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天快报

 国之重器环玉璧 2016-07-07

和尼采学摄影

2016-07-02 徐淳刚不工作室1评

徐淳刚 | 文

当心!他一思考,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尼采

尼采,这个杀死上帝的疯子,这个用铁锤思考的人,他的著作彪炳千古。所有的哲学家都为理性辩护,尼采却在赫拉克利特和狄奥尼索斯的感召下为激情、肉体、感官辩护。《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是尼采最伟大的著作,他对上帝、道德、真理、政治、科学、艺术等问题进行碎片式的批判,从而彻底消解传统形上学的本质主义。而从这本著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图像或摄影的思考,或者说,我们从摄影的角度来解读其中的一些话语,以期获得关于摄影的真义。

小注:这里的引文都有编号,编号是尼采的妹妹伊·福斯特·尼采所加,而尼采研究专家施莱希塔按照尼采遗稿原文恢复了本来的顺序。

602

这远景式的世界,这对于视觉、触觉和听觉来说是虚假的世界,就是对于更敏锐的器官来说也是虚假的。但是,假如我们改进我们的器官,那么这个世界的可认识性、概括性、可行性和美感就开始消失了。正如回顾历史的进程,美感就不存在了一样。目的的编排本身就是一种假相。够了,我们了解愈肤浅、愈粗糙,世界也就表现得愈有价值、愈确切、愈美、愈有意义。体察得愈深入,则我们的估价也就下降得愈历害——简直近乎毫无意义!创造了这个有价值的世界的是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等于认识到,崇敬真理乃是虚幻假象的结果——认识到,人们更应当去崇敬远远超过了真理的那种创造、简化、成形和虚构之力。

摄影是表面,不是深刻

一个远景式的世界无疑是一个夸大的世界,虚假的世界。摄影往往需要摄影师从自己的兴趣去发现那个最为真实的世界。世界的真实意味着和自身的一种有效关联,而摄影的真实同样。摄影,必须从一开始拒绝所谓的深刻,添加式的深刻——从肤浅开始反而是正确的。“目的的编排是一种假相……”“我们了解愈肤浅、愈粗糙,世界也就表现得愈有价值、愈确切、愈美、愈有意义……”这是艺术的精髓,生硬的理性、貌似深刻的认识往往会妨碍艺术家对事物的理解。只有专注于世界的丰富表面,摄影师才会有所发现。摄影有很多理论,但最终没有哪一种理论是绝对的或真正有效的,在很多时候,摄影家和批评家是两种动物,他们所说的不是同一件东西。对摄影师来说,重要的是保持你对自身世界的感性认识,用艺术的敏感去发现属于你的世界,所有的道理、意义都可以由别人去评说,由批评家去解释。

1046

要牢牢地保护我们的感官,保持对它们的信仰——而且接受它们逻辑的判断!迄今为止,哲学对感官的敌意是人最大的荒唐!

摄影高于评论,评论只是摄影的奴仆

大多数人信仰理智与情感(平凡或平庸的生活),只有艺术家信仰自己的身体、感官(比如,崇拜自己的鼻子)。摄影是无限生动的艺术表现,不是理论,不是说教,摄影师应该对自己的艺术感觉、认识保持自信。有所成就的摄影师往往都希望别人给他写评论,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应该明白,一张照片的内涵远远大于语言的描述分析,虽然图像离不开文字的介绍、评判,但最终摄影高于评论,评论只是摄影的奴仆。不是摄影家要向评论家学习,而是相反,要能始终保持对艺术的感官、直觉性认识。在最好的情况下,一个摄影家本身就是批评家,他的话语或许看起来像散文,却是毫不逊色的批评。摄影,是通过光来抵达图像,它是原初的神妙丰沛,高于概念文字。大多数关于摄影杰作的文字都会消失,只有杰作流传。

506

首先有图像——必须说明记忆中图像的形成。然后才是用来形容图像的词汇。最后形成概念,只有产生了词汇,才会生出概念——许多画面集中起来,成为非直观的、听之有声的总体(词汇)。“词汇”带来的少许情感同画面的景色类似,就用一个词来表达。——这些简单的情感就是共性即概念的基础。应该把这些微弱的情感视为相同的东西,同是基本依据。因此,在判定这些情感时,这两种近似的情感极易混淆;——然而,谁来判定呢?每个情感中,信仰是主要的。因为,肯定,乃是第一个明智的行为!“把事情当真”乃是开端!然而,我们还得解释“当真”的来历!在“真”字的下面隐藏着什么样的惊人之举呢?

