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己知彼处世不殆

 虹72 2016-07-07


知己知彼处世不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友情提醒:自从有人类历来,没有人做到过。编者/单眼老表】若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得先把对方的一切查明再说。一般而言,若想在与人交往中取得主动权,必须从查明对方的思想与性格特征做起。当今,由于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单纯化,组织或机构等非人格性因素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相对增加,所以,要想知悉对方的实际状态或动向,则须先进行搜集有关资料等工作。

如何察人

观察对方的眼神

孟子认为:“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明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睐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

这一席话可谓是曾为游说而尝尽千辛万苦的孟子的肺腑之言。一般只看“眼神”,难免不准确,所以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眸子。即在倾听对方谈话内容的同时,注意观察他的眼神,以此来判断他的为人和他当时的心态。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说话来判断其为人呢?

孟子说:“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也就是说,对方所说的话,如果偏颇不正,那就表示此人的心已为欲所蒙蔽;如果淫秽不堪入耳,那就表示此人生活放荡;如果乖戾荒谬,那就表示此人心术不正而不讲道理;如果支
吾其辞,敷衍搪塞,则表示此人已经理屈词穷。

观察对方的行动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查人识人,先看对方所做的事,查看对方做这件事的动机何在,以及做了这件事以后,是否心安理得。只要使用这些方法去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是好是坏,程度如何,就无法瞒过你的眼睛。

观察对方的言语

孔子主要是主张观察对方的行为(包括其动机与目的在内),与主张“听其言,观其眸”的孟子相比,似乎大异其趣。其实不然,孔子并非无视“听其言”。《论语》有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的话,可见孔子也非常重视言语的功能。

但是,言与行相比,孔子更重视行。只要看看《论语》中以下的话,即可明白:“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君子不以言举人。”(《卫灵公》篇)

鉴别人物的妙着

对一个人的认识不能只停留于观察的阶段,更要在此基础上,依据观察所得到的信息对人物有一个适当的评价和定性,从而为择友处世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

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的思想家墨子,虽然与儒家尖锐对立,但在评价人物时,所用的判断依据却与孔子所谈的方法完全相同。鲁王问墨子:“寡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好学,一个乐于施舍。若要立太子,那一个比较合适
?

墨子说:“单凭大王这些话,是很难回答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为获得名利而故意这样做。所以若想选太子,不妨先查明这些行为的动机,然后再做决定。”

由此可见,墨子和孔子一样注重通过观察行为的动机来鉴别人物。

那么,孟子又如何呢?当齐宣王问他怎样鉴别人才时,孟子说:“左右近臣都说此人贤能,不要马上相信;满朝大夫都说此人贤能,还是不要相信;等到国民都说此人贤能,再亲自考察他;看到此人的确贤能,这才录用他。”

可见,孟子强调在选用人才时必须非常谨慎。其实,若说全国人民都推举他,那么任用他固然不会有太大的错误,但假如他恰是个善于哗众取宠的野心家,那却是非常危险的。

一次,周文王向太公吕尚问起有关举用人才的问题,吕尚说:

“若以别人的议评作为录用依据,那么对同伙较多的人必然有利,而对同伙较少的人则不利。如此一来,那些居心不良的人就难免串通勾结,妨碍录用真正贤能之士。”

孔子和墨子的动机主义,则较之孟子更为具体。至少,那些善于哗众取宠之辈是难逃考察这一关的。

人物鉴定的五项条件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李悝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最明确的答案:

李悝在历史上是以法家的先驱者而闻名的。当李悝辅佐文侯时,文侯曾经为宰相的人选征求他的意见。当时,魏国有两位宰相候选人,即魏成子和翟璜,都是文候的重臣,无论才能还是资历,都难分出高下来。

选任宰相是一件慎中之慎的事,不能轻易地说谁好谁不好,因此,李悝巧妙地避开两人,只举出人物鉴定的五项条件作为回答:

平时跟谁最亲近?

富有时,与谁来往?

穷困时,是否贪污过?

位高权重时举用过谁?

身陷困境时,是否做过违法的事?

