励这种做法是因为当孩子能整体了解一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当他们愿意主动复述时,其实代表他们已经把其中的内容记得滚烂熟了,这种宝贵的经验可以内化到潜意识里,以后需要的时候,会轻松自然地进行提取,并能作为一种能力,迁移到自己的讲述或者写作中去。

貌似简单,但一点儿不普通的“故事接龙”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会有感觉,这种表达能力应该来自于生活化的培养,绝非短期突击就能成。所以,最后给大家推荐个游戏——“故事接龙”。

在带4岁班级的时候,快放学时,我们会提早30分钟把孩子带到户外,等他们的家长来接。这段时间里,我们最常玩的就是故事接龙。我一般会带着一块提示板,一支笔,还有一张白纸。一般我会随便给故事开头。

比如我会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穿着粉红色裙子的小姑娘,走进了……”(故意留出地点让孩子填充)。

然后孩子们会接茬儿,比如说“走进了宫殿”。

我来接着引导,“她看到了一个会发光的屋顶,和……”

孩子们继续:“和一只会说话的小狗。”

接下来我就开始按照孩子提出的场景往下提问,“这只小狗说……”

注意,关键来了,我在说的过程中会速记,因为很多时候我自己也会忘记故事情节和顺序。大概接龙10多次后,我会来给故事收个尾。之后,我会根据我的笔记,点孩子的头去重复他们的话。

由于每个场景都是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所以他们对自己说过的话还是记得很清楚的。慢慢地所有的孩子都能重复这个由他们自编自导的故事,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了。

如果还有时间,我还会把故事的顺序打乱,这往往也是好玩的地方,因为孩子们经常会被故事中无厘头的情节逗笑,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知道哪些叙事是符合实际的。

总结一下

今天主要通过一些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表述能力。主要提到了两点:

第一,如果孩子的语言能力还没有发展到那步,他们可以通过表演来复述自己经历的场景,父母可以多参与讲述的内容,孩子很好的示范并让孩子熟悉这个过程。

第二,如果孩子可以开始表达了,多让他们自主深入地复述一天的经历,背诵喜欢的绘本,也推荐用“故事接龙”这种有趣的方式,加深叙事过程中对逻辑顺序的培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