观看之道:先有世界图像,再有概念意义

这是摄影的第一要义。更是世界的第一要义。一个图像的世界远远大于一个文字概念的世界。虽然文字概念也有空隙,有言外之意,但图像的世界是恒久的象形世界,一个图与文还未分离的世界。图像的世界既是先验的,也是经验的,它标画出世界本身的特征。“世界”是一个客体化的、非常宽泛的、往往让人捉摸不定的概念,可以说,世界不是作为世界,而是作为“世界图像”而存在,它包括了人类的语言、文字以及整个物世界。世界图像不是世界地图那样的一幅图像,唯有通过语言,世界图像成才为世界图像。虽然自“语言学的转向”以来的哲学家强调语言先于世界,以至于德里达强调文字后来居上的解构功能,但是,世界图像是在先的,所有的预设都姗姗来迟。世界和语言的糊涂账哲学家们一直在算(世界高于语言,语言高于世界,平行,交叉,异面直线),但是“世界图像”不是仅仅作为摄影的观念,而是作为存在本身在它的存在之中为了这个存在而存在。我们看到世界,我们看到图像,当目光回转,我们看到自己,这是一种不相称的意向性。这种不相称的意向性牵连着世界和图像,图像和自我。“世界图像”不是一个形上学的概念,而是一个有关世界、图像以及自我的图网。不是信仰决定图像,而是世界图像衍生出信仰。你有怎样的世界图像,你就有怎样的信仰:太阳神、太一、道、共相、上帝、宇宙精神、自在之物、求生意志、权力意志、日常生活,都只是人类的概念图像,它们的产生皆源于不相称的世界图像。在今天,大多数人有日常生活的图像,而没有上帝的图像,所以非常可惜,我们不能为上帝拍照。早在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就语言,21世纪是一个“世界即图像”的时代,人的盲目的主体性将世界作为对象化的可以处置的图画。但是,作为图像的世界一直存在,只有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技术与图像泛滥的时代我们才能真正去理解什么是世界图像。世界图像唯有作为“世界图几”才能被我们所体认。几,多少,几乎,几微之妙也,它是人与世界的或然性关联,一种存在的预见。“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周易·系辞下传)而世界图像的意义正在于人类之眼的几多观看。“不要想,要看”。我们看到图像,我们拍下来,然后我们再看到图像。“看”是世界图像的衍生,通过看,世界、图像、语言才形成迷途中的意义性的关联。但是看是不相称的意向性,在这种不相称的看之中,光与物的显现、 涌现让我们抵达真正的存在之境。

503

整个认识器官,都是起抽象和简化作用的——不用来认识事物,而是驾驭。“目的”和“手段”就像概念一样,都是远离本质的。人们用“目的”和“手段”来驾驭过程(——人们发明一种可以把握的过程),不过,人们利用了构成事物过程的“概念”。

摄影的复杂性正在于它的简单,而非简化

摄影,无论艺术摄影还是纪实摄影,都须注重世界的丰富性与抽象性。摄影不是一种用来简化、认识世界的手段,摄影的意义远远大于摄影本身。同一个场景,你可以只拍1张照片,也可以拍下1000张照片,生成的简易性在于简易本身的复杂性,所以摄影的复杂性正在于它的简单,而简单并非任何简化,你需要拍下1000张照片,才能真正拍到1张照片。

516

肯定和否定同一事物,这不会使我们获得成功。因为,这是一个主观的经验定理,这里面没有“必然性”,而只是无能。

摄影之路千万条,只有一条适合你行走

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这里没有任何必然性,恰恰证明人的无能。严格说来,我们的感官本身既不肯定什么也不否定什么,而世界包罗万象。摄影的理论、形式、风格、技术、技巧有无数种,你要选择哪一种?这里没有任何规定。按你的兴趣去拍自己的东西吧,拍你认为有意思的世界,不做无谓的思考,更不必攻击与你相异的东西。摄影之路千万条,最终只有一条适合你行走。你的路只是你的路。你的判断只是你的判断。所有的判断不是一个纯粹求真的过程,而是包含了无数的情感:愤怒、嫉妒、羡慕、无奈、痛苦之后的无奈、科学技术的平静……摄影的最终目的,不是用摄影去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而仅仅是你走过世界,留下你的思考和记忆。

853

艺术,无非就是艺术!它乃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壮举,是生命的诱惑者,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

什么是摄影,没有人知道

艺术就是艺术,摄影就是摄影。在今天,任何人都能摄影,但什么是摄影,没有人知道。不过,毫无疑问,摄影和光有关,和物有关,和人类的记忆有关,和你对世界的理解有关。世界本身就是图像,它引领你去寻找自己所以为的世界图像。摄影,通过图像,最终将人为的图像还给世界图像,将艺术的意义置入世界本身的意义。

徐淳刚 | 编译·撰文

世界摄影·原创译介|微信ID:xu-chun-gang

— END —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