以上五项条件,有一些很耐人寻味,那就是李悝并未重视能力或才干,所谈的都是人品的问题。

后来,被选为宰相的是魏成子。翟璜在后来也被推举为宰相,这两个人在能力、才干上,实是不相上下的。但若就李悝所举的五项条件将此两人逐一对照,可发现两人的高低就出现在倒数第二项上了。

作为魏国的两名重臣,两人都曾经积极地举用过人才。然而,两人所推举的人在实质上却有所不同。翟璜所推举的是吴起、西门豹、乐羊等,都是对魏国的隆盛功不可没的杰出人才。

但这些人尽管杰出,毕竟只是文侯的臣子罢了。魏成子所推举的人则不同,诸如子夏、田子云、段干木等,可都是文侯尊为师长的人物。对文侯来说,魏成子所推举的人才显然要比翟璜所推举的人才强得多,同时也觉得更亲切。

人物鉴定的八种方法

有一种比李悝的方法更详细的鉴定法,可在兵书《六韬》中找到。《六韬》中共列举了八种人物鉴定的方法:

试加质问,以观察其了解程度。

试加追问,以观察其一时的反应。

派遣奸细,诱之私通,以观察其忠诚度。

告之以秘密,以观察其品德。

使之掌管财政,以观察其诚实度。

以女色诱之,以观察其自制力。

交给其困难的工作,以观察其勇气。

灌之以酒,以观察其醉后的态度。

虽然这些方法有耍弄别人之感,但不可否认它在人物鉴定方面的积极作用。

识别对方心意

战国时代,七雄尔虞我诈,互相争夺天下。申不害以重术之技晋见韩昭侯,而一跃成为韩相,肩负国政重任。在他为期15年的执政期间,韩国从未受过外国的欺侮。而当时的韩国比起另外六雄,国土最狭小,资源也最匮乏,15年未遭外侮足见申不害杰出的政治手腕。

起初,经过几次游说后,申不害从昭侯的态度中看出游说已见效,但为抓住昭侯的心,他觉得自己还得花费一番苦心。

恰好邻国魏和赵发生战争,魏军包围了赵都邯郸。韩昭侯明白,韩国必须立刻表明对这场战争的态度。于是立刻召请申不害入宫,征求其意见。因为这几天申不害的游说,已使昭侯深信他是个人才,必有良好的计策。

申不害觉得尚未揣摩透昭侯的心思,所以非常谨慎地说:

“这个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容我再考虑吧!

退出后,申不害立刻想法子刺探昭侯的心思。首先,他利用了赵卓和韩丹这两个重要人物。

申不害前去会见此二人,开始进行挑唆:

“你们两位是国人所共知的辩士,这个时候若能发挥真正的作用,那可真是前途无量!

二人被恭维得飘飘然,各自进宫向昭侯献策。申不害则暗中观察昭侯的反应,结果不言而喻,申不害的进言大受昭侯的青睐。不久,外乡人申不害压倒列位重臣,一举被擢升为韩相。

来源:宿春礼《成功处世艺术

友情提醒:本博可以负责任告诉你:按照作者观点去做事,你必定自己玩死自己!就是不一下子玩死自己,至少有意或无意把自己变成食品公司的“猪”等死!理是那么个理,不是这样“玩”!本博可以负责任告诉你,作者是书呆子,我敢保证他从来没有处过世,从来没有见过江湖道义..编者/单眼老表

感悟:人生处世也犹如行走江湖,稍不留心就可能成为别人的“刀下冤鬼”。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由于物质利益的驱使,人们变得越来越势力,虽然没有武侠小说中的打打杀杀,却同样有像江湖中尔虞我诈、落井下石、为虎作伥、暗箭伤人的险恶环境。他们算人害人的招数更是招招险恶,透着股股杀气。现代社会的各种竞争已经变得日益激烈,生存处世大有弱肉强食之势。如果做人不讲智慧,处世没有非常相应的应对手段,而只是一肚子空洞的道德说教,不说谋大事成大业,恐怕连最基本的保身立命都困难。建“关系网”是巧借援手、顺风处世的基础,是摆在每一位向往成功人士面前的第一要务。一个处世高手之所以不同于常人,只因为其处世手法独具特色与众不同。虽此一时、彼一时也,但乐观自信、淡薄名利、假装糊涂等处世手段却如万有引力,吸引着每一个走向成功的人。如果懂得处世艺术,自己的事业与生活就会更容易成功……/单眼